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的新定位
深入理解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的新定位
龐元正
摘要:
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這一理論和歷史定位的根據和意義:第一,科學發展觀回答了當代中國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為全黨全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第二,科學發展觀極大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體系;第三,科學發展觀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和證明,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黨的指導思想 與時俱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部署,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寫入黨章,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深入理解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的這一新的歷史定位,對于全黨全國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實現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科學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實踐提出的新課題,為黨和國家提供了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做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我國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一方面,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中國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我國發展不夠全面、不夠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凸顯,面臨著大量急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中國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黨中央根據這種形勢做出了一個重要戰略判斷,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這個戰略判斷就是:“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個奮斗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了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以高度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客觀、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如在經濟建設領域,如何處理好發展的速度與效益、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如何實現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高級化,如何實現傳統粗放式增長方式向集約化增長方式的轉變,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由資源依賴性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方式轉變等。在政治建設領域,如何健全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遏制權力的濫用和貪污腐敗,如何轉變政府職能,降低行政成本,推進依法行政等問題。在文化建設領域,在信息網絡化的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如何依據中國國情科學對待和吸納世界所廣為接受的普適價值,抵制腐朽文化的滲透等。在社會建設領域,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教育收費、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要求、如何調節收入差距,堅持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消解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應對群體性事件的高發事態,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等。在生態建設領域,如何遏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解決可能出現的水資源和能源危機,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等。從總體上說,如何統籌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從根本上說,我國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加快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些問題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回答和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些由來已久、久攻不克的問題,中央領導集體不回避、不掩飾、不消極,以正視現實、實事求是的理論勇氣和勇于擔當、勇于創新的精神,大力推進理論創新,積極探索回答和解決這些重大課題的答案。胡錦濤指出:“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關鍵是要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為實踐提供科學指導。”[1]正是在這種積極的探索中,一個集中全黨智慧的全新觀念和理論雛形應運而生了,這就是科學發展觀。在這個全新觀念和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為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長遠意義的理論創新和戰略部署,從而為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理論的與時俱進創造了前提條件。
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實踐提供行動指南,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這是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回答新世紀新階段實踐提出的各種新課題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不斷提供新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在經濟領域,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提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化財稅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金融體制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在政治領域,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切實保證黨和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在文化領域,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在社會領域,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在軍事領域,提出要著眼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以推動國防和軍隊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為主線,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準備,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提高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步伐,抓緊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積極穩妥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全面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在外交領域,提出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正當要求和共同利益,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堅定不移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繼續以自己的和平發展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在黨的建設上,提出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要加強思想建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要加強組織建設,堅持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要加強作風建設,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加強制度建設,必須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這些重要要求和部署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囊括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祖國統一、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等各個領域,是科學發展觀在各個領域的具體體現,為黨和國家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二、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一個新的完整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這是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重要標志。實現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必須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黨的十八大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對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重要推進,還表現為圍繞實現科學發展的主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創建了完整的科學發展理論體系,極大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與時俱進。
黨的十八大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在思想路線的問題上,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強調解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強調求真務實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在推動科學發展的實踐中,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抓出實效。
在發展道路的問題上,科學發展觀提出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極大地深化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
在發展階段的問題上,科學發展觀提出進入新世紀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發展呈現出一系列前所未有過的新的階段性特征。這些新的階段性特征表明我國正處于“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的重要戰略機遇發展期。我們要從這個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在發展的任務問題上,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經濟建設要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在發展的依靠力量上,科學發展觀提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強調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體,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尊重人民的創新實踐,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在發展的動力問題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堅持不懈地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繼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在發展戰略問題上,科學發展觀提出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快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以及完善國家安全戰略。
在發展的外部條件問題上,科學發展觀強調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堅持與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
在發展的領導力量問題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加強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領,努力把各級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和實現科學發展的堅強堡壘,把干部隊伍建設成為推動和實現科學發展的骨干力量,把廣大黨員培養成踐行科學發展的先進分子,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總之,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做出的所有重要理論創新,都是圍繞“什么是科學發展、怎樣實現科學發展”這個根本問題所展開的。所有這些重要戰略思想,都極大地深化了發展這個當代中國的主題,回答了科學發展這個當代中國最緊迫的課題。這些理論創新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基礎,涵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同時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體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三、科學發展觀經受實踐的檢驗和證明,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
實現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必須要經由億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檢驗和證明。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實踐發展的需要,適時地提出科學發展觀。九年來,我們黨和國家自覺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在抓住發展機遇、應對發展挑戰、破解發展難題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與時俱進。
第一,實現了我國經濟快速崛起。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要求。十六大以來,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實現了我國發展的快速崛起。
