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的經驗研究
關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的經驗研究
王勇兵
能否有效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是對一個執政黨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也是對一個領導集體領導能力的重大檢驗。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應對了非典、甲型H1N1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戰勝了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突發自然災害,成功處理了“三一四”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目前正努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并取得了積極成效。在嚴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面前,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運籌帷幄、科學決策,處事果斷、指揮有力,不僅經受了嚴重的考驗,而且積累了處理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的寶貴經驗,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贊譽和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當今世界已經處于風險社會,各種公共安全危機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總結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方面的成功經驗,對于防止和處置各種突發自然災害,有效化解風險來臨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成功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順利進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貫徹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損失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而以人為本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時,黨中央把以人為本作為應對自然災害和危機的首要原則。
(一)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貫徹“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權,這是衡量一個執政黨執政理念科學與否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無論是面對非典疫情的嚴重威脅,還是在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黨中央都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就明確提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緊時間救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作百倍的努力。【《胡錦濤在四川召開的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年5月18日。】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設立“全國哀悼日”,中國共產黨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應對危機和災難中得到升華。
(二)妥善安置群眾生活。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往往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破壞,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黨中央高度重視解決受災群眾的生活困難,要求想方設法安排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在抗擊汶川地震中,黨中央要求各地加強組織調運,籌措受災群眾急需的生活必需物資,想盡一切辦法把糧食、食品、飲用水、藥品、衣被等物資運往災區。當了解到災區急需帳篷時,要求采取挖掘庫存、抓緊調運、擴大生產、爭取外援等辦法加以解決,尤其要盡快把已經籌集到的帳篷送到災區群眾手中,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臨時住處。
(三)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對于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給群眾帶來的損失,黨中央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想方設法幫助給予幫助,妥善處理善后事宜,將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在面對非典疫情和甲型H1N1時,政府對疑似患者的檢查、入院治療都實行免費或減少費用。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政府免費提供帳篷、簡易房,對農村永久性住房的恢復重建給予資金補助,對農村困難農戶重建住房,按政策戶均給予2.2萬元補助,對因災造成的“三孤”人員和無房的散居“五保”對象,納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規劃統籌解決。【“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情況通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
二、實行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科學指揮調度,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確保各項應對處置工作有序、有力、有效進行
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具有突發性,如果貽誤時機、處理不當,將會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更大的損失。能不能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對應對處置工作實施強有力的領導,是能否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危機、減少災害和危機損失的關鍵因素。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發揮了強有力的領導作用,確保了抗擊災害、處理危機的全面勝利。
(一)高度重視、果斷決策。重大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直接關系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黨中央對此類事件高度重視,在第一時間作出安排部署,及時召開最高會議進行研究決策。2008年初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五一二”汶川地震發生后,在很短的時間內,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多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對抗災救災中的工作進行決策部署。【《胡錦濤主持政治局常委會進一步部署抗災救災工作》,《人民日報》2008年2月4日。】尤其是汶川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和國務院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迅速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組織了一場中國抗擊重大自然災害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戰斗。
(二)親赴現場、指揮調度。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必然打斷正常的工作秩序,必須采取非常規的手段和措施加以應對。中央主要領導同志親臨現場,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實施人財物的調度,立即協調解決需要快速解決的問題,鼓舞群眾抗擊災害和危機的精神。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發生后,溫家寶總理幾天內多次趕赴南方災區省份,指導抗災救災工作。“五一二”地震發生后兩個小時內,溫家寶緊急飛赴四川災區,當晚在都江堰臨時搭起的帳篷內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趕往災區,現場召開會議,及時解決抗災救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三)抓住關鍵、確保成功。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有一些具體的環節對整個應對處置工作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這些看似小事的工作如果沒有做好,將影響整個應對處置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僅進行宏觀決策、統籌全局,而且對事關全局的關鍵環節高度重視,甚至親自過問、督促鼓勁,確保每一個關鍵環節不出問題,保障抗災救災工作順利進行。在抗擊雨雪冰凍中,生產足夠的煤是盡快恢復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關鍵,為了確保煤炭生產,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前往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島視察煤炭生產企業,指導企業抓緊加快生產煤。【《“齊心協力奪取抗災救災斗爭全面勝利”——胡錦濤總書記在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島考察煤炭生產和電煤供應情況紀實》,《人民日報》2008年2月1日。】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過程中,災區急需帳篷和活動板房,而雨季馬上來臨、南方可施工時間短,帳篷和活動板房的供應直接關系到災區群眾能否有地方住的問題,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胡錦濤親自前往浙江湖州、河北廊坊考察帳篷和活動板房生產情況,要求開足馬力加緊生產,全力以赴滿足災區需求。【《胡錦濤總書記在浙江湖州考察救災帳篷生產情況》,《人民日報》2008年5月23日。《胡錦濤在河北廊坊考察救災過渡安置房生產情況》,《人民日報》2008年5月25日。】
