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貢獻
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貢獻
徐建軍 張旭東
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尤其是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發展,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論基礎
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中國問題的基本的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就是建立在對當代中國國情認識的基礎之上的。然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畢竟是一個全新的事業,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以來,中國社會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問題,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如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增加;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存在,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能源、資源、環境、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亟待改變,實現可持續發展遇到的壓力增大;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保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解決好“三農”問題更加突出;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增強,人民內部矛盾處于多發期,社會建設和管理更為復雜;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這些階段性特征,從根本上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集中反映了我國社會正在經歷“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經歷著改革開放以來在廣度、深度和難度上都少有的社會變革,正處在一個新舊矛盾相互交織、一般性矛盾和深層次矛盾相互交織、長期性矛盾和階段性矛盾相互交織、可以預料的矛盾和難以預料的矛盾相互交織的時期。這些矛盾集中起來就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馬克思曾指出: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斷結合中國不斷變化著的實際,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根據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著眼于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圍繞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致力于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創造性地提出并完善科學發展觀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特色,從而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重要的立論基礎。
二、科學發展觀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題認識
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恒的主題。科學發展觀科學回答了“為誰發展”、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以及“靠誰發展”等發展的基本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題的認識。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人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經過社會主義革命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社會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實踐中面臨的重大難題,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長期面臨著西方國家的巨大政治壓力和經濟壓力,面對著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務,解決好發展問題尤為緊迫。圍繞發展這一主題,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在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基礎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開始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時代的重大課題,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思想進一步系統化、具體化,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全局的重大問題,作出了創造性的回答,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續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形成了新的理論創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緊緊圍繞發展這個主題,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正確處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關系,加快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關系,當前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以及全面發展與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經濟文明成果的有機融合,實現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建設社會主義。而且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把發展主題提到體現以人為本,體現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高度,明確了發展之本、發展方式、發展規律等一系列帶根本性的問題,真正體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進而把中國的發展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把中國的發展進步與世界的發展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了。離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失去了物質基礎;缺少了關于發展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立論支撐和理論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主題的認識,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以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戰略的思維謀劃全局,科學認識和正確應對當今世界發展新變化,深化和豐富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使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題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
三、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指導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以不同的發展觀為指導,就會有不同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和發展的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更高要求,它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
第一,科學發展觀科學回答了“為誰發展”的問題,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的理論。發展目的是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問題,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發展目的,不同的發展目的又體現了不同的社會制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不僅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堅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且明確提出了尊重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堅持為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而科學發展、靠科學發展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防止兩極分化,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追求更加明確,使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的思路更加清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凸顯,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
第二,科學發展觀科學回答了我們要的是“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理論。發展方向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問題。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是與各國人民共同構建和諧世界的和平發展。它不但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反映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且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經濟的文明成果有機融合起來,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構建和諧世界有機融合起來,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當今中國的特殊規律結合起來,不但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我們追求的是“什么樣的發展”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而且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理論。
第三,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回答了“怎樣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發展道路實際上是怎樣又好又快地進行國家建設,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問題,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強調在統籌發展布局中發展,在統一發展進程中發展,在創新發展模式中發展,即以謀求又好又快發展為出發點,以探索發展的布局、模式、進程、機制為重點,以揭示發展規律為基本目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拓寬了我們對人類發展規律和道路的認識。
第四,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回答了“依靠誰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靠力量的理論。科學發展觀的鮮明特點,在于把為誰發展和依靠誰發展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作用與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強調靠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來謀發展,靠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來促發展,靠建設創新型國家來抓發展,靠億萬高素質勞動者的智慧和力量來求發展,在回答“靠誰發展”的同時,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靠力量的理論。
第五,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我們黨長期執政中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經驗,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做到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統籌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當前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到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好牽動全局的重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動、重點突破。在國內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建設,在國際上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建設。
總之,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個方面辯證聯系、有機統一,構成了一個完整、嚴謹的理論體系。雖然科學發展觀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和重要概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是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都有過論述,但提出“科學發展觀”這個總概念,提出“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并把它們與“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形成系統的關于發展問題的理論體系,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正如《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指出,科學發展觀“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系統理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四、科學發展觀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使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有機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過程。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科學發展觀關于社會建設的思想,將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這“三個建設”發展為“四個建設”,即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社會建設,將“三個文明”發展為“四個文明”,并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充實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新格局。而且還具體闡述了“四個建設”的新思路和新方針,強調在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認真抓好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千方百計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的十七大依據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更有針對性的新要求。即在經濟建設方面,突出了增強發展協調性這一重點,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政治建設方面,突出了擴大社會主義民主這一重點,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在文化建設方面,突出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這一重點;在社會建設方面,突出了發展社會事業、改善人民生活這一重點;在生態建設方面,突出了形成與建設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一重點。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內容就更加豐富、目標就更加全面,科學發展觀關于社會建設的思想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豐富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建設理論。
總之,科學發展觀立足新的發展實際,著眼于發展內涵、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除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賦予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理論新的時代內涵和要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系統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以其科學的品格和鮮明的中國特色完善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在新世紀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根據中國實際賦予科學社會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根據中國的時代特征和不斷變化的國情,正確把握人民的新要求、新愿望和新期待,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相結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努力奮斗。
(來源:《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