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田:毛澤東、鄧小平踐行群眾路線二三事
毛澤東、鄧小平踐行群眾路線二三事
劉金田 口述 楊玉珍 整理
毛澤東說,“我們的軍隊就在人民中間”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什么是群眾路線?《黨章》里說,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這就是黨對群眾路線的概括。
回顧黨的90多年歷史,可以講出很多我黨踐行群眾路線的故事。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廣大海外華僑掀起了支援祖國抗戰(zhàn)的熱潮。著名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南洋組織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動員華僑為祖國捐款。因為對當時中國的抗戰(zhàn)前途并沒有多少信心,他決定帶一個考察團回國去看一看。1939年冬,他發(fā)起組織了“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考察的目的地是重慶和延安。
在重慶,蔣介石隆重地接待了他,一頓飯花了上千大洋,這令陳嘉庚非常心痛,同時也看到了蔣介石的獨裁作風和國民黨官僚的奢侈生活。1940年5月到延安后,情況則完全不同。毛澤東在辦公室兼住所的窯洞里接待了他,并設宴款待。毛澤東請他吃飯的那天晚上,一張桌子上坐了十個人,沒有桌布,只好用四張白紙充當,結果一陣風把白紙刮掉了,只好光著桌子吃飯。飯是四個菜,那天還特意加了一個好菜——燉雞肉。毛澤東講,“這是你今天來了,我們特意給你加的菜。鄰居老鄉(xiāng)聽說我來了一位重要客人,把家里的一只雞送來,讓我招待你。”
陳嘉庚在延安住了八天。在這八天當中,他到處走,到處看,聽了毛澤東、朱德的介紹,特別是和那些從廈大、集美、南洋來延安的青年的交談,使他對延安有了新的認識。他把所見所聞跟國民黨比較后說,我沒到延安的時候,對中國的前途非常悲觀,認為中國的救星尚未出世,或還在學校讀書,其實此人已經四五十歲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此人現(xiàn)在延安,他就是毛澤東。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有一次陳嘉庚問毛澤東,外面報道說延安有十多萬軍隊,在哪兒呢?毛澤東指著田里干活的人說,他們拿起镢頭是老百姓,扛起槍就是兵,我們的軍隊就在人民中間。
就在陳嘉庚到延安前十多年,另外一個人也對共產黨非常看重,這個人就是孫中山。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宣告成立的時候,并不是一個大黨,而是一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小黨。那時全國的政黨有二三百個,中國共產黨跟其他政黨有明顯的不同,它除了有馬克思主義這個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外,它所提出的綱領和目標,代表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國無產階級和其他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它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預示著中國的光明和前途。
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根本區(qū)別是“有無群眾觀點”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深入到群眾當中,做群眾工作。它領導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1922年的中國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大罷工,以及后來的省港大罷工,黨在斗爭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孫中山就是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這個優(yōu)勢,才決定跟共產黨合作。國共合作后,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大革命的勝利,跟共產黨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是密不可分的。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毛澤東在井岡山,搞了井岡山的土地法,后來搞興國土地法,讓農民獲得了土地。有了土地,老百姓有了活路,所以擁護共產黨。
