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淺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的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4-09   
分享到 :

淺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的發展

盧佳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知識總量、人才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對此,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都有著深刻認識。從“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部署,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科技創新工作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的科技發展在半個世紀里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里程。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鄧小平科技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形勢,及時總結我國科技發展實踐經驗,提出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技與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標志”及“科教興國”等許多重要的科技創新思想和戰略舉措,對科技創新的內涵、地位、作用、意義、有效途徑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闡釋,把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吸收和繼承這些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世情、國情,又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發展科技文化”、“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很多獨具特色的重要思想。這些重要思想和重大舉措,為中國科技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及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指明了方向。

一、從“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建國后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的歷史回顧。

科技落后,是舊中國落后挨打、積貧積弱的直接原因。為改變中華民族的這一境遇,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把發展科技置于新中國建設的重要位置。毛澤東曾明確指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i]。面對西方世界的技術封鎖,在特定的國內外背景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科技發展方針,并且因時制宜,制定了我國第一個科技發展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使我國科技事業獲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如,“兩彈一星”、化學方法合成牛胰島素、南京長江大橋、珠峰和青藏高原考察、每秒鐘100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合成橡膠、高分辨能力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等等。這些成果既奠定了新中國的科技基礎和地位,又趕超了同期國外一些領域的先進水平。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后,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進入到了一個更新更高的發展階段。作為科技事業的領路人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在1978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鮮明的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這次盛會之后,我國科技界迎來一個新的春天。在鄧小平看來,中國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把自力更生作為立足點,堅持不懈地提高我國科技自主研發能力;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階級性,一經發現發明之后,誰都可以用。為加快我國科技創新的步伐,他一再指出:“要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沒有一點創造性不行。[ii]”“引進技術改造企業,第一要學會,第二要提高創新。[iii]”這就是強調,要以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在引進的同時,要做好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

通過對當代世界科技發展水平和我國科技現狀的具體分析,在總結了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我國指出了一條依靠科技進步加速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道路,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與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進而為“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科技創新思想的提出、科技創新思想體系的形成——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反復強調科技創新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澤民曾指出:“我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科技實力和基礎,具備相當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必須在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堅持不懈地著力提高國家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iv]”在準確分析當代世界科學技術新形勢、新趨勢以及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關于科技創新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使黨的科技創新思想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和體系化。

1、強調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同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相聯系的高度。

早在1989年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江澤民就如何對待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等問題,明確提出了有關科技創新的重要思想。他指出,要“做好引進項目特別是重大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國產化工作,在高起點上創新,增強自主開發能力。”[v]19914月,在四川省考察工作期間,江澤民又強調要注意消化、吸收和創新,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他說:“當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重視引進先進技術,通過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際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注意消化、吸收和創新,以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vi]19921012日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江澤民又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說:“認真抓好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所占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vii]1995526,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他又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他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viii]在這里,江澤民將科技創新提到了“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高度,充分揭示了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江澤民對科技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加深。199834日,在同全國政協科技界委員座談時,他提出要重視創新,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建立國家創新體系。他說:“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則是知識總量、人才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要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建立國家的創新體系,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ix]1999年在東北和華北國企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他再次強調了這一思想。他說:“當今國際經濟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x]同年,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他進一步指出:“科技與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必須把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擺在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這要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思想。”[xi]19991115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又明確提出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200085日,在會見諾貝爾獎獲得者時,他又明確強調:“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xii]

2、科技創新思想的內容逐步完善,形成科技創新思想體系。

江澤民對科技創新作出了全面的分析和闡釋,提出了包括基本戰略、目標、方針、主體、保障、基礎和國家創新體系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關于科技創新的基本戰略。他認為,科技創新戰略決定和制約著國家科技的具體創新行為。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中國進行科技創新,應以基本戰略為指導,充分發揮戰略的杠桿、導向、制約作用。中國科技創新的基本戰略是自主創新為主、引進創新和合作創新為輔,科技創新的基點是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關于科技創新的目標。江澤民立足中國的國情,指出中國科技創新的目標是“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力爭在有條件的領域有所發明,努力實現我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xiii]”根據這一思想,國家科技部在制定“十五”科技發展規劃時,把我國科技創新目標具體確立為:在若干我國具有優勢的科學技術重點領域,保持優勢;在高科技的基礎研究的重要領域要創新、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關于科技創新的方針。科學技術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這個整體中各部分所處的地位、性質、狀態和作用不同,它們在科技發展中會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面對當今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新形勢,江澤民指出在科技創新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和前瞻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并進而把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重點。這成為之后我國科技創新工作的基本方針。

關于科技創新的主體。江澤民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多次強調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他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關鍵是人才”、“推動科技進步、技術創新,關鍵是人才”、“科技和經濟的大發展,人才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因素。實現現代化,必須靠知識,靠人才”。此外,江澤民提出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強調“科技人員是新的生產力的重要開拓者和科技知識的重要傳播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都要靠不斷創新,而創新就要靠人才,特別要靠年輕的英才不斷涌現出來”,“我們一定要大力培養和使用年輕人。這應當成為我們推動科技創新、知識創新和其他各個方面創新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國家先后啟動實施了“長江學者計劃”,組建了代表中國工程科技最高水平的中國工程院,落實了技術與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

關于科技創新的保障體系。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提供一系列的條件才能保障科技創新的順利進行。分析江澤民的有關論述,可以概括出科技創新需要三方面的保障:第一是體制保障,即“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與經濟有效結合的機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現實生產力轉化”[xiv],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體制,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科技創新提供體制保障;第二是政治組織保障,即加強和改進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xv];第三是法制保障,江澤民提出“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法制,保證黨和國家的科技工作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推動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的科技體制,促進科技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xvi];第四是是資金投入保障,即“國家要繼續增加科技投入,同時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建立和完善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風險投資體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資體制。”[xvii]

