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科學發展觀是怎么提出來的

作者:陳理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科學發展觀是怎么提出來的
陳理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集中全黨智慧,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和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提出的理論基礎、時代背景、歷史根據和現實依據,對于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是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是怎么提出來的,它的理論和實踐的起點在哪里?早在科學發展觀提出之初,胡錦濤曾多次對此作了深刻闡述。他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這幾處概括,盡管文字不一,但都十分清晰地點明了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六大完成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作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黨和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任務,就是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設成為“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但要完成這一任務,并不容易。這個不容易,我們只要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具體內涵,特別是其所深刻分析的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這些問題和困難,既包括生產力比較落后,經濟體制等方面不夠完善,也包括經濟社會、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面臨的壓力。顯而易見,這些長期積累下來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哪一個解決起來都有相當難度,但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又不能不逐一解決。新的形勢和任務,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要求我們黨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創新。
胡錦濤指出:“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改革發展關鍵時期遇到的各種問題,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繼續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人民開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突出問題和困難,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既是全黨全國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部工作的中心,也是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以及它所要展開的全部內容。具體來說:
一是針對我國生產力還比較落后,以及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中央明確提出,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關鍵是要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增強綜合國力。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但同時,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又賦予發展以新的內涵,強調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
二是針對我國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以及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科技、文化創新體系等目標,中央明確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三是針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以及要逐步扭轉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等目標,中央明確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必須加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胡錦濤指出:“從我國的未來發展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強調“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此,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并作出全面部署。
四是針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要實現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目標,中央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要求各地區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重視資源環境指標,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的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五是針對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以及要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目標,中央明確提出,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體制創新,以改革的新突破、開放的新局面來贏得各項事業的新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作出《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個方面作出了全面規劃和工作部署,強調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六是針對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以及要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目標,中央明確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文化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黨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科學發展觀,是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特別是適應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來的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之后,雖然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基本國情的表現形式卻有了很大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對基本國情認識的首要任務,就在于如何認識和把握這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并據此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其中有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關節點:
第一個關節點,是2004年5月胡錦濤在江蘇考察時的講話。這是首次對我國人均突破一千美元之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行分析闡述。當時用的是“關鍵時期”和“關鍵的發展階段”的概念,一共分析了八點。我們只要拿這八點與十六大報告有關論述作比較,不難發現,我們黨對基本國情的認識和把握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不僅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主要表現大體都涉及了,而且據此作出我國發展進入一個關鍵時期的重要判斷。特別是其中對“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并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這方面內容的強調,更是深刻地抓住了這一時期,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一些重要的新變化、新特點。
第二個關節點,是2005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這次講話用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些“新趨勢新特點”的概念,也是分析了八點。比較起來,大的框架仍沿用江蘇講話的概括,但進一步新增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這與江蘇講話所強調的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和增長方式粗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認識和把握無疑更為全面和辯證。二是新增了勞動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就業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的內容。這表明我們黨對進入關鍵時期所呈現的社會管理的新變化,有了更深入和清醒的認識,并主動通過加強社會建設來加以應對。
第三個關節點,是2005年10月胡錦濤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其中的新進展有這樣三點:一是,第一次明確提出“階段性特征”的概念,而且明確把深入研究和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作為我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前提”。二是,每一個特征,都是從既肯定已經取得的成績與現階段還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十個特征實際上也就是十對矛盾。這種全面辯證的分析方法,無疑更貼近現階段基本國情的實際,也與十七大報告的分析表述更接近。三是,新增“三農”和自主創新方面的內容。這次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增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前者,是緣于這一時期“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后者,也是“建立在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全面判斷我國戰略需求的基礎之上的”。總之,經過這次闡述,“階段性特征”已經基本成形,此后作為一個基本概念被正式使用。
