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作者:張寧    發布時間:2012-07-16   
分享到 :

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張寧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實踐為基礎推動理論創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十六大以來的近十年間,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科學發展觀經歷了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了解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發展過程,有助于深刻理解其科學內涵。
一、在抗擊非典和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十六大之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領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開始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思路。這一進程剛開局,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非典疫情突然襲來并在全國蔓延,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抗擊非典斗爭,這場斗爭加速了發展新思路的探索進程。
非典疫情的迅速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在抗擊非典斗爭最緊張時刻,胡錦濤親赴疫情嚴重的廣東考察工作。2003年4月15日,他在聽取廣東省委省政府匯報工作時,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強調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積極探索加快發展的新路子。7月28日,他在全面總結抗擊非典斗爭經驗時,第一次用“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表述來概括正在探索中的“發展觀”,并強調指出:“這里的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我們黨講發展歷來都有豐富的內涵,絕不僅限于“經濟增長”,只是在不同階段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容易模糊二者的界限,把發展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增長,在推動經濟增長時往往又更注重數量、速度而忽視質量、效益。明確揭示發展概念與增長概念的異同,重申發展的豐富內涵,對科學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至關重要。這種發展概念,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科學發展觀的破題之論。這表明,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已經呼之欲出。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要重點對此作出研究部署。2003年8月底到9月初,胡錦濤在江西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在此期間,他結合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問題的思考,提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在這里,探索中的發展新思路被明確表述為“科學發展觀”這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人為本”,體現著我們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體現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新的發展思路把“以人為本”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概念聯系在一起,就使這種新的發展思路有了不同于一般發展理論的理論品質。全會還針對我國發展在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五個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五個統籌”的原則要求。這樣一些重要概念同時而又相互聯系地在《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出現,并非偶然。它們的提出,使十六屆三中全會成為科學發展觀初步形成的標志。胡錦濤在這次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闡述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要求全黨“不斷探索促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
隨后的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科學發展觀形成過程中的又一篇重要文獻。這篇講話圍繞科學發展觀闡述了四個方面的新內容。一是明確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二是初步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指出了其與黨的指導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強調科學發展觀揭示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三是第一次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確闡釋和科學界定,使科學發展觀具有了較為完備的理論形態。四是明確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標準,要求“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遲疑地去改”5月5日,胡錦濤在江蘇考察工作時強調,“科學發展觀對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號召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整個過程和各個方面”。從此,科學發展觀開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發揮日益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實踐中不斷充實豐富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十六大以后,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過程中,科學發展觀的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經濟運行中再次出現投資規模偏大、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突出問題。到2004年初,宏觀經濟環境越繃越緊,經濟運行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為避免國民經濟再度陷入大起大落困境,4月底,中央及時作出加強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目的是抑制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同時解決導致經濟運行不穩定的深層次矛盾。胡錦濤強調,“這次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他高度重視總結這次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新經驗,并結合這些新經驗及時闡發對科學發展觀的新認識。這樣一些重要思想,集中體現在他2004年至2006年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可以概括為下述三個方面。
第一,促進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我們黨歷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能和需要提出發展方針。在我國發展基礎薄弱、經濟規模較小時,如何加快發展是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當經過多年努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同樣成為重要和緊迫的任務時,我們黨及時調整指導方針,提出了又快又好發展的新要求。在2006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又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加強改善宏觀調控的新經驗,進一步提出了“扎實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79頁。的新方針。隨后,他在這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闡發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思想,并將“又好又快”概括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第二,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經過長時期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進一步發展受到的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大。黨中央深刻認識到,解決好能源資源不足的矛盾,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胡錦濤結合這次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新經驗嚴肅指出:“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增長方式,能源資源將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今后面臨的壓力會更大、困難會更多”。他要求,“堅持把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總量平衡作為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不斷增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第三,把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實踐中,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體制機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之一。解決這些問題,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辯證關系。胡錦濤強調,健全的市場機制,有效的宏觀調控,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當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消除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頁。,“逐步形成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保障”。
在這一過程中,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提出的對策也日益明確。2004年12月3日,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這些問題和應對之策集中概括為“四個刻不容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刻不容緩、推進協調發展刻不容緩、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刻不容緩。他指出,“這些問題既是經濟運行中重復出現盲目投資和較大波動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
三、在推動經濟社會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中蓬勃發展
