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澤東選集》的體會
胸中有政治筆下有乾坤
——讀《毛澤東選集》的體會
吳小雪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政治晦暗、硝煙彌漫,身處亂世、眾生迷茫,不知道國家的前途在哪里,個人的命運系何處。在這混沌中,有一位思想的巨人在冷靜地思考。他縱覽古今、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用一支筆助力了波瀾起伏的民族獨立史。讀《毛澤東選集》,心弦時時為文字撥動,深刻感受那種穿越時空、撼人心靈的思想的力量。在深入閱讀中,逐漸體會到毛澤東的文章具有的一些鮮明特點,可以歸納為“六性”。
政治性。毛澤東的文章有著鮮明的政治背景,20世紀前半段,世界政治風云波譎云詭,處于世界革命風暴旋渦中的中國,遭受著近代以來最艱難的內憂外患。在利益的博弈和政治的較量中,歷史選擇了共產黨和國民黨作為近代中國兩大核心政治力量。這兩種力量因著根本利益和政治理念的不同,在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共同事業下展開了幾十年分分合合的斗爭。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這一時期的中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行走于此時的中華大地,毛澤東眼見的是帝國主義的欺凌、國民黨的反動、勞苦大眾的悲慘,心中不能不激蕩起無盡的家國情懷。眼里的大政治,胸中的大情懷,決定了毛澤東的文章關切的是國家民族最迫切之事業,關注的是勞苦大眾最普遍之利益。因此在他的文章中,我們讀到的多是“大事大情大理”,是方向、道路和使命,是響徹時代的強音、震驚寰宇的驚雷,振聾發聵、催人奮進。
戰斗性。盡管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但他一生很少拿槍。他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他用筆桿子指揮槍桿子,他有吐字成兵、呼風喚雨的本領,每一篇文章都能幻化出無數“天兵天將”,在現實的斗爭中“降妖除魔”。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他不停地思考和寫作,對時局的分析、對戰略的部署、對兵力的運籌、對群眾的動員、對錯誤路線的批判、對反動派的怒罵都凝結在他不休不眠的創作中。針對批評農民運動過火的言論,他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針對黨內關門主義的錯誤,他犀利地指出,“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彩。關門主義實際是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的忠順的奴仆”。針對國民黨的和談陰謀,他說,“‘針鋒相對’,要看形勢。有時候不去談,是針鋒相對;有時候去談也是針鋒相對”。從前不去是對的,這次去也是對的,都是針鋒相對……如果他們要打,就把他們徹底消滅。事情就是這樣,他來進攻,我們把他消滅了,他就舒服了。消滅一點,舒服一點;徹底消滅,徹底舒服。針對美國對國民黨的支持,他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斬釘截鐵之語、雷霆萬鈞之勢、成竹在胸之氣,力透紙背、躍然腦海,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思想性。歷史上堪稱經典,千古流傳的政治美文,絕不計一詞一句之得失,而重其閃耀的思想光芒。在胡喬木著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一書中,貫穿著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在講述很多關鍵時間節點、重大歷史關頭、重大困難挑戰之時,都會介紹毛澤東發表了什么文章,對革命時局、力量對比、黨內思想做了如何分析,解決了什么困難和問題,特別是思想上的疙瘩,指明了怎樣的前進方向和道路。比如,書中在講述大革命失敗的歷史后,介紹毛澤東寫作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分清了我們的敵人和朋友;在講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強調,毛澤東在此時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指導中國革命找到了武裝革命、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路線,糾正了革命方向,鼓舞了黨內士氣;在寫到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之際,突出講毛澤東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大命題,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講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改變進攻策略,國民黨在軍事、政治、思想戰線全面發動反動高潮,動搖人心之際,講毛澤東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回擊了國民黨的反動叫囂,回答了全國人民所關心的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闡明了共產黨對于建設新中國的政治見解等,類似的介紹貫穿全書,讓讀者有一個強烈的感受:一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就是用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歷史,而這些偉大思想就蘊含在他的文章中。
感染性。“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最打動人心靈,讓人心悅誠服的文章永遠是情與利交融的。避利而談情只能起到一時的宣教作用,難以持久,只有在言明利益、利害基礎上,動之以情,才能從根本上聚合人心。馬克思的《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著作都是在明確的利益分析基礎上,喚醒無產階級情感上的共鳴和行動上的跟隨的。毛澤東寫文章也非常注意階級分析和利益分析。他用這種分析來消除大政治與小個人之間的距離感,讓讀者覺得他說的、寫的就是自己的事,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利益。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打土豪,分田地”,六個字明明白白的講明了利益所在,聽的人無不熱血沸騰。這一點對我們今天寫文章具有很大啟發,我們現在的一些政論文空洞說教味道濃,明明白白闡述利益的少。究其原因,一則缺少對當今社會不同階層利益訴求的深入研究,不敢說、不會說;二則懷有對利益問題的錯誤認識,認為過于直白的利益分析,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不恥說、不愿說。實則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初衷。實際上,作為老百姓來說,他們最直接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工作、生活,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毛澤東的文章之所以普受歡迎,是因為他的文章是寫給普通大眾的,眼睛是盯著下面的。這也是他的文章能夠打動人心,贏得聽眾的關鍵之處。因此,理論工作者特別是政治宣傳家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老百姓從我們的文章中感受到溫暖和力量,而不是自說自話的生硬說教。
創造性。毛澤東兼具政治家的胸懷和文學家的風采。他把政治與文學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以政治為魂、文學為骨,使得政治文章免于枯燥,文學作品不失高度。梁衡的書里評價毛澤東的文章已分不清是挾著政治風雷在文學領域振聾發聵,標新立異;還是乘著文學的春風,在政治領域移花接木,植松栽柳。我們讀《毛澤東選集》,很少看到直接引用馬恩列斯的原文原話,但是每一篇又都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他創造性地引經據典,讓古老的神話、傳說、故事、詩詞歌賦在他的文章里獲得新生。比如他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喻指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他借用元始天尊送姜子牙杏黃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樣法寶的故事,比喻自己送即將上前線的陜北公學師生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個經驗。可以說他對經典有著出神入化的駕馭能力,經典故事在他的文章中信手拈來,自然天成,毫無違和感。這種創造性的轉化運用與我們“古語云、馬克思曾經說、毛澤東在某篇文章中指出,鄧小平在接見誰的時候說”這般生硬引用相較,功力自見高下。
可讀性。毛澤東的文章寫的大多是大事大情大理,有著鮮明的政治主題,但是寫作過程卻是用老百姓能聽懂,聽得進去的事例、故事去展開論述,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用梁衡的話說就是:“專家學者看了不覺為淺,工人農民讀來不覺為深”。毛澤東的文章雖是政論文,但從不缺乏美感,比如,大革命失敗后,面對黨內悲觀的情緒,他用詩一般的語言預言革命高潮的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讓苦悶彷徨中的革命者看到了希望。對于很多復雜的概念,他又善于化繁為簡,比如政治一詞,古往今來多少專家學者挖空心思苦于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定義,他一句“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直接抓住了概念的本質。毛澤東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半猴氣,一半虎氣”。這“猴氣”與“虎氣”同樣跳躍在他的文章之中,時而像猴子一樣古靈精怪、奇招頻出,時而像老虎一樣呼嘯八方、氣吞山河,讓讀者沉浸在他筆下的跌宕情節,感受著他的喜怒哀樂。
(來源:《學習時報》2017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