第四個關節點,是十七大報告的闡述,共分八個方面。在上述三次認識逐步深入的基礎上,十七大對階段性特征的認識和把握越來越清晰,整體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明確指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既充分肯定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同時又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并在深刻分析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
三、科學發展觀,是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提出來的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提出了許多新的思路、新的舉措,也取得了許多方面新的突破。所有這些,迫切需要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認真總結實踐創造的新鮮經驗,著力回答實踐中提出的各種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以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的發展。
概括起來,在科學發展觀提出的過程中,有三次大的總結值得關注:
第一次,是對非典的總結。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總結我國非典疫情的發生和我們防治非典的經驗和教訓,無疑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一個重要契機,直接促成了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具體來說:一是通過總結,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對非典的總結,我們黨重新審視以往的發展理念,認識到經濟發展不等于經濟增長,“增長”與“發展”不能簡單地劃等號。發展,除經濟發展外,還應該包含社會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就是以發展的內涵為突破口,開始探索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進程的。二是通過總結,對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協調發展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非典集中暴露了我們過去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汲取這方面的教訓,加強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這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以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特別是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為出發點的。三是通過總結,首次明確提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較之此前胡錦濤考察廣東時提出的“全面的發展觀”,這里不僅拓展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而且進一步賦予了豐富的內涵。這無疑是我們通過非典總結,所獲得的最寶貴的一份收獲。四是通過總結,進一步概括歸納了“五個統籌”的重要思想。
第二次,是對宏觀調控實踐的總結。這在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連續進行了三次。具體來說:一是通過總結,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這次從2003年5月開始的宏觀調控,不僅與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幾乎同步,而且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因而,這次宏觀調控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強宏觀調控的目的和指導思想是要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及時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促進國民經濟既快又好地發展。因此,胡錦濤不僅把加強宏觀調控與促進科學發展直接聯系起來,而且進一步明確指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過程,實質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二是通過總結,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增強了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本領。在200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分別從又快又好發展是根本要求,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是重要原則,著重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方式,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總量平衡是重要著力點,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是重要保障,維護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出發點和落腳點等六個方面,進一步概括了從宏觀調控實踐中得到的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啟示。這六個方面的結合,也正是這次宏觀調控既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又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好勢頭的重要原因。三是通過總結,加深了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的認識。將此前的“又快又好”調整為“又好又快”,看似簡單的一字順序之易,卻深刻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以及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第三次,是對“十個結合”基本經驗的總結。分別是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以及2007年12月在新進中委、候補中委研討班和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的講話。這三次總結,雖然都是十條,每一條的核心觀點也無異,但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展開。在對非典和宏觀調控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對“十個結合”的三次總結,則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在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回答。
四、科學發展觀,是借鑒國外發展經驗提出來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凝結著我們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總結了我國發展實踐,還借鑒了國外發展經驗,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的發展理念。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的變化,始終把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掌握我國發展的主動權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予以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在實踐中,這一代領導人,對國外發展經驗的借鑒,盡顯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寬廣眼界和胸襟。包括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等等許多方面,都強調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借鑒和吸收國外有益經驗和做法。其中,對科學發展觀來說,對國外發展經驗的借鑒,值得關注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在我國人均突破一千美元,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之后,如何通過對國外相關發展經驗的借鑒,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
2004年5月,胡錦濤在江蘇考察時指出:“去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千美元,跨上了一個重要臺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經濟社會就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類似的意思,胡錦濤在這一時期反復說過多次。為什么在實現“三步走”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之后,胡錦濤反倒充滿憂患意識地一再強調這個問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這個既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充滿各種困難和挑戰的關鍵時期,因為選擇和應對的不同,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前途、兩種結果。
“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進入這一階段后,別的國家在發展中曾經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開始出現。特別是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諸如發展不平衡、部分群眾生活困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極腐敗現象滋長等等一些深層次矛盾開始逐步顯現出來,尤其是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開始逐漸增多起來。“一段時間以來,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在這方面,一些拉美國家在經歷迅速發展的階段后出現經濟停滯不前,并進而影響政局和社會穩定的經驗教訓,特別是世紀之初剛剛爆發的阿根廷危機,更是給予我們不少深刻啟示。如何借鑒有關國家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無疑是這一階段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如何通過借鑒國外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進一步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人類受到大自然報復后對傳統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自工業化、特別是二戰以來,世界經濟在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高昂代價。實現可持續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國的共識,越來越成為各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也越來越成為我國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但同時,也付出了消耗資源和增加污染的較大代價,在某些方面已經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和資源消耗不斷增加,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突出,如不盡快改變,不僅現在難以承受,而且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最終也將難以實現。
