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周恩來對文化建設的貢獻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6-11   
分享到 :

周恩來對文化建設的貢獻

劉春秀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深諳此哲理的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前就非常重視組織和領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文化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亦全面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國之初,他即指出:“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好像一輛車子的兩個輪子,相輔相成。”周恩來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的寶庫,指導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事業,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周恩來通盤考慮中國文化建設的方略,確定文化建設的服務方向,提出進行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和重要思想,為新中國文化建設的繁榮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周恩來說:“中國人幾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樣大的國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對世界有所貢獻,經濟上不能有較快的發展,那我們就對不住世界人民,也對不住我們的祖宗。”“我們要努力發展新的文化,要趕上和適應經濟建設的高潮,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前進。”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在領導經濟建設的同時,對于感人深,力量大,使人經久難忘,影響深遠的文藝工作亦傾注了大量心血。同時他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許多重要思想和理論觀點。

(一)周恩來首先確定了文化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和方針,并主張要批判地接受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同時提出文藝創作要有“時代精神”、“以今為主”,將教育寓于文化娛樂之中的重要思想。

1949822,周恩來在為新政協會議起草的《新民主主義共同綱領》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一切文化、科學、教育及宣傳,均應服從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要求,為人民大眾服務。”1954年,他指出:“我們認為文化只有屬于人民并且為人民服務的時候,才能有健全的基礎和廣闊的前途。為勞動人民服務乃是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

周恩來說:“文化的發展像任何其他事業的發展一樣,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留下好的進步的部分,去掉壞的落后的成分,吸收和學習新的先進的知識和經驗。”“但吸收傳統也不是說樣樣都吸收,還要批判地接受、鑒別,把優秀的文化遺產保存下來”, “‘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它發揚光大,一代勝過一代。”周恩來以戲曲為例說,我國戲曲遺產極為豐富,繼承這種遺產,加以發揚光大,是十分必要的。但這種遺產中許多部分曾被封建統治者用作麻醉毒害人民的工具,因此必須分別好壞加以取舍,并在新的基礎上加以改造、發展,才能符合國家與人民的利益。為了確保戲曲改革的健康發展,他不僅制定了衡量戲改的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還指出京劇和地方戲是戲改的重點,具體做法:一是改革,一是移植。在周恩來的指導下,戲曲改革成效顯著,反映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鼓舞人們在革命斗爭與生產勞動中的英雄主義的戲曲迅速占領社會主義的舞臺。

周恩來在主張批判地繼承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還提出文藝創作要有“時代精神”、“以今為主”,將教育寓于文化娛樂之中的重要思想。他說:“藝術總要有時代性。”“今天文藝創造的重點,應該放在歌頌的方面,應該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典型人物”,創造出這個偉大時代的作品來。并強調:“我們的文藝生活是為了活躍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養,把教育寓于文化娛樂之中。”他希望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思想積極性與表現方法,使社會主義文化更豐富,使人們在藝術欣賞里潛移默化地得到鼓舞,受到激勵,奮發起來,真正做到“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百家爭鳴、薄古厚今”。

(二)周恩來關于文藝工作者應立足于國內,與工農兵相結合,苦練基本功,提高思想修養和藝術修養,發揚集體主義和通力合作精神,并尊重藝術發展規律,根據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獨創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的重要思想。

周恩來強調藝術立足于國內,在我們民族的基礎上發展和獨創,并不是排斥外國的文化,而是主張將“外國的好東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融化在我們民族的文化里”。他說:“古今中外都有好東西,都要學,不要排斥。”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但是,“不論學習古代的東西還是學習外國的東西,都是為了今天的創造,都要把他們融化在我們的創造中。文藝總要有獨創精神。”同時,他還指出:“文藝創作一定要合乎歷史發展規律,合乎時代背景。”“我們的藝術形式應該是統一的、和諧的,應該在自己民族藝術的水平上來逐步提高。而不能是雜湊的,生吞活剝的藝術形式。”因此,“我們學習別人的東西,要防止盲目性。”他對于有些劇目中生搬硬套外國的做法,多次提出批評。他曾批評舞劇《小刀會》《弓舞》一節中,讓女的站在男的身上的芭蕾舞動作,認為這顯然是與太平天國的時代背景不符合的。

周恩來非常重視走自己的路,發展我們自己民族形式的藝術。他說:“民族形式對于藝術很重要。”“凡是現在出國受到歡迎的作品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只有真正的有思想性、有人民性的作品,加上民族藝術形式的表演,才是最受歡迎的。”當他得知歌唱家王昆到音樂學院學習,結果變得“不土不洋”竟迷失自我時,教誨她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丟掉民族風格。當他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絕大多數音樂干部是用歐洲音樂培養出來的后,向文化部提出,必須創辦一所中國音樂學院,用中國民族音樂培養學生,并創作出中國風格的作品,以適應廣大人民的需要。