關于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工程。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信息技術帶動網絡經濟的大發展。江澤民根據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現狀,明確提出科技創新的基礎工程之一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信息化將形成推動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他大力倡導要搞好科技創新,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應用程度,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發展信息產業。

關于國家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前提和組成部分。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設施包括教育、科研、R%26D等。國家創新體系不僅涉及科研部門,而且涉及企業和政府,是一個真正的科研、經濟一體化發展思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提出,是全面貫徹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江澤民科技創新思想在我國的具體實踐。江澤民認為,未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著重發揮科研機構和大學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核心作用,建立以公益類院所為主體的國家公共科技供給和服務體系,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大學應繼續深化科研體制改革,重點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同時還應新建和組建一批多學科交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圍繞國家目標的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

3、提出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體戰略——實施科教興國

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的優勢,尤其是各國都在制定和實施面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為搶占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1995年5月6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從全局出發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9526,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他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xviii]科教興國戰略,一方面繼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加強了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另一方面又對我國的科技和教育發展做出了戰略部署。并對科教興國的目標作了明確規定,提出到2010年要達到以下戰略目標: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體制更加鞏固和完善,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繁榮科技事業,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隊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有顯著提高;重要學科和高新技術的一些領域的科技實力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重要產業的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技術;主要領域的生產技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本世紀初的水平,一些新興產業的生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下,科技進步成果輝煌。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知識創新工程順利實施;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基礎研究獲得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成果,應用技術研究碩果累累;在信息領域,通過推進數字移動通信產業化,國產交換機、基站和手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并開始出口;在新材料領域初步建立起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并具備消化吸收及創新能力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在農業、原材料、機械制造、輕紡、能源、石油化工、冶金資源綜合利用等傳統工業領域,一批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順利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三、科技創新思想的新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繼承并發展以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的科技創新思想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態度研究和分析中國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一系列具有全局性的關于科技創新的指導方針,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黨的科技創新思想。

1、進一步深化對科技創新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進入21世紀后,一方面,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嚴重制約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的貢獻也日益清晰。科學技術已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不容否認的第一要素,對經濟總量及經濟結構產生著重大影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及新型工業化等重大任務,就更加需要科學技術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

適應新的世情、國情,胡錦濤強調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2004年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會上,他指出:“當代科技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科技創新出現群體性突破態勢,表現為新的技術群和新的產業群的蓬勃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轉化和技術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xix]2005年,胡錦濤在河南、江西、湖北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研時指出,“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而自主創新能力又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繼續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性創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xx]在這些重要思想指導下,20061月召開的21世紀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我國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明確下來,更加突顯出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20066月胡錦濤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重點指出要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

2、提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新的途徑——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的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具備了較強的科技實力。但是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胡錦濤在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也指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存在著較大的對外技術依賴,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xxi]。為改變這一現狀,在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全面判斷我國戰略需求的基礎上,他指出了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200510,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他首次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命題。同年11月,他又明確表示“必須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20061,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他又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學內涵進行了全面闡述。他說:“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他提出,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在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3、強調了科技創新發展的動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是建立在科教興國戰略基礎之上的,是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偉大的事業當中,要把人才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

2004年在兩院院士大會上,他指出: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要堅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全面貫徹人才強國戰略,完善適合我國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科技人才隊伍。[xxii]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20066月胡錦濤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再次重點指出要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突出強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人才工作的重要意義、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方針政策。2007年,人才強國戰略還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戰略之一,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章和黨的十七大報告。

4、重視科技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助推器”,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福祉,但是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及其不合理的應用也使人類面臨諸多嚴重后果: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胡錦濤提出,要“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xxiii]”他認為,只有重視科技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依靠科技,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依法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才能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5、加強科技文化建設。

科技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精神動力,并為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著強有力得文化支撐。胡錦濤非常重視科技文化建設。具體說來:一是明確提出了載人航天精神。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xxiv]”胡錦濤認為,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要以此作為引導科技工作者奮力拼搏,攀登科技高峰的光輝旗幟。二是注重在全社會培養科學精神。胡錦濤指出培養科學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開展科普工作,要通過科普工作在全社會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要通過科普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創新,更好地用科技知識武裝頭腦,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和良好風尚。三是注重發展創新文化。胡錦濤指出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全社會創新精神,是科技進步和創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會基礎。發展創新文化,就要大力吸收中華文化中鼓勵創新的豐富內容;就要倡導和弘揚崇尚創新、鼓勵創新的精神,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大力提倡敢于創新、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干成事業、干好事業的良好社會環境;就要引導全社會樹立創新光榮的價值觀,使科技創新成為全社會景仰的工作和活動;就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為科技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就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不懈奮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氣。

總之,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世情、國情的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思想做出了新的發展,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把我們對科技創新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科學水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思想發展的新境界,是我黨科技創新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綜上所述,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強國富民中的重要作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觀與生產力學說思想,發展了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為順利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研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科技創新思想,探尋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的發展軌跡,既是學習、研究和宣傳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的重要工作,又對促進新世紀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xxv]



[i]《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

[ii]《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月第二版,131

[iii]《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月第二版,129

[iv]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55

[v]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9

[vi]《江澤民思想年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56

[vii]《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1996.26

[vii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55

[ix]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01

[x]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38

[x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47

[xi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15

[xii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00

[xiv]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34

[xv]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57

[xv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97

[xvi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72

[xvii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51

[xix]《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19

[xx]胡錦濤總書記在河南江西湖北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研記.人民日報.2005年8月26

[xxi]《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19

[xxii]《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19

[xxiii]《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9

[xxiv]《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