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十六大以后,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們無論是認識上還是實踐上,都上了一個大的臺階。一是,明確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十七大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這是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作為十七大報告的一個亮點,生態文明的提出,連同此前提出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內涵也越來越豐富。二是,明確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實際上是把可持續發展上升至對全局有指導意義的地位。胡錦濤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開宗明義地提出“要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對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的重要指導意義”。并首次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這就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正確方向。
三是進一步找到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根本途徑。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胡錦濤同樣開宗明義地指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根本途徑。”強調“我們要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徹底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
五、科學發展觀,是在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方面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004年9月,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的兩次講話中,胡錦濤分別談了科學發展觀與前代理論創新成果的關系。他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稍后,他又說:“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長期艱苦探索的結果,也是我們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于我國發展的重要思想、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這兩處論述,意思相近,說的都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與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繼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
那么,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繼承了什么?
從大的方面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帶領人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征程中,對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大國,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這一重大課題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深入探索,創造性地提出許多重要的思想,深刻闡明了我國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道路、發展動力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些都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思想財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就是我們黨長期探索基礎上的一個繼續和取得的又一個重要思想成果。
具體來說,分兩方面的情況。
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直接繼承。比如,關于全面發展的思想,協調發展的思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統籌兼顧的思想等等,被直接吸收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元素。其中,統籌兼顧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方針和工作方法,在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思想里就十分豐富。毛澤東指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這是我們歷來的方針。”又說:“這里所說的統籌兼顧,是指對于六億人口的統籌兼顧。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強調在目前社會大變動的過渡時期,要解決眾多的困難問題,“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這方面的思想成果,作為“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歷史經驗”,不僅在十六大以后處理各方面矛盾和問題時被大量運用,而且被吸收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二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論的繼承。這就是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各種復雜的條件下,分析研究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時表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毛澤東的《矛盾論》、《論十大關系》等,無疑都屬于這方面的代表作。鄧小平指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對江澤民來說,隨著實踐發展,矛盾的進一步復雜,更是一再強調思想方法的重要,明確指出:“干部的思維方式正確與否,是涉及改革事業能否取得成功的大問題。”強調“在思想方法上,我們要盡可能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其集中論述的十二大關系,可以說是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辯證法。在科學發展觀中,無論是對“階段性特征”的分析,還是“十個結合”基本經驗的總結,都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矛盾的分析方法和對立統一辯證思想的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與此同時,科學發展觀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又有新的發展呢?
科學發展觀,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和要求,在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具體來說:
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方面已經提出的重要探索,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形勢任務的發展,進一步加以豐富發展。比如,不僅堅持發展經濟,同時還把它與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不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把始終關心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且進一步提出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不僅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且進一步提出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把好字擺在優先位置;不僅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而且進一步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等。
二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方面的探索還沒有涉及的內容,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形勢任務的發展,開創性地提了出來。比如,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針對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社會建設和管理滯后的問題,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強調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主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三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方面提出的重要探索,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形勢任務的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比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上世紀50年代前期就開始提出并大量使用的一個概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在不同時期曾多次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和要求,并不斷豐富其內涵。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雖然仍繼續沿用原來的概念,但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特別是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賦予這一概念以全新的時代內涵。胡錦濤對此有一個很精辟的分析,分別從思路、背景、目標、方式等四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這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具有的指導方針更明確、發展起點更高、工作布局更全、扶持力度更大等特點。這就把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探索的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系,特別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的鮮明時代特征,勾勒得十分清晰,十分有說服力。
(來源:《新中國60年研究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