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是科學發展的中國
美麗中國是科學發展的中國
孫玉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美麗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入的論述。他明確提出,“中國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建設美麗中國。”并且,科學地闡釋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論斷。他更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講話精神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新理念,同時,也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總書記講話精神,建設美麗中國就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要堅持平衡協調可持續,走科學發展之路,可見,美麗中國既蘊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又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價值指向。
首先,美麗中國指“天藍、地綠、水凈、人和”的人化自然環境,體現了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建設美麗中國要切實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為營建優美宜居的生存空間、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發展提供基本物質保障。黨的十八大突出了生態文明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基礎地位,將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明確勾畫了“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好圖景,旨在發展中提升百姓內心的幸福感和生活的舒適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必須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其次,美麗中國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總和”,表征的是完美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結合,體現了二者有機統一的整體美。其中,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前提,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物質基礎,不斷完善的民主政治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制度保障,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精神依托,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最可靠條件。只有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深刻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增強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此外,建設美麗中國還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倫理內化為人們普遍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置于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改變不文明、不科學的發展模式,構建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發展方式,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只有發展理念調整了,發展方式轉型了,才能讓我們的物質生產與自然協調,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道德素養與自然融洽,行為方式與自然和諧,才能創造出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使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建設美麗中國是系統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科學發展、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既要在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人的發展與自然承載力間平衡關系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又要把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轉化為全民普遍認同和自覺參與的群眾性實踐,通過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共同推進。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導)
來源: 《奮斗》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