周恩來說:“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生活,必須與工農兵結合。”第一,“所謂深入生活,就是生活到工農兵里面”,“生活到勞動人民中去”,與勞動人民“同勞動,同生活”,因為,文藝工作者“這樣才能起思想感情上的變化,才能改造自己的精神面貌”。當然,“這是需要進行長期努力的,不是下去一次就能解決的”。第二,“勞動也是對文藝工作者的思想作風的鍛煉。”“所以,我們應當幫助文藝工作者到工廠、農村、連隊去,在那里生活、勞動,在思想感情上同工農兵結合,并鍛煉自己的思想作風和革命意志”。第三,“生活是創造的源泉,創作是生活的反映。如果不深入生活,那是創作不出好作品的,這對作家、導演、演員都一樣。”周恩來希望戲劇界要分出一部分時間來到下面去鍛煉自己,以改變氣質,改變精神面貌。那樣,我們就不管在劇本創作、導演、表演、音樂、舞蹈、舞臺技術等方面,都會突飛猛進有所改觀。

周恩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對于知識分子以誠相待,循循善誘。并在他們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及時鼓勵他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營造一種健康的民主風氣,不愧為知識分子的良師益友

周恩來深知,革命需要吸收知識分子,建設尤其需要吸收知識分子。所以開國之初,他熱情召喚身在海外的李四光、錢學森、華羅庚、老舍等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并團結了許多文化、科技界的好朋友。他對每一位友人,都關切、愛護、牽掛,堪稱知己。同時,他按照黨中央對知識分子進行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的動員,以便使他們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建設急速發展的需要。在知識分子經過思想改造與參加社會實踐的考驗后,周恩來明確肯定“他們中間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已“屬于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

周恩來不僅循循善誘地引導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在知識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也及時予以關心引導。當文藝受1957年反右擴大化,及1959年、1960年執行總路線在具體工作上發生偏差的影響,出現了一些違背藝術規律,缺乏藝術領導民主,盲目追求數量,厚古薄今、迷信外國等不良現象時,周恩來及時提出要用辯證的觀點去認識文藝的客觀發展規律問題。他指出:“藝術不能和工農業生產一樣要求多快好省,要量力而行,不要勉強。”并就思想性與藝術性、數量和質量、理論學習與實際相結合、領導方法與民主作風等問題,引導他們必須學會用兩條腿走路,防止片面性和主觀性。為了使文藝界按照文藝發展的客觀規律,正常健康地發展,周恩來在19626月的一次講話中,批評有些領導同志的“一言堂”作風,倡導民主風氣,鼓勵文藝工作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使社會主義文藝得到更好的發展。周恩來的及時引導和糾偏,無疑對于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和知識分子的健康成長非常必要,不愧為知識分子的良師益友。

在周恩來引領下,新中國涌現出一批高質量的文藝作品與科技成果。這些高揚時代精神主旋律、激勵人團結奮進的文藝作品和科技成果,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新中國的精神風貌,起了積極的作用

周恩來說:社會主義建設的迅猛前進,群眾性文化革命的高漲,為科學藝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辟了廣闊的土地。“我們相信,經過科學上不同學派、不同見解的自由爭論,藝術上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自由競爭,不要很久,我們的科學文化事業一定能夠進入一個昌盛的時代,并且獲得偉大的成就。”委實,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周恩來的引領下,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文化建設事業也與時俱進,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其中,在文藝方面,戲劇、電影可以說是開得最茂盛的兩朵花。《龍須溝》《楊門女將》《天仙配》《花為媒》《劉三姐》《洪湖水浪打浪》、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反映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偉大時代新風格的電影《林則徐》《甲午風云》《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姹紫嫣紅,百花爭艷。尤其應該指出的是,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以我國首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招待與會人員和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不僅使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的感情,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云集日內瓦的各國外交官們感慨地稱贊:“周恩來不僅用藝術促進了外交,同時也把外交變成了藝術。”

毛澤東說過:“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周恩來也說過:文藝工作者能拿出有質量的,高水平的藝術作品到國際上去,要比我政治家去發表一篇講演更有說服力。委實,不論是《梁祝》在日內瓦所引起的轟動效應,還是1971年“乒乓外交”,及我國創造的原子彈爆炸和氫彈爆炸等奇跡,新中國成立初期所涌現出的這些高揚時代精神主旋律、激勵人團結奮進的文藝作品和科技成果,不僅對于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也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了新中國的精神風貌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審)

(來源:《前線》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