進入2005年,“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黨中央明確提出: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從這時到黨的十七大召開,與推動經濟社會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相應,科學發展觀也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進一步闡明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定位。“十一五”規劃建議和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中都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一重要論斷充分表明,我們黨對科學發展觀理論意義和指導作用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與其他理論觀點相比,科學發展觀所揭示的規律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指導意義?茖W發展觀的指導作用,不限于經濟領域,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工作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要求,而是對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都有指導意義。
第二,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胡錦濤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指出:“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重要的階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和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是我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前提。”;緡榧捌潆A段性特征,是我們黨推進理論創新、制定正確方針政策必須依據的最大實際。從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之初,我們黨就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胡錦濤在不同時期多次對新階段基本國情呈現出的新特征進行分析。到這時正式形成的“重要階段性特征”的概念,表明我們黨對國情變化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也為這一時期科學發展觀的深化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第三,系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大量矛盾和問題,最突出的有兩個:一個是發展的協調性不夠,另一個是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強。發展的協調性不夠主要表現為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不平衡。這些不平衡集中表現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可以說,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真正抓住了發展協調性不強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強,主要表現為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破解這種制約,說到底要靠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因此也可以說,抓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關鍵環節,實際上也就真正找到了破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難題的正確途徑。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笆晃濉币巹澖ㄗh明確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兩大戰略舉措,既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的兩個戰略支撐點,也是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四,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促進社會和諧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2006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戰略部署。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在我國社會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的情況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切要求形成一套能夠為社會各個階層廣泛認可接受、能有效凝聚各個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礎和價值體系。為此,十六屆六中全會在部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同時,以胡錦濤在2006年3月提出的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在這一時期,從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的新實際出發,黨中央還把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推廣應用于處理國際事務,提出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思想。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實踐,大大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有力地推動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理論創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2006年8月15日,胡錦濤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把這些理論創新成果概括為“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這些重要理論創新成果緊密聯系、相互貫通,從各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容,為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作好了重要的政治和理論準備。
四、在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的同時走向成熟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黨的十七大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并對實現這一新要求做出全面部署。以十七大報告為標志,科學發展觀理論也進一步走向成熟。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理論定位更加準確。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明確作出了“五個是”,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科學發展觀與黨的基本理論、指導思想的繼承發展關系,揭示了其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長久指導作用。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概念,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把科學發展觀正式寫入黨章。這就表明,應當從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高度,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高度,去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政治意義和理論意義。
第二,理論依據更加堅實。十七大報告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出了八個方面的精辟概括,并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第11頁。這些階段性特征表明,一方面我國繼續發展的起點高了,存在著重大戰略機遇;另一方面發展的難度更大了,面臨著各種風險和挑戰,但總的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對基本國情及其階段性特征的準確認識,是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根本理論依據。
第三,理論內涵更加明確。十七大報告精辟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句話高度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精髓和內在邏輯,是此前理論創新成果的集中升華。十七大報告還以此為基礎明確要求:“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第四,貫徹落實的要求更加具體。十七大報告歸納闡述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四點根本要求,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十七大報告通篇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都體現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明確要求。
五、在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中不斷深化,并進一步轉化為全黨的自覺行動
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面,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在一系列重要會議上的講話,包含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概括起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點。
其一,解放思想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先導。黨的十七大突出強調繼續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推動科學發展必然首先要求繼續解放思想,這是十七大及之后黨中央反復強調的一個重點。胡錦濤明確闡述了繼續解放思想的任務和重點,指出:繼續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要“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在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體制上都來一個深刻轉變”,“確立起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方式方法、體制機制”。總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前提。揭示科學發展觀中繼續解放思想這一活的靈魂,對于全黨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尤為重要。