長征開始后,蔣介石說要讓紅軍變成“石達開第二”,但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1935年5月,中央紅軍先遣部隊進入彝族居住地區(qū)。由于紅軍模范地執(zhí)行了少數(shù)民族政策,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紅軍得到了彝族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在彝族同胞的幫助下,順利地通過了彝族聚居區(qū),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利用彝漢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隔閡,以阻止紅軍北上的陰謀。長征歷時一年,經過了11個省,到陜北的時候雖然只剩三萬人,但毛澤東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每到一處都在開展群眾工作,宣傳黨的主張,動員群眾參加紅軍,所以紅軍一邊是犧牲了人,一邊又得到了不斷的補充。經過一年多時間,我們到達陜北的時候,沿途經過的十多個省,革命的種子已經播下去并生根開花,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延安時期,共產黨能夠大發(fā)展,與深入群眾,做群眾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抗日戰(zhàn)爭是全民族的解放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促進國共合作,推進國民黨抗戰(zhàn),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敵后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爭,廣泛發(fā)動群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這是我們取得勝利的一個決定因素。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緊密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所以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把國民黨打敗,建立了新中國。在三大戰(zhàn)役中,黨在人民群眾中做了大量的組織和動員工作,充分調動了人民的力量來支援大決戰(zhàn)。當時人民解放軍的條件十分差,除了在東北能控制部分鐵路以外,解放戰(zhàn)爭的進行主要還是依靠人民群眾利用肩挑、車推、驢馱、船運等方式來支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三大戰(zhàn)役中,動員民工累計達880萬人次,人民群眾出動大小車輛141萬輛,擔架36萬副,貢獻牲畜260萬頭、糧食4.25億公斤。當時華東軍區(qū)司令員陳毅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廣大人民群眾支援了我們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顯示了人民戰(zhàn)爭的巨大威力。
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經驗的時候,說了這么一段話:“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qū)別”,“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正因為我們黨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所以才能在弱勢的情況下發(fā)展起來,才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艱險,最后取得政權。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黨和政府在國內發(fā)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運動,參軍、參戰(zhàn)、支前,僅東北地區(qū)就有60萬農民參加了擔架隊、運輸隊和民工隊,后方群眾也積極參加擁軍優(yōu)屬和防敵特工作。為補充志愿軍的給養(yǎng),當時東北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忙炒面。僅20天的時間,就有405萬斤炒面送到前線,而且全國各地的餅干、肉、蛋、蔬菜等都運到前線,使志愿軍的食品供應得到改善。除此之外,當時還舉國上下齊募捐,常香玉就為此捐獻了一架飛機。
新中國成立后,開展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還要依賴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們在工業(yè)上取得的成就超過了前一百年,而在同一時期,增長速度同其他國家相比也名列前茅。為什么我們在一片廢墟的基礎上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當時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非常高漲,大家是發(fā)自內心地想為國家建設出力。三年困難時期,糧食極度緊張,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支持,才渡過了當時的難關。
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90多年的歷程,我們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群眾路線堅持貫徹得好,黨群關系密切,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就可以順利發(fā)展;什么時候群眾路線貫徹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就會遭到破壞。
