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中國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歷史貢獻
毛澤東對中國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歷史貢獻
姜廷玉
新中國成立后,在面臨美國核威脅和核訛詐、蘇聯全面毀約停援,國內嚴重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毛澤東從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以一個偉大戰略家的膽略和氣魄,果斷地作出了發展原子彈、導彈等核武器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科學預言,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領導中國進入了世界核大國的行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增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成為具有重要的大國。
一、面對美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果斷地作出發展原子彈、導彈等核武器的戰略決策
德、美、英、蘇等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相繼展開了掌握核武器和導彈技術的激烈軍備競賽。1945年7月,美國首先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出現,對現代戰爭及軍事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憑借掌握的原子彈,多次對中國進行核威脅和核訛詐。1950年底,美國在朝鮮戰場上遭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次戰役的沉重打擊后,為了擺脫危機、挽回敗局,預謀對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核打擊。美國總統杜勒門聲稱,將采取包括原子彈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來應付朝鮮戰場局勢。美軍當時將原子彈運到了停泊在朝鮮半島附近的航空母艦上,并進行了核模擬襲擊。1953年春,美國又將原子彈秘密運到日本沖繩島。1954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向中國大陸投擲原子彈。1955年,美國軍方研究制定了原子彈攻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多種方案。
面對美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決心要發展自己的核武器,要研制原子彈。他深刻認識到,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 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劉少奇、周恩來、 朱德、陳云、鄧小平、彭德懷、彭真、李富春、薄一波等參加會議。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地質學家李四光和地質部副部長劉杰等向中央領導們匯報了核武器研制問題和鈾 礦資源勘探情況。毛澤東說:我們國家已經知道有鈾礦,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他還鼓勵科學家們要進一步開展原子能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這次會議,中共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究原子彈的決定。
這天,毛澤東十分高興,請參加會議的人吃飯,特地要了六個菜, 平時滴酒不沾的他,這次特意斟了一杯葡萄酒,舉杯說道:“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大家共同干杯!”
會議結束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國發展核武器計劃, 代號為02。同年7月,成立了由陳云、聶榮臻、薄一波組成的中央三人小組,負責指導原子能事業的的發展工作。成立了由薄一波任主任、劉杰任副主任的國務院第三辦公室,負責具體管理并統籌規劃核技術、核工業的發展和建設工作。
1955年3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向全 黨發出要“鉆現代化的國防”、“鉆原子能”的號召。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強調:中國“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毛澤東在報告中還提出了降低軍政費用,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的意見。他說:“你對原子彈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還是只有幾分想,沒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還是按老章程辦事。這是戰略方針的問題”。
同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51次會議決定設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主管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制工作。
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會議作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原子彈的決策后,又責成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研究發展導彈技術問題 。周恩來多次出席中央軍委會議,研究導彈研制問題。會議作出發展導彈的決定,并決定成立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具體領導研制導彈工作。1956年7月,中央軍委正式批準成立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負責導彈的研究、設計、試制任務。