其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性。十七大閉幕后不久,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談到以人為本時講了這樣一段話:“現代化客觀上是一個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的歷史過程,也容易出現機器排擠勞動、資本所得擠占勞動所得的現象。一些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沒有處理好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結果社會矛盾激化、現代化進程受阻,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值得汲取。”。這個論述,為我們深刻理解提出并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性展開了全新的思路和寬廣的視野。中國正在走的是一條通過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路,從客觀上看,現代化必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皺C器排擠勞動、資本所得擠占勞動所得”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必然產物,在現代化進程中難以完全避免。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后,這個問題變得日益現實和突出。從主觀上說,現代化進程中注重資本、技術等物質要素的積累和投入,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對其中的深層次矛盾沒有或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和準備,往往會有意無意間助長“以物為本”、“以GDP為本”的傾向,使現代化進程迷失正確方向。在這一進程中實現黨的根本宗旨,勢必要明確回答人或勞動者及其利益在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出現“為了發展丟了人民”的悖論。提出以人為本,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現實問題,反映的是我們黨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和黨的根本宗旨,體現的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必然要求。在這個意義上講,在當今時代,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其三,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解。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怎樣理解這一重要論斷?2007年底,胡錦濤在與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交流學習十七大精神的體會時,專門引用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繪未來社會的一段話:“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焙\濤認為,這“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的這段經典論述,有這樣幾層意思。(1)人類一切發展的基礎是以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這種活動的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2)人類是經濟活動及一切發展的主體,不能讓自己所從事的發展活動成為異己的盲目力量統治自己。(3)發展的形態無論簡單還是復雜,人類作為主體,都應對其進行共同控制、合理調節。(4)通過這種控制和調節,以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自然界的最小消耗,最終達到全面充分地實現人的發展潛能的目的。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兩個方面精辟揭示了發展的基本規律。
實現這種發展,基礎是按客觀規律從事一切生產和經濟活動,關鍵是發揮人類在這種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在人類的發展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后,資本的自我增值沖動成為整個過程的主宰和終極目標,包括資本家和工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變成資本的附屬物,人類喪失了主導發展的能力,也無從使發展自覺按規律進行。社會主義把發展的參與者變成社會化的人和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為人類共同控制這一過程創造了基本社會條件,但真正做到合理調節和共同控制仍需做出不懈努力。
我們今天發展面臨的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說到底都是由于主客觀條件所限而偏離或違背發展規律的結果,從而客觀上使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盲目力量。這就迫切需要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市場機制的有效性結合起來,完善實施“共同控制”的體制機制,從而盡可能“合理調節”發展中諸如投資與消費、城市與農村、區域與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等等方面的關系。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的正是這種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胡錦濤同志對此所作的深入分析和透徹闡發,是結合我國發展實際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豐富并深化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在科學內涵不斷深化的同時,按照十七大部署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也使得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轉化為全黨的自覺行動。這次學習實踐活動從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歷時一年半。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胡錦濤不僅從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的寬廣視野,系統闡述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而且總結出一整套推動科學發展觀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相結合,使之進一步轉化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強大力量的工作思路。他在總結這次學習實踐活動時明確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基礎在于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廣大黨員、干部頭腦,目的在于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于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根本在于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動力在于創新體制機制。參見《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634—636頁。從整體上說,這次學習實踐活動,把推動科學發展與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有機統一起來,極大地增強了全黨推動科學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有力推動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轉化為全黨上下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
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繼續發展完善
黨的十七大后,來自國際國內經濟政治以及自然界的嚴重困難和挑戰接連不斷,其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沖擊最猛烈、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這些困難和挑戰既考驗著我們黨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也推動著科學發展觀理論不斷發展完善。這一進程最顯著的成果,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思想和舉措。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思想本身經歷了一個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十七大正式提出這一戰略思想并對其基本內涵做了闡述。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過程中,黨中央明確要求把保增長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機統一起來。在復雜經濟環境下保增長的實踐,推動這一戰略思想不斷豐富和深化。進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黨中央相繼于2009年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0年2月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2010年10月舉行十七屆五中全會,圍繞制定“十二五”發展規劃,進一步研究完善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路和舉措。這一戰略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其主要內容可簡略概括為以下四點。
其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涵。十七大在提出這一戰略思想時明確把其基本內涵概括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7—18頁。這“三個轉變”實際上涉及的是影響經濟發展全局的三個重大結構性問題。調整優化經濟增長中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思想的總體思路。
其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必然性。國際金融危機深刻改變了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在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和增長模式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胡錦濤明確指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其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工作部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涉及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項需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的系統工程?偨Y長期實踐特別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黨中央對加快這種轉變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農業發展方式、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化產業發展、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等八個方面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突出重點,協調推進。只有這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其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要求。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規劃“十二五”時期發展時,進一步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這就是,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思想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形成的,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同時,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中,也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而豐富和深化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
總之,實踐需要理論指導,實踐推動理論創新?茖W發展觀孕育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也必將在這一進程中繼續發展并保持旺盛生機和活力。
(來源:《黨的文獻》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