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上杭才溪:夜訪群眾 寫就《才溪鄉調查》
馬躍華 林斯乾
來到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紀念館前的幾個紅色大字奪人眼球——“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站在毛澤東的蠟像前,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館長陳春連介紹說,1930年5月,毛澤東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專門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而《才溪鄉調查》就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著名論斷的重要支撐,充分調動了黨內領導干部主動參與到實地調研、深入分析、系統總結經驗和教訓的積極性與熱情。
《才溪鄉調查》澄清黨內的錯誤思想
1933年,毛澤東回到蘇維埃政府主持工作后,為了打破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非常注重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但是黨內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面對國民黨殘酷的軍事“圍剿”,黨內有些同志偏離了工農武裝割據的路線。
11月下旬,毛澤東率中央政府檢查團到福建上杭縣才溪鄉進行調查。
毛澤東用了十多天的時間,白天搞調查或到田間和群眾同勞動,夜里走家串戶,探望烈軍屬,訪貧問苦。在對調查得到的大量第一手資料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撰寫了《才溪鄉調查》,主要內容有行政區劃、代表會議、此次選舉、鄉蘇下委員會、擴大紅軍、經濟生活、經濟公債、文化教育八個部分。
1934年1月22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毛澤東在為大會做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需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面的聯合,保證無產階級對于農民的領導”的工作方針。這個方針是建立在才溪鄉調查報告的基礎上,并把這些正確的做法上升為政府的決策方針。這篇調查報告為處在革命緊要關頭的黨的建設指明了出路,最重要的是澄清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黨的思想統一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才溪鄉調查中,毛澤東產生了一個疑問:才溪鄉80%以上的青壯年男子上前線打仗了,以老弱婦孺為主要生產力,生活是否會有困難?
毛澤東針對這一問題繼續調查,結果發現:貧農雇農在暴動以前每年只有3個月吃米飯,其余9個月吃雜糧,現在卻有6個月吃米飯了,“總之吃飯改善了百分之一百”。穿衣的情況是,暴動以前平均每人每兩年才能做一套衫褲,現在每人每年能做一套半,“增加了百分之二百”。
在調查中,他發現了才溪鄉藥材合作社這個群眾從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好辦法,并給予了充分肯定。為了推廣這個經驗,毛澤東親自召開區、鄉干部代表座談會,對大家說,藥材是敵人重點封鎖的物資,無論是群眾還是部隊,都需要大量的藥材供給。他同大家一起討論如何鞏固和發展藥材合作社的問題。
毛澤東曾說:“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我用這個方法得了很大的益處,這是比什么大學還要高明的學校。”
在大多數青壯年男子走上前線之后,才溪鄉生產超過了革命前的100%,各種合作社組織起全鄉群眾的經濟生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還將《才溪鄉調查》全文印發給出席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學習。毛澤東和中央政府號召全蘇區幾千幾百個鄉向才溪學習。
這些經濟戰線上的成績,振奮了群眾,使廣大群眾為了保衛蘇區、發展蘇區而手執武器走上了前線,全無后顧之憂。
化精神為動力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有三個特點:
第一,把調查同總結工作經驗結合起來,不僅反映了基層工作的基本情況,同時總結了先進工作經驗。
第二,把調查同宣傳、推廣先進經驗結合起來,通過推廣先進經驗,帶動了基層的整個工作。
第三,調查同批評官僚主義結合起來,毛澤東把先進的工作經驗提供給官僚主義者,使他們迅速改變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
《才溪鄉調查》是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經過身體力行的深入基層而得出的第一手資料,它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留下了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
歷史上的才溪創建了中央蘇區“第一模范鄉”,涌現出“九軍十八師”。
八十多年來,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精神已經在才溪生根開花。才溪黨員干部踐行“三零四點五必到”服務群眾工作方法,即:服務群眾零距離、服務工作零積壓、服務質量零差錯;設好民情觀測點、建好信息發布點、辦好便民服務點、選好信訪落腳點;項目咨詢必到、技術服務必到、重大村務必到、化解矛盾必到、突發事件必到,深受群眾歡迎。群眾都說,“蘇區好干部又回來了”,“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飯包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民”歷歷在目。
上杭縣委書記鄧菊芳說,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精神已經轉化為推動上杭老區發展的強大動力。上杭縣榮獲中國優秀旅游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教育“兩基”先進地區、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本報記者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林斯乾)
(來源:《光明日報》2014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