三、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擊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來
突發自然災害也許只給部分地區帶來災難,但是抗災救災絕不僅僅是災區的事情。我們社會主義祖國是一個大家庭,任何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其他地區都不會置之不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面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把抗災救災作為首要任務,動員各地區各部門行動起來,為戰勝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提供充足力量。
(一)一切為了災區。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黨中央號召全黨和全國軍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一切為了災區,全力支援災區,以實際行動為抗震救災貢獻力量。【《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再次召開會議,進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災工作》,《人民日報》2008年5月15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國家發改委、鐵道部、商務部等部門緊急調集大批抗震救災機械設備、醫療器械和藥品,千方百計調運瓶裝水、方便食品、帳篷、防寒衣被等生活必需品。全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想災區之所想、急災區之所急,視災區群眾為親人,視支援災區為己任,迅速組織和調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從城市到鄉村、從廠礦到部隊、從街道到學校,規模空前的生命大營救,歷經險阻的千里大馳援,處處涌動的愛心大奉獻,共克時艱的社會主義大協作,匯聚成全民族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強大合力。
(二)發揮制度優勢。鄧小平曾經說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條優越性。【《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832頁。】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需要國家行政、立法、司法部門緊密配合,高效運轉,為抗災救災贏得時間,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汶川地震發生后,全國人大堅決落實黨中央的決定,支持國務院集中財力投入抗震救災的安排,對2008年預算支出結構做出相應調整,以抗震救災、保障災區人民生活為根本,一切從抗震救災工作實際情況出發,需要多少給多少。【《吳邦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上強調,全力以赴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全面勝利,奮發圖強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人民日報》2008年5月23日。】各級紀檢監察機加強對中央關于抗震救災各項決策部署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對抗震救災款物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及時投入到抗震救災最需要的地方。正因為如此,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這場抗震救災斗爭充分顯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年10月9日。】
(三)實行對口援助。災后重建是一項比抗災救災更為艱巨、更為長期的任務,相對落后地區的災后重建如果沒有來自中央和外地的支援,要完成災后重建任務將更加艱難。在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中,黨中央制定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決定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建立對口支援機制,組織廣東等19地,對口支援四川省18個縣(市)和甘肅省、陜西省受災嚴重地區。【《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的通知》,《人民日報》2008年8月6日。】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19個省市黨委和政府積極落實中央部署,積極為災區提供各種形式的支持。
四、堅持信息公開原則,掌握新聞發布主動權,第一時間發布相關信息,保證信息準確、暢通,為應對處置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贏得輿論支持
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過程中,向上級政府報告準確信息,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新聞,有利于上級正確決策、防止社會謠言、鼓舞民眾士氣。如果封鎖消息,或信息發布失真、遲緩,很可能導致決策失誤、謠言四起,甚至產生社會恐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信息公開和新聞發布,要求第一時間發布消息,掌握信息發布主動權,各地區各部門要及時準確上報自然災害或疫情,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和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2006年1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規定了突發事件的預警、發生過程以及善后工作等環節的信息發布規則。
(一)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2003年突如其來的嚴重“非典”疫情,直接推動了我國處理突發事件信息公開進程。在疫情爆發之初,政府有關部門仍采取傳統的管控方式處理疫情信息,從而造成民間小道消息泛濫,加劇了社會恐慌。從2003年4月20日起,黨中央果斷決策,調整了北京市和衛生部領導,【《北京市召開全市領導干部大會》,《北京晨報》2003年4月21日。】強化了通過正式渠道發布信息的措施,舉行了多場新聞發布會,增加了權威信息的影響力,小道消息得到有效遏制,政府面對的輿論壓力反而大大減輕。“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各部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這三級新聞發布體系,以及中央和四川的主要媒體,都連續發布災情和救災工作進展的最新信息。透明的信息發布,不僅杜絕了各種流言,增強了公眾對抗災救災的信心和參與意識,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確保上報信息暢通。中央政府只有準確掌握信息,才能作出正確決策。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地方政府和部門有責任及時、準確上報信息,同時應該向社會及時公布有關統計信息和情況。在非典期間實行的疫情日報告和零報告成為制度。2009年甲型H1N1防治期間,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嚴格執行疫情零報告制度,發現疫情必須及時準確上報,絕不允許緩報、瞞報和漏報。【《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加強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人民日報》2009年5月6日。】不僅實行信息上報制度,而且及時向社會公布,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每天播報甲型H1N1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公布疑似和確診感染者的近日行程,以便于跟蹤其密切接觸者的情況。
(三)對境外媒體更加開放。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國際輿論對國內應對突發事件具有重大影響。主動向國際社會公布真實情況,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近年來,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我國逐步向外國媒體開放,允許境外媒體記者前往采訪。在2008年抗震救災中,中國政府采取了空前的信息透明的做法,大量媒體記者包括境外媒體記者被允許進入災區進行采訪和報道。中國政府對境外媒體的開放態度得到境外媒體的贊許,也得到學者的肯定。
