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孫業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質上是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書齋里的理論,而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用來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積累的經驗和共識。解決什么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問題,解決沿著現代化道路實現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問題。在當代中國看一個理論有什么貢獻,主要就應該看它解決了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哪些問題,或者為哪些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方案。
科學發展觀解決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哪些問題,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什么貢獻呢?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解決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與物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現代化的動力和目的。
縱觀人類現代化的進程,特別是西方國家現代化的進程,都曾遇到過如何處理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在現代化的初期和很長一個過程中,都曾出現過重視財富增長、物質積累,忽視人的需要、人的感受的傾向,出現過商品崇拜的拜物傾向。西方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是走過很長一段彎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國的現代化起步和加速過程中,也會出現重物不重人的傾向,特別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長的傾向。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把視角從“物”轉向“人”,轉向人的需求的滿足和人的發展,明確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并非單純的物質財富的積累,而是要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創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的提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從現在就要做起的一項歷史進程和長期任務,既發揮了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傳統優勢,又借鑒了西方國家的經驗,特別適應了中國現代化的需求,使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動力和目的更加明確,這對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一個重大貢獻,對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也有著重要的啟示。
第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解決現代化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人類現代化的進程并不是一段如歌的歲月。與現代化相伴隨的往往是人與人關系的緊張和社會矛盾的尖銳化。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是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關鍵。大多數西方國家在現代化前期都曾經歷過激烈的階級斗爭。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經濟社會就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進入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和突發期。當前,我們明顯地感覺到,我國現代化已進入了這樣一個關鍵的階段。
科學發展觀就是從這里破題,首先強調的就是社會建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這樣就使我們有可能走一條兼顧效益與公平,既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能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現代化新路。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解決現代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中國的現代化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人類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有著痛苦的經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西方國家走的是一條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中國的現代化決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的老路,中國和世界的資源、環境狀況也承載不了,不允許我們走這樣的老路,重蹈他們的覆轍。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下最大決心、用最大氣力把這項戰略任務切實抓好、抓出成效來。胡錦濤總書記在7·23講話中,再次強調,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可見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和認識深度。我們在現代化的加速階段,不過二十年就有了明確的認識和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是了不起的,我們有可能走出一條現代化過程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第四,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解決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沿著和平發展的道路前進。
人類現代化的過程中,伴隨著侵略、擴張和戰爭,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現代化是不是也要走這樣一條道路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黨的十六大以來,針對所謂“中國威脅”的質疑,中國鮮明地提出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中國將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在發展中也會遇到資源、能源、環境等瓶頸制約,但我們確立了科學發展的理念,找到了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可能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一個鮮明的特點,也是我們對世界現代化的貢獻。
第五,轉變發展方式,解決增長與發展的關系,使中國的現代化走上創新驅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生產力的提高和財富的增長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基本表現。但增長不等于發展。表面看起來,現代化的過程是工業化的過程,我們也曾經把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代名詞,但實際上,工業化的背后是科學技術的支撐,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科學發展觀在提出之初,胡錦濤總書記就曾深刻論述了增長與發展的關系。后來進一步提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由此,我們國家就可能借鑒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經驗,適應當代世界發展的潮流,走出一條依靠創新驅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的城鄉關系,使中國的現代化走上工業化、城鎮化、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道路。
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工業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城鄉關系,是幾乎所有國家都曾經或正在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從而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也有反面的例子。后發展的國家中,拉美地區就在這個問題上走入了“陷阱”。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能否由發展中大國逐步成長為現代化強國,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們能不能用適合我國國情的方式,加快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十六大以后,黨中央非常重視和關注這個問題。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問題。后來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出了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民的關系,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使穩妥推進城鎮化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雙輪驅動,從而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新思路。這樣一個思路,使我們有可能避開現代化過程中的“陷阱”,走出一條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新路子。
第七,加強宏觀調控,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關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最早走上現代化道路的西歐,其歷程說明,現代化之路是從市場化開始的,即先有市場革命,才有工業革命。但市場也有很大盲目性,市場的自發調節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也有失效失靈的時候。資本主義國家多發頻發的經濟危機也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從道理上說,我們有條件,有基礎更好地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實際上,科學發展觀也是在總結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驗的過程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的關系。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我們已經有了正確處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的關系的很好的辦法。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能夠保持較好的發展,率先走出陰影,與我們這套體制是有關系的。世界各國也在研究借鑒我們的經驗。
來源:《光明日報》2012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