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搞原子彈等戰略武器,他說:“我還是希望搞一點海軍,空軍搞得強一點。還有那個原子彈,聽說就那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好,我們就搞一點。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為了加強核武器的研究,1958年在北京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為了進行核武器試驗的需要,1958年4月,中央軍委開始籌建核武器試驗場。經過勘察,最后決定將核武器試驗基地定點于新疆羅布泊西北地區。
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關于發展原子彈、導彈等核武器戰略決策的推動下,從1955年開始,經過艱苦努力,初步建立了核武器研究機構,初步形成了一支核武器科研隊伍,開始了原子彈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為以后核武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關于發展原子彈、導彈等核武器的戰略決策,是一項有遠見、有膽識的戰略決策。
二、面對蘇聯的全面毀約停援,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毅然作出自力更生,突破“兩彈”(原子彈、導彈)技術的戰略方針
中國原子能發展的起步階段,中國積極爭取蘇聯方面的幫助,以縮短中國核技術和核工業初創時期的建設進程。1954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來中國參加國慶五周年慶典,毛澤東同他談了中國準備搞原子能的打算。赫魯曉夫表示不同意,他說:“搞原子武器,中國現在的條件恐怕困難,那個東西太費錢了......如果現在中國要搞核武器,就是把全國的電力全部集中起來都難以保證......社會主義大家庭,有一把核保護傘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家都搞。”但毛澤東還是說服了赫魯曉夫,他同意在中國將來的原子能研究中給予一些基本的幫助。
毛澤東始終將原子能研究的立足點放在中國自己力量的基礎上。他對中國的科學家說:“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毛澤東還領導確定了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原子能研制方針。
在中國的爭取下,中蘇兩國政府后來在核領域簽訂了一些協定。蘇聯在中國鈾礦勘探、核科學技術研究和核工業建設方面提供了一些援助。1956年,中國政府向蘇聯政府提出了在導彈制造、研究和使用方面給予援助的書面要求。蘇聯答復同意提供兩枚爾-1教學用的導彈樣品,接受50名中國留學生到蘇聯學習火箭專業,并派5名蘇聯教授來華教學。
但是,隨著中蘇兩黨、兩國分歧加深和關系的惡化,蘇聯的援助便中斷了。蘇聯政府全面毀約,撤走專家,并帶走圖紙資料。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以蘇聯與美國、英國正在進行部分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談判和赫魯曉夫與艾森豪威爾即將在戴維營舉行談判為由,提出暫緩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蘇聯單方面撕毀了中蘇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核武器的技術援助。
面對蘇聯的毀約,1959年7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毅然決定: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把原子彈造出來。為了記住1959年6月蘇聯撕毀中蘇關于國防新技術協定這一日子,中國領導人特意將研制自己原子彈的工程定名為“596工程”。
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要求撤回他們在中國的專家,并不等中國政府答復,就迫不及待決定自7月28日至9月1日撤走在華的全部專家。8月,蘇聯政府撤走了在中國國防科技工業部門幫助工作的全部專家,并帶走了許多重要的設計圖紙和有關資料。同時,停止提供建設急需的設備、關鍵部件和重要物資,給剛剛起步的以“兩彈”為主要標志的國防尖端技術,造成很大的損失和嚴重的困難。外國評論說:中國核武器研制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在此關鍵時刻,毛澤東表現了驚人的膽識。1960年7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堅定地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 體現了毛澤東不信邪,不怕壓,勇于戰勝困難,堅決搞核武器等尖端技術的堅強決心。
面對全面蘇聯毀約停援和1962年我國經濟出現的暫時困難,原子彈等國防尖端技術是上,是緩,還是下?在國防科技系統,甚至在中央決策機關也引起了各種議論。有人認為研制原子彈花錢太多,會影響常規武器的研制和國民經濟的調整恢復,因而主張暫時下馬,等國民經濟好轉后再上。聶榮臻、陳毅、賀龍等幾位元帥主張繼續搞。陳毅甚至說:就是把褲子當了,也要搞原子彈。1962年6月8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堅定地說:“對尖端武器的研究試制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松或下馬。”
196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建立一個由周恩來為主任 的專門委員會,領導我國的原子能工業建設和核科技工作。11月3 日,毛澤東批準成立專門委員會和第二機械工業部關于力爭在1964 年實現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規劃,并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等國防尖端技術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國防科技戰線廣大群眾突破“兩彈”技術的信心和勇氣,有力地促進了“兩彈”的技術攻關工作。
中央專委成立后,以力爭1964年爆炸原子彈紀念國慶15周年為目標,卓有成效地加快了原子彈研制的步伐。
在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領導下,在全國各部門、地方政府和人民解放軍的大力協同和積極支持下,核工業戰線的廣大科技人員、干部、工人團結一致,艱苦奮斗,發憤圖強,奮力攻關,各項工作協調進展迅速。
1964年1月,中央專委向中共中央報告:原子彈爆炸試驗有可能在當年10月左右實施。春節期間,毛澤東會見李四光、錢學森等科學家時,高興地說:我們搞原子彈很有成績啊!