紅軍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體現(xiàn)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產生的,是集體智慧的產物。毛澤東是主要創(chuàng)立者,他根據(j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觀和群眾觀,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提出了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他把群眾比作真正的銅墻鐵壁,這種銅墻鐵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他把共產黨和人民比作種子和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他還把共產黨和人民群眾比作魚和水的關系,魚離不開水。所以,毛澤東在領導創(chuàng)立革命根據(jù)地時就強調,紅軍絕不是單純地打仗,除了打仗消滅敵人力量外,還要負責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他甚至把做群眾工作跟打仗的比例設定為10:1,用1分力量打仗,就要用10分的力量去做群眾工作。
毛澤東十分注重調查研究工作,20世紀30年代搞過尋烏調查和才溪調查。他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講到,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他說得非常具體,包括婦女下地干活會不會犁地,要教婦女犁地,小孩讀書,木橋太小怎么辦,等等。他強調,一切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一點也不能忽視,一點也不能看輕”。
在紅軍時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軍規(guī),就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xiàn)。
1927年10月初,毛澤東率軍向井岡山挺進。出發(fā)前,毛澤東想到了紅軍在行軍路上餓急了到群眾地里挖紅薯吃的情況,隨后就宣布了幾條行軍紀律,要求官兵“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不拿群眾一個紅薯”。這是三大紀律的最初由來。到了10月下旬,部隊要上井岡山了,毛澤東想到要上山,必須和山上的群眾搞好關系,必須和王佐的部隊搞好關系,就宣布了三大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同年12月,毛澤東又針對部隊在打下茶陵縣以后有人告密、部隊失敗的情況,提出革命根據(jù)地的三大任務:第—,打仗是第—任務;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要做群眾工作。
六項注意是怎么來的呢?1928年1月,毛澤東的部隊從遂川分兵下鄉(xiāng)做群眾工作,毛澤東宣布了六項注意:還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拉伕、請來伕子要給錢,不打人不罵人。4月,毛澤東正式宣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三大紀律是:行動聽指揮,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六項注意是: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并且毛澤東要求部隊早晚點名的時候,黨代表必須重申一次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隨著紅軍不斷轉戰(zhàn)和群眾工作的實踐,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內容不斷發(fā)生變化,到后來六項注意專門加了兩條,洗澡要避女人,大便要找?guī)詈笮纬闪巳蠹o律、八項注意。
毛澤東在工作中也嚴格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一次,毛澤東發(fā)現(xiàn)有戰(zhàn)士在群眾地里吃苞谷,就把這些戰(zhàn)士叫來批評教育。之后他親自找來一塊竹牌子,上面寫好字插在地里,上書:“因為我軍戰(zhàn)士餓肚子,為了充饑,把你的苞谷吃了,違反了紀律,現(xiàn)把2元錢埋在地里,請收下。”
“老百姓不滿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交公糧太多”
還有一次,1941年6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召開縣長聯(lián)席會議,討論征糧的問題。那天正下著大雨,會議室被雷擊了,坐在會議室大柱子邊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當場被雷擊死。事情傳出去后,有老百姓就說,老天爺為什么不睜眼,咋不把毛澤東劈死呢?事后保衛(wèi)部門把這件事情作為反革命事件來追查,被毛澤東知道了,這個農民的話引起了毛澤東的思考。后來毛澤東在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說,1941年,讓邊區(qū)老百姓出20萬擔公糧,還要運輸公鹽,負擔很重。我調查了一下,他們不滿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公糧太多,老百姓不高興。我們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我們的政策。1941年是根據(jù)地最困難的時期,因為蔣介石把根據(jù)地的軍餉斷了,胡宗南的部隊又包圍了邊區(qū),而且不斷地騷擾邊區(qū),對邊區(qū)實行經濟封鎖,我們經濟上不夠用。再加上當時面臨著嚴重的自然災害,邊區(qū)特別困難。因為胡宗南的部隊要包圍邊區(qū),于是王震的部隊被調到綏德來,這樣一下子要養(yǎng)很多兵,怎么辦呢?就要征收公糧。邊區(qū)很窮,老百姓也很窮,再讓老百姓承擔20萬擔公糧,負擔確實太重。毛澤東說,老百姓說那樣的話,不是對毛澤東有仇,而是確實負擔不起。