五、堅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發揚群眾主動精神,發揮人民群眾在抗擊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的偉大作用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內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31頁。】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我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勝利都是依靠人民群眾取得的,要戰勝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也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自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定地相信群眾,緊緊地依靠群眾,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
(一)人民群眾是主體力量。在抗擊非典中,我們實行全民動員、群防群控、聯防聯控,打響一場抗擊非典的人民戰爭。在2008年抗震救災中,災區人民臨危不亂、守望相助,全力開展自救互救。全國人民心系災區、情系災區,形成了齊心協力抗擊災害的磅礴力量。無論是抗擊非典,還是抗震救災,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發揚救死扶傷精神,夜以繼日地搶救生命,完成了非戰爭狀態下最大規模的生命搶救和傷員轉運。
(二)志愿者力量逐步壯大。近年來,我國政府重視社會力量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支持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減災事業,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國家鼓勵并引導志愿者參與減災行動,減災志愿者隊伍快速發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國公眾、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緊急救援,深入災區的國內外志愿者隊伍達300萬人以上,在后方參與抗震救災的志愿者人數達1000萬以上。【《中國的減災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9年5月。】
多次成功抗擊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證明,人民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真正動力,是歷史的創造者。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就一定能夠依靠人民團結起來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來的無窮智慧,戰勝任何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
六、始終依靠黨的組織優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鑄造抗擊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是由各民族、各階層、各行各業中的先進分子組成的,匯聚了社會各界的精英。截至2008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7593.1萬名,有基層組織371.8萬個。【《200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人民日報》2009年7月2日。】黨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領導、骨干作用,在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沖鋒在前,基層黨組織的非常時期起著組織群眾、團結群眾,帶領群眾一起抗擊災害和危機的作用。無論是在抗擊非典,還是抗震救災,廣大黨員英勇無畏、迎難而上,為黨的光輝歷史書寫了新的篇章。
(一)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抓好基層、打好基礎,是我們黨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重要法寶。在抗震救災斗爭中,原有的基層組織體系遭到破壞,黨員立即組織起來,自覺擔當抗震救災重任,組建各類“黨員突擊隊”、“黨員搶險隊”,形成了一個個堅強戰斗堡壘。廣大基層黨組織組織群眾盡力搜救被困人員,組織救治受傷人員,展開衛生防疫,防范次生災害,安排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帶領群眾化悲痛為力量,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廣大基層黨組織在應對特大災難的考驗中,向世人展示了壓不垮的戰斗堡壘的光輝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高度贊譽。
(二)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危急關頭方顯英雄本色。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往往使人民處于危險和恐懼狀態,這個時候非常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承擔更大的風險,帶領群眾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共產黨員在革命時期最不怕死,沖鋒陷陣在前;建設時期最不怕苦,勇擔建設重任;改革時期最不怕邪,摸索創新開辟新路。在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面前,共產黨員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在抗擊非典疫情一線,在地動山搖的危急關頭,廣大共產黨員在危難時刻做到了豁得出來、沖得上去。廣大共產黨員的英勇行為集中展現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七、堅持黨對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緊緊依靠人民武裝力量,發揮武裝力量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筑牢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鋼鐵長城
在和平時期,人民武裝除了加強軍事訓練和戰備外,承擔著抗擊突發自然災害,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任務。我國堅持執政黨對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人民武裝要堅持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面前,只有人民武裝具有大規模、快速應對的能力,只有人民武裝能夠擔當起開路先鋒、捍衛穩定的重任。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人民軍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為指導,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全面推進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不斷提高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能力。
(一)抗擊突發自然災害的主力軍和突擊隊。突發自然災害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實施救援難度非常大。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汶川、北川等縣城無法進入,只有人民軍隊克服巨大困難,首先進入地震重災區實施救援。14萬6千名人民子弟兵,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發揚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戰斗作風,承擔起抗震救災最緊急、最艱難、最危險的任務。7萬5千名民兵預備役人員、廣大消防特勤、特警、邊防等公安救援隊伍和公安民警人員自覺行動,成為解救受災群眾、醫療救護、衛生防疫、公路運輸、油料保障、電力搶修、恢復生產等方面的重要突擊力量。
(二)維護社會穩定的堅強后盾。在發生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時,必須依靠武警力量,才能平息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三一四”事件中,共有18名無辜群眾被殘害致死,382名群眾受傷。這起事件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帶有恐怖性質的暴力襲擊事件,僅僅依靠民警的力量是抵抗不住暴徒的,只有迅速調集武警,才能有效平息事件,維護社會穩定,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這起事件中,武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損失。在處置“三一四”事件中,共有242名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受傷。
八、堅持依靠科學、運用科學,把科技的力量與頑強的斗爭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使科技成為戰勝疫病和突發自然災害的強有力支撐