從經濟總量看,2002年,我國GDP為120 333億元,2010年達到401 202億元億元,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8%,經濟總量于2005年超過法國和英國,2008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從世界第六位躍居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從2002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9.5%。與此同時,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快速穩定增長,國家財政收入從2002年18 90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3 080億元,比2002年增長4.3倍,國家財力的增長為重點加強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有效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財政保障。
從工業化、信息化進程看,伴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是我國加工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經濟咨詢機構美國環球通視有限公司公布的報告估計,2010年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略高于美國的19.4%,打破了美國連續110年占據世界頭號商品生產國的歷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2]我國已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全世界大概共有500種工業產品,其中220種產品我國產量世界第一,鋼、煤、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中國國內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79.1萬輛和1364.5萬輛。中國汽車銷量約為美國的1.3倍,首次超過被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的美國,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統計顯示,2010年,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收入、從業人員占全國工業比重達9.1%、9.7%,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的比重達37.5%,在工業中保持領先地位,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地位日趨突出。2010年,我國生產彩電1.18億臺,手機9.98億部,微型計算機2.46億臺,數碼相機9千萬臺,均名列全球第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首次大幅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同時躍居世界第一的還有我國寬帶網民數和國家域名注冊量。這三項重大突破舉世矚目。
從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看,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206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22 073億美元,由世界排名第29位躍居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據我國海關統計,201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97萬億美元,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商務部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3月,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我國2010年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再創新高,達688.1億美元(約合4396億元人民幣),且首次超過日本和英國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
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據世界銀行等機構測算,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左右,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另據聯合國發布的2009年世界經濟報告稱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22%,繼續穩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國家的牛耳。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機沖擊,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大幅下滑,我國積極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0%。中國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的發展,對世界擺脫金融危機的沖擊作出了顯著貢獻。
第二,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我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破除長期以來存在的“以物為本”和“唯GDP論”傾向,堅持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得到貫徹體現。
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呈現較快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字,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8472元到2010年增加到19 109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9.3%,比1979~2002年年均增長6.7%快2.6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在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國家千方百計減輕農民負擔,于2006年全部免除了存在于中國2000多年的農業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73%,其中“十一五”期間年均實際增長8.9%。
我們堅持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科學發展的根本途徑,以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全面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構建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間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8.5年增加到9年以上,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9.9%;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比2005年提高5.5個百分點,總規模居世界第一,為我國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基礎和優秀的人才。
我們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形勢的不利影響,保持了就業總量的穩步增加和就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在世界很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我國有效地控制了失業率,全國就業形勢整體上保持了穩定。2009年末,我國就業人員總量達到77 995萬人,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2170萬人,年均增加542.5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總量由27331萬人增加到31 120萬人,年均增加947.3萬人;鄉村就業人員總量由48 494萬人減少到46 875萬人,年均減少404.8萬人。大量鄉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2010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4 223萬人。
我們全面推進社會保障事業,2003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5 506萬人,2010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 673萬人,增加了10 183萬人,增加了66%。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已經初步形成,2010年覆蓋12億多城鄉居民。全國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到4.29億,比2005年增加2.9億人,增加幅度高達207%;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參保問題基本解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8.34億,參合率達96.3%。
我們致力于減少貧困人口,在貧困標準逐年提高的基礎上,實現了貧困人口的不斷減少。2003年,按照人均收入低于637元的貧困標準,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有2900萬,貧困發生率為3.1;到2010年,貧困標準比2003年提高一倍,為人均收入1274元,按此標準農村貧困人口為2688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8%。
第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呈現全新格局。黨的十六大以來,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我國大力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堅持全面發展方面,我們黨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將全面發展由以往的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三位一體”理解,提升和擴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在經濟建設中,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政治建設中,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在文化建設中,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社會建設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在生態建設中,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在協調發展方面,我國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長期形成的城鄉和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局面得到改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拉大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開始出現扭轉,在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措施和2006年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9%,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3.1個百分點,自1998年以來首次出現了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快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的轉機。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經濟投資和總量占全國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5年到2010年,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比重由51.4%下降到41.7%,減少了9.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由18.2%、19.9%和8.6%提高到22.6%、22.2%和11.0%,分別提高4.4、2.3和2.4個百分點。同期,東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55.5%下降為53.0%,下降2.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由18.8%、17.1%提高到19.7%、18.7%,分別提高0.9和1.6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基本持平。區域發展呈現出協調性增強的趨勢,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全國的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環境治理的力度持續加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得到高度重視和實施,生態保護得到全面加強。具體而言,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得到控制,據初步測算,2010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十一五”規劃確定的減排任務得到較好完成。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的局面得到控制和緩解。截至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個百分點。在監測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的城市占監測城市數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個百分點。造林步伐繼續加快,森林面積保持增長,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4—2008年)資料顯示,我國森林面積達到19 545萬公頃,比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2003年)增長11.7%;森林覆蓋率為20.36%,增長2.15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為137.2億立方米,增長10.2%。防沙治沙建設扎實推進,沙化土地面積繼續縮減,根據第四次全國荒漠化沙化監測(2005—2009年)結果顯示,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比上個監測期年均多縮減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減少的省份增加到29個。水土流失治理穩步實施,治理面積有較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全國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0 454萬公頃,比2005年增加了989萬公頃。從總體上看,經過近年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艱苦努力,我國環境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和改善。
總之,黨的十六大以來,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我國發展經受住了各種重大挑戰和考驗,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正如黨的十八大指出的那樣:“總結十年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全黨在實踐檢驗基礎上取得的共識,對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
[2]中國以微弱優勢成為世界頭號商品生產國[N].[英國]金融時報,2011-03-13.
(龐元正,哲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哲學評審組副組長。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北京100091)。)
來源:《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