毛澤東思考了這個問題后,沒有追查這件事情,而是作出了兩個決策:一是大生產運動,一是精兵簡政。因為大生產運動,才有了王震部隊開赴南泥灣屯墾和邊區(qū)人民從上到下的全民大生產運動。毛澤東自己帶頭在楊家?guī)X門口開了一塊菜地澆水種菜,周恩來、任弼時親自參加紡線。周恩來是紡線能手,任弼時得了第一名,朱德自己種地,種出了一個特別大的冬瓜,成為大生產中的模范。
“我們的確有官僚主義,要發(fā)動傷病員給我們提意見”
1938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這年的正月十五,延長、延川、宜川三個縣200多個傷員要求到延安請愿,去見毛主席。這些傷員所住的醫(yī)院是長征到達陜北以后成立的,主要住的是長征中和抗戰(zhàn)初期負傷的一些傷病員。在當時,醫(yī)院醫(yī)療條件很差,缺醫(yī)少藥,生活設施簡陋。再加上有些傷員是南方人,不習慣北方的生活,以及醫(yī)務人員態(tài)度生硬,對傷殘病人關心不夠,有的傷病員就不愿意在這里生活,要去延安找毛澤東反映問題。
當時兩延河防司令是何長工。何長工一聽,200多個人要到延安找毛澤東,這還了得,就去做工作。毛澤東聽到這個事情后說,這些同志過去流過血,對革命有功,現(xiàn)在殘疾了,沒有伸手要什么,就是要求我們改進工作,他們是好同志。毛澤東還說,這件事,我們沒有做好,我們的確有官僚主義,要發(fā)動傷病員給我們提意見,動手術醫(yī)治這種官僚主義。
毛澤東專門找來何長工,商量怎樣改進醫(yī)療狀況。他還特別提出,這個醫(yī)院的名字不好,“殘廢醫(yī)院”這個名稱對傷病員人格不尊重,建議把醫(yī)院名字改成“榮譽軍人教導院”,任命何長工為總院長。之后,延安專門召開了榮譽軍人教導院工作會議,派了60多位傷病員參會,其中30多位是這個醫(yī)院的。毛澤東在會議上專門講話。同時,毛澤東還針對傷病員的具體情況,讓周恩來負責同國民黨方面聯(lián)系、交涉,允許一些南方來的傷病員回老家去,把他們照顧好。
“中國老百姓是好的,壞人極少”
1947年3月,胡宗南部隊進攻延安。毛澤東撤離延安的時候,來到靖邊縣的王家灣,住在薛老漢的窯洞。薛老漢并不知道這個人就是毛澤東,只聽說毛澤東還在陜北。后來毛澤東出入村子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些保護他的流動哨。毛澤東就說,怕什么,我們要相信群眾,一旦發(fā)現(xiàn)有壞人,老百姓不用我們動手就會把他們抓起來,以后你們不要再搞這些。我們這個部隊有“六個多”——背盒子的多,騎馬的多,電線多,婦女多,手電多,馱騾多,老百姓都看得很清楚。什么部隊有這么多人啊,肯定是領導機關才有這么多人,所以要相信群眾,老百姓會保護我們的。后來國民黨部隊包圍這個村子,黨中央決定轉移,有人提出老百姓往東面跑,部隊往西面跑,毛澤東非常不高興。他說,為什么讓群眾往東面跑,我們往西面跑,讓群眾吸引敵人嗎?劉備跑的時候,還帶著群眾一起走呢,一定要帶著群眾一起轉移。
毛澤東撤走以后,國民黨軍劉戡部隊住在毛澤東住過的窯洞,村里面誰也沒說這是毛澤東曾住過的。而劉戡部隊撤走以后,留下些什么文件,老百姓馬上收起來全部送給人民解放軍。
1953年2月,毛澤東視察武漢,信步來到蛇山,重游黃鶴樓(1927年曾到過黃鶴樓)。警衛(wèi)人員擔心他的安全,不想讓他隨便走動,但既然主席要出去,只能讓他戴上口罩。他來到黃鶴樓附近,看到一個賣臭豆腐的老漢,毛澤東就上前和他聊了起來。他問老人家家里有什么人,現(xiàn)在生活怎么樣,生意好不好。毛澤東雖然戴著口罩,但還是被老漢認了出來,他非常激動地告訴毛澤東,家里有老伴和孩子,現(xiàn)在解放了,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生意也不錯。毛澤東聽了非常高興。
這時候邊上站著的兩個小孩也認出了毛澤東,就大喊,毛主席來了,毛主席來了!大家聽到喊聲,全圍了過來,紛紛上前跟毛澤東握手。羅瑞卿、李先念看到這種情況,十分擔心毛澤東的安全。羅瑞卿當時是公安部長,就建議毛澤東趕緊到黃鶴樓里面去休息。毛澤東不去,人也越圍越多。最后沒辦法,羅瑞卿只好喊了一聲:“毛主席還有好多工作,請大家讓開一條路,讓毛主席先走。”老百姓最后讓開了一條路。回去以后,羅瑞卿說,總算是松了一口氣,好險啊!要是毛主席萬一出點什么事,我們怎么向黨和國家還有人民交代啊!毛澤東則說,提高警惕防止敵人破壞是對的,但是中國老百姓是好的,壞人極少。為什么要害怕老百姓呢?害怕群眾是不對的,我們要相信群眾、靠群眾。
鄧小平的“不握手會議”
鄧小平同志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也十分重視黨的群眾路線。他在總結革命經驗時說,過去打勝仗,就是靠的不脫離人民群眾,現(xiàn)在忘記了這一點是非常危險的,是致命的。如果脫離了群眾,黨的威信就靠不住,脫離了群眾,任何英雄也辦不成事情,共產黨要與群眾同甘共苦,這是我們的老章程。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劉鄧大軍在取得隴海戰(zhàn)役勝利后又發(fā)起了定陶戰(zhàn)役,五天內消滅國民黨軍隊一萬七千余人,并且活捉了國民黨的中將師長趙錫田。因為勝利,前線部隊開始滋長一些驕傲自滿情緒,有的指戰(zhàn)員開始不檢點,作風有些松懈,軍民團結之間也出了問題。特別是一些部隊在動用民力方面,不注意群眾利益。隴海戰(zhàn)役結束后,有人給鄧小平打電話,反映部隊群眾紀律不好,在戰(zhàn)爭中損壞了不少群眾家具、鍋碗瓢盆等。鄧小平立即趕到前線,在農家院里召開干部會議。會上他說:“隴海戰(zhàn)役你們打得好,消滅了敵人幾千人,但是必須注意,你們嚴重違反了群眾利益!”