1964年9月,中央專委對首次核試驗的時機進行了研究,提出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早試;另一個方案是晚試,先抓緊三線研制基地的建設,擇機再試。中央專委會議后,周恩來向毛澤東、劉少奇匯報了首次試驗的準備情況和中央專委關于首次核試驗的兩種方案。毛澤東聽后,從戰略上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毛澤東果斷地決定按早試方案進行。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央專委按早試的方案抓緊準備,并對首次核試驗的有關工作作了周密部署。
試驗委員會根據天氣預報,建議原子彈試驗時間選定在10月15日至20日間。毛澤東、周恩來同意了這一建議。10月14日晚,周恩來批準了試驗委員會提出的實施的原子彈爆炸的具體日期。
1964年10月16日15時,在中國的西部大漠,發出震天動地的 巨響,火球凌空,蘑茹云騰空而起,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戰略決策和決心,化作了羅布泊戈壁灘上的驚天動地的巨響。
張愛萍立即用電話向周恩來報告了原子彈試驗成功的喜訊。周恩來勉勵說,國家為你們驕傲,人民感謝你們,請代表黨中央、毛主席祝賀并慰問大家。周恩來立即向毛澤東報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毛澤東十分冷靜地指示說:“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查清楚。”“還要繼續觀察,要讓外國人相信。”當毛澤東得到進一步證實核爆炸成功時,他讓周恩來向參加大型歌舞《東方紅》演出的同志提前宣布這一喜訊,并讓在當晚22時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世界公布這一消息。
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大張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有力地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外國報刊評論說:中國的核爆炸,從長期來看,將改變世界力量對比。
三、原子彈試驗成功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適時提出了研制導彈核武器和氫彈的戰略任務
1964年,原子彈試驗成功后,中央專委立即開展了核彈頭的研究,并加快中近程地地導彈的研制,力爭早日實現“兩彈”的結合。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批準了這一計劃。
只有實現導彈與原子彈的結合,才能組成具有實戰價值的核武器。原子彈僅靠飛機投放保險系數低,核武器沒有多少實戰價值。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后,西方國家譏笑我國“有彈無槍”,因為導彈是原子彈的“槍”,只有靠中遠程導彈將核彈頭發射出去,核武器才能形成實戰價值。導彈核武器是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的戰略武器。所以,早在1960年11月,經毛澤東批準,中央軍委就確定了“兩彈(原子彈、導彈)為主,導彈第一”的方針。1963年12月,中央專委進一步明確“核武器的研究方向,應以導彈頭為主,空投彈為輔”的方針。
1966年10月24日,聶榮臻受中央專委委托赴現場主持試驗。啟程前,聶榮臻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聽后欣慰地說:誰說我們中國人搞不成導彈核武器,現在不是搞出來了嘛!
1966年10月27日,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點火發射,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試驗圓滿成功。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有力地回擊了西方有些人士對我國“有彈無槍”的譏諷。1970年,我國中程和中遠程導彈先后試驗成功。1971年,我國洲際彈道導彈試驗成功。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大大提升了我國國防現代化水平。
毛澤東后來在北京接見全軍軍訓會議代表時高興地說:我們搞原子彈、導彈有很大成績,這是赫魯曉夫幫忙的結果,撤走專家,逼我們走自己的路,要發給他一個一噸重的勛章。
原子彈試驗成功后,毛澤東就關注氫彈的研制,要求加快氫彈的研制步伐。1965年1月,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于長遠規劃設想的匯報時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要求二機部盡快提出加快氫彈研制的計劃。隨后,中央專委確定力爭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并批準了二機部《關于突破氫彈技術的工作安排》。
為了突破氫彈技術,中央專委先后組織了含有熱核材料的原子彈試驗和氫彈原理試驗。1967年6月17 日,中國第一顆全當量氫彈空爆試驗成功。聶榮臻在試驗現場立即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作了報告。毛澤東高興地指出:兩年零八個月搞出氫彈,我們在世界上已是第四位。
當天深夜,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了毛澤東親自審批的《新聞公報》。公報重申了中國政府一貫的立場:“中國進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蘇聯用了3年零11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6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中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決策重點發展原子彈和導彈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航天技術的發展。1957年,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后,我國一些著名科學家積極倡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隨后,聶榮臻召集航空工業委員會會議,討論了制造人造衛星的有關問題,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了人造衛星發展規劃。1960年5月28日,毛澤東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尖端技術展覽室觀看到我國自行研制的火箭時,連聲稱好,并詢問火箭能飛多高,回答能飛8公里。毛澤東說:“8公里那也了不起!“應該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搞上去!”毛澤東鼓勵科技人員早日把衛星送上天。
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正式啟動,代號為“651”工程。經過廣大科技人員4年多的奮力攻關,艱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征1號運載火箭載著東方紅1號衛星騰空而起,按程序飛行,衛星準確入軌。衛星播放《東方紅》樂曲響遍全球。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是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一個良好開端,它促進導彈技術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運用自制運載火箭發射國產人造衛星的國家。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國內外非常嚴峻的形勢下,果斷地決策發展原子彈、彈道、氫彈等戰略核武器和人造衛星,并取得了重要成功。這是偉大戰略家的遠見和卓識。它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威脅和核壟斷,對于維護我國國家安全,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和深遠的意義。正如1988年10月鄧小平所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來源:《軍事史林》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