鄧小平同志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發展,在應對流行性疾病和抗擊自然災害中,要求依靠科學、尊重科學,重視發揮科技的力量。尊重科學是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重要內容。【《人民日報》2008年7月1日。】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手段。無論是抗擊非典,還是抗震救災,科學技術都是最有效的手段。科學是疫病的克星。非典疫情發生后,黨中央提出“依靠科學、戰勝非典”。胡錦濤強調,要奪取同疫病斗爭的勝利,最關鍵的是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人民日報》2003年4月29日。】我國科技人員全力投入防治非典科技攻關之中,在非典病毒檢測、預防、藥物篩選、培養疫苗等方面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給抗非典斗爭以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抗震救災中,生命探測儀、抗震救災衛星移動應急指揮系統、衛星導航儀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救災裝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專業技術人員是骨干。在現代社會,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不是靠人多,而是靠專業技術人員。運用科學戰勝災害,不僅需要取得科學研究成果,還需要掌握科學技術工具的專業人員。在戰勝疾病和抗擊自然災害中,醫務工作者在救死扶傷中發揮了骨干作用,尤其在抗震救災中,地震、氣象、交通、電力、通信、廣電、水利、供水、供氣以及其他戰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設者密切協作,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有力支持。抗震救災改變了以往習慣使用的“人海戰術”,而特別重視專業救援隊伍,就是尊重科學的重要表現。
九、注重總結處置突發事件和危機工作經驗,增強憂患意識,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造成的危害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9卷,第149頁。】2003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多次突發自然災害,處置了多起危機事件。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特別重視總結處置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中的工作經驗,把好的舉措上升為制度,建立防災減災長效機制,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一)切實增強憂患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要想去的長期發展,必須具有憂患意識。當今社會,各種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加。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才能提早發現問題,提前做好準備,提高應對能力。在經歷了幾次突如其來的災害之后,中國人民對于災害的突發性已深有體會。胡錦濤多次強調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告誡全黨同志,“面對挑戰和機遇并存的形勢,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念。”【《胡錦濤參加江蘇團審議,強調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人民日報》2009年3月6日。】“只要做到憂患在心、準備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我們就一定能經受住各種考驗”。【《明天會更好——胡錦濤和江蘇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側記》,《新華日報》2008年3月8日。】為了讓人民對自然災害警鐘長鳴,居安思危,中國政府決定,自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為國家“防災減災日”,以提高對自然災害的認識程度,增強對預防自然災害的意識。
(二)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黨中央十分重視減災的能力建設,發布了《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要求在減災工程、災害預警、應急處置、科技支撐、人才培養和社區減災等方面做好各項工作。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強減災的法制和體制、機制建設,努力推進減災各項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各地區各行業各單位的防災減災預案體系,增強防災減災力量資源整合和協調配合,強化城鄉防災能力建設,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水平,增強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對各類災害的風險監控、應急處置、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防災減災措施。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大力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十、始終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實力,為戰勝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戰勝特大自然災害和危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在特大自然災害面前會顯得無能為力。中國在2008年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地震災害取得巨大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所積累起來的強大經濟實力。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提供強大的物質支持。
(一)經濟實力是抗災救災的物質基礎。突發自然災害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災后恢復重建更需要大量的資金。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災后恢復重建需要資金約1.6萬億元。200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財政收入6.13萬億元。【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人民日報》2009年3月15日。】盡管如此,恢復重建仍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只有維持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才能確保一定的財政收入,才能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足夠的資金。中央政府提出爭取2009年實現8%的經濟增長目標,全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目標。
(二)適時提出抗災救災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在突發自然災害發生之時,黨中央提出把抗災救災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動員各方面力量及時搶救和保衛人民生命財產,這是抗擊自然災害的需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但是隨著處置突發自然災害和危機告一段落,取得階段性勝利后,必須考慮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同時提出抗災救災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在抗震救災20多天后,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會議,會議強調在全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的同時,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經濟發展,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人民日報》2008年5月23日。】可見,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經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能為抗災救災提供堅強后盾。2008年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抗震救災斗爭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全面檢閱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從中也得出重要的經驗和啟示,就是要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更加牢固的物質基礎。
(來源:《新中國60年研究文集三》200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