鄧小平當時已經感覺到,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在部隊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普遍性,針對群眾紀律問題、群眾路線問題,必須開一次會來整肅。9月10日這天正好是中秋節(jié),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三縱、六縱、七縱司令員接到會議通知后,高高興興地到總部開會。他們以為自己打了勝仗,又是中秋節(jié),司令部請他們開會,肯定一是表揚他們,二是請他們吃一頓飯,吃月餅。楊勇、陳錫聯(lián)這些身經百戰(zhàn)的將軍,一進會場就上去跟鄧小平握手。小平同志手一揮,說:今天開的是不拉手會議,不握手!我請大家來不是為了歡度中秋節(jié),不是慶祝我們打了勝仗。不要以為打了幾個勝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歡,心滿意足,你好我好,什么都好,你們更多地要想一下自己的不足。我們部隊從邯鄲出發(fā)以來,我們的工作做得怎么樣,我們的群眾紀律如何,我們的軍民關系好不好,請大家發(fā)言。這些司令員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面面相覷。因為必須要發(fā)言,很多人分別講了話。最后,七縱司令員楊勇站起來說,我們七縱軍民關系不好,我仗也沒有打好,回去我好好負責整頓。三縱司令員陳錫聯(lián)也說,三縱發(fā)生的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全由我來負責。
有了上面的不握手會議,才有了以后的軍民關系的改善及群眾工作的加強,繼而才有了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的連戰(zhàn)皆捷,有了劉鄧大軍的威名。可見,在戰(zhàn)爭年代,群眾路線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法寶。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走之前,毛澤東一再囑托,一定要在那里站穩(wěn)腳跟。因為受國民黨軍隊的影響,當?shù)厝罕妼婈牭挠∠蟛⒉缓茫灰姷杰婈牰级阒刂蚋纱啾荛_,因為以前就有紅軍走了,國民黨軍隊燒殺搶掠的事情發(fā)生。
劉鄧大軍到大別山初期,也出現(xiàn)了違反紀律的現(xiàn)象。1947年9月2日,即部隊到達大別山5天后,鄧小平專門召開了一個干部會議。會上他說,現(xiàn)在部隊紀律這么壞,這是我軍政治危機的開始;我們的中心工作是要明確建立大別山革命根據(jù)地的意義,全體同志要學會克服困難,嚴格遵守群眾紀律。之后宣布了幾條規(guī)定:槍打老百姓者槍斃,搶掠民財者槍斃,強奸婦女者槍斃。
這三條紀律宣布后,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11月11日,劉鄧大軍總直屬隊路過黃岡縣總路咀的時候,店面商販全跑掉了。鄧小平當時正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個軍人挑著一塊花布和一捆粉條。鄧小平要人馬上查,原來這人是警衛(wèi)團四連的副連長。鄧小平馬上跟劉伯承商量,要槍斃這個人。消息傳出去以后,有人就替副連長求情,說這個人立過戰(zhàn)功,是不是可以不殺。鄧小平說,必須殺,并且當天下午就召開直屬軍人大會,請所有路過的小商販來參加宣判大會,對這位副連長立即執(zhí)行死刑。這件事情雖小,但對后來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jù)地并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是非常重要的。
毛澤東、鄧小平作為黨的領導人,他們無論是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非常注意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所以,中國共產黨走過90多年的歷程,群眾路線始終貫穿在黨的各項工作當中。群眾路線既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黨的傳家寶貝,更是黨的看家本領。中國共產黨靠它起家,靠它發(fā)展,靠它走到今天,也要靠它走向未來。
(來源:《縱橫》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