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
“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
——學習毛澤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張珊珍
總結經驗就是在實踐和再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認識和再認識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地使認識升華和發展的工作。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除了具有高超的理論水平外,還一貫重視在戰爭中學、向人民群眾學、從歷史中學、從錯誤中學,把總結經驗作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毛澤東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直接和參與指揮的戰爭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剛從海外歸來的原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時,突然主動向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發問:“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飯嗎?”程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毛澤東接著意味深長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仗,在每個戰役后,總來一次總結經驗,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后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的這個說法完全符合他本人以及中國共產黨所領導軍隊的實際情況。他有一段名言:“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他還說:“做一個真正能干的高級指揮員,不是初出茅廬或僅僅善于在紙上談兵的角色所能辦到的,必須在戰爭中學習才能辦得到。”眾所周知,毛澤東關于游擊戰的“十六字訣”,曾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第三世界國家奉為游擊戰的經典。1964年,他和周培源、于光遠一起回憶往事就提到了這“十六字訣”的來歷。他說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去搞軍事,去打仗。后來自己真的帶起部隊打起仗來,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打了一個小勝仗,接著又打了兩個大勝仗,于是,經過總結經驗,產生了“十六字訣”。
針對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者誣蔑他不懂戰爭,嘲諷他是從《三國演義》上學來的戰法,毛澤東并不掩飾,他坦然地說:“是的,我不懂得他們那種蠢豬式的打仗方法;我確實讀過許多中國古代打仗的書,研究過《孫子兵法》之類的著作,也看過不少關于外國戰爭的書,但我的軍事知識主要是從戰爭實踐中得來的。”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使毛澤東練就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在漫長的革命戰爭歲月中,導演了一幕幕令后人嘆服的戰爭活劇,創造了中外軍事史上的奇跡,為全世界所矚目。英國學者邁克爾·愛略特·巴特曼評價說,“毛澤東是掌握打開這個時代軍事奧秘之鎖全套鑰匙的一個時代人物”,“是政治軍事天才人物”。
“力量的來源是人民群眾”
毛澤東不但重視總結自己的經驗,還重視總結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1964年8月29日,毛澤東接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代表團成員馬拉問:“您能不能告訴我們,您所以這樣偉大的秘密是什么?您怎么能夠這么偉大?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毛澤東坦率地答道,“我沒有什么偉大,就是從老百姓那里學了一點知識而已”,“力量的來源是人民群眾”。
毛澤東認為自己的思想只不過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曾說:“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只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或者自己的科學試驗中,他的頭腦只能作為一個加工工廠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則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人腦制成的這種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確不正確,還得交由人民群眾去考驗。”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鮮明地指出,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人民群眾的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他進而表示經驗是檢驗政策的標準,政策必須在人民實踐中,也就是經驗中,才能證明其正確與否,才能確定其正確和錯誤的程度。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對新任務新挑戰,毛澤東進一步要求各級黨委領導,“不但要交任務、交政策,而且要交經驗。要做好工作必須總結經驗。不但要總結領導的經驗,而且要著重總結群眾生產的工作的各種經驗”。他雖為一國領袖,依然以身作則保持戰爭時期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的作風,關注各地的具體情況,及時發現群眾當中值得推廣的經驗。1953年2月,毛澤東在江蘇泰興鄉下調研了解到當地養豬、肥多、莊稼長得好的經驗,后來在黨內干部會上,多次講到養豬、積肥與農業的關系,足見其對群眾經驗的關切和重視。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
越是重大歷史關頭,毛澤東越重視讀史、鑒史,他曾說:“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在抗日戰爭剛剛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毛澤東就向全黨發出號召: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1944年3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面世,引發毛澤東的高度熱情,他把該文作為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文件;同年11月,又特意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
毛澤東把總結歷史經驗的重要性提升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他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毛澤東的大多數著作都是在總結了古今中外歷史經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寫成的,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等。他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更加明確地提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的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
“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
毛澤東的過人之處,不僅在于善于總結成功經驗,還在于善于吸取教訓,從中尋找成功的先機。他說過:“認識的盲目性和自由,總會是不斷地交替和擴大其領域,永遠是錯誤和正確并存……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
1935年1月底,遵義會議后重掌紅軍指揮權的毛澤東在土城戰役中失利,紅軍損失慘重。在扎西會議上,毛澤東總結出三條教訓:一是敵情沒有摸準,二是輕敵,三是分散了兵力。正是吸取了這一仗的教訓,毛澤東以“四渡赤水”的神來之筆,留下了戰爭史上的“得意之作”。
因為重視利用錯誤教訓,毛澤東在總結經驗時,總是抓正反兩個方面。他在1928年11月寫的《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既講到了湘贛邊界割據的成功經驗,又講到4月和8月兩次失敗的教訓;在1936年12月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也是既總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前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又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教訓。他多次指出,“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錯誤總是難免的”,“錯誤有兩重性。錯誤一方面損害黨,損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員,很好地教育了黨,教育了人民,對革命有好處。失敗是成功之母”。
總結教訓不僅指總結自己失敗的教訓,也包括總結別人甚至敵人失敗的教訓為我所用。毛澤東有句名言:“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他曾以王明的教條主義錯誤為例,說明錯誤的經驗對指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從這一點上講,他認為他本人就是王明的“學生”。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教員不只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還應包括帝國主義、蔣介石以及犯錯誤的同志。沒有他們,我們就學不會辦事。
毛澤東重視經驗,但堅決反對經驗主義,他認為經驗主義同教條主義一樣是有害的。為了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不能放棄理論學習,要認真讀書,把感性的經驗不斷上升為更具條理性、綜合性的理論。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曾號召全體黨員深入了解中國的革命運動,包括軍事、政治、文化、經濟,整個革命工作的各個側面及其內部聯系,并總結經驗,把它提高起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毛澤東重視總結經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只有勇于實踐,敢于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有所創新、不斷進步,做好各項工作。
(來源:《學習時報》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