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與青年毛澤東的讀書生活
圖書館與青年毛澤東的讀書生活
吳密
讀書是毛澤東一生最大的愛好。他常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又說,“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毛澤東的讀書習慣和閱讀偏好早在青年時期就已經養成,也正是在那個時期,他與圖書館建立起密切的關系。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0年秋,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沖,來到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上學。臨行前,他改寫了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表達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決心,激動難以自抑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東山高等小學原為東山書院,隨著清末教育制度的革新而改為新式學堂。同舊式私塾相比,東山高等小學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設有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學校新設了藏書樓,里面收藏大量中外書籍和新潮報刊,這是毛澤東接觸圖書館的開始。
毛澤東讀得最多的是中外歷史和地理方面的書籍,他對外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世界英雄豪杰傳》中所記載的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故事也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毛澤東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啟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字。他的表哥文詠昌曾借給他一套《新民叢報》合訂本,他反復閱讀,一些重要文章能背出來,還寫下許多批注。
“極有價值”的半年自修
1912年,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學)。在此期間,國文教師柳潛借給毛澤東一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他讀得非常認真。學校課程有限,加上校規刻板,半年后毛澤東做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從學校退了學,并且制訂了一個自修計劃,每天到湖南圖書館去看書。
湖南圖書館創立于1904年,是我國最早用“圖書館”命名的省立公共圖書館。當時,毛澤東寄居在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每天早出晚歸,步行三里地到位于瀏陽門外定王臺的圖書館,風雨無阻,從不間斷。一個圖書館管理員在回憶中說,那時候,我們圖書館每天早上一開門,就“歡迎”毛澤東,因為他來得最早,他已等多時了;每天下午關門,要“歡送”毛澤東,因為他走得最晚,不催他,他不走。
他閱讀的書籍非常廣泛,傳統的經史子集和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哲學和文學著作,無所不讀。不過,他的主要精力還是用來研讀西方18、19世紀資產階級的哲學和以進化論為核心的近代科學著作,如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以及嚴復翻譯的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等。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比較系統深入地接觸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一師打好文化基礎
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師范。當時學校條件較差,沒有閱覽室和圖書雜志,毛澤東每天必到學校里懸掛當天報紙的地方看幾十分鐘,周末常到湖南圖書館看書,到朋友處借書。
第二年春天,第四師范合并到湖南第一師范。一師圖書館藏書豐富,對師生開放,借閱時間不限,報刊開架閱覽。毛澤東閱讀的書籍,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無不涉獵,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從《昭明文選》到《韓昌黎全集》,從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到本省的縣志,他都認真地研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包括人格修養和智慧,都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來到長沙以后,毛澤東就養成了閱讀報紙雜志的習慣,閱讀得最多的是北京、上海和湖南的報紙,到1927年上井岡山為止,他從來沒有中斷過,購書費用占了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支出。在師范學校讀書的幾年,包括學費在內他一共花了160元,其中三分之一用來購買報紙。此外,他還時常在報攤購買書籍和雜志。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徐特立常說的一句話,毛澤東非常推崇這種讀書方法。毛澤東在一師時積攢了許多讀書筆記,后來送回韶山存放。1929年,國民黨軍閥何鍵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聽到風聲,就把它們連同毛澤東存放的書報和信札一起燒掉了。他幼年時的塾師冒險從火堆里搶出兩冊教科書和一個筆記本。幸存的這個筆記本,包括手抄的《離騷》《九歌》和70多頁《講堂錄》,是毛澤東1913年10月至12月的聽課筆記和讀書札記。
北京之行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立
“五四運動”前后,毛澤東曾兩次前往北京。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和斯諾談話,回憶起這段經歷,深有感觸地說:“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陳獨秀對于我在這方面的興趣也是很有幫助的。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時候,曾經和陳獨秀討論我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談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8月,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和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和蕭子升、李維漢、羅章龍、熊光楚等24名青年聯袂北上,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北京。
要解決生活問題,同時又要滿足讀書求知的欲望,毛澤東通過楊昌濟的介紹,認識了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在李大釗的安排下,他當了北大圖書館的一名書記。在北大圖書館,毛澤東每天的工作除了打掃之外,就是在第二閱覽室登記新到的報刊和閱覽者的姓名,管理15種中外報紙。
此后,毛澤東第二次來京,他利用北大圖書館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毛澤東后來多次回憶,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在這一時期確立的:“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
毛澤東所說的三本書,分別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著、惲代英翻譯的《階級爭斗》和柯卡普著、李季翻譯的《社會主義史》。第一次看了這三本書,“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
在長沙傳播新思想和新文化
1920年7月,毛澤東從北京回到長沙。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同易禮容等創辦旨在傳播新文化和新思想的文化書社。文化書社采用書店和圖書館合一的方式經營運作,既出售書籍,又設有閱覽所。這一經營模式對于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1年8月,出席中共一大回到長沙后不久,毛澤東與何叔衡、易禮容等人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自修大學以自學方式為主,所以極為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學校采用收舊、購新、寄存等辦法豐富館藏,所藏書刊分為經、史、子、集、哲學、社會學、文學、科學、教育、政法、經濟、美術、外國文、歷史、工商、雜著、地圖、雜志等18類,特別是想方設法收集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革命書刊,以此開闊青年視野、活躍自修學員的思想。
比起文化書社閱覽所,自修大學圖書館藏書要多得多,但是,這個圖書館服務的對象限于學友,因此不能算是公共圖書館。1922年,毛澤東又在長沙都正街創辦了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擔任該館的負責人,主持館內一切事務。圖書館的一樓為普通的閱覽廳,二樓為秘密閱覽室,藏有《西洋倫理學史》《共產黨宣言》《馬克思資本論入門》《新俄國之研究》等書籍,以及《勞動界》《新青年》《新教育》《先驅》《赤光》《時事新報》等進步書刊。圖書館一時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傳播革命思想、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圖書館既是毛澤東的良師益友,又是他推動革命事業的一個陣地。可以說,從青年時代開始,毛澤東就與圖書館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這種緣分也伴隨他的一生。
(作者為國家圖書館館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