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關于三線建設及其調整改造的思考
江澤民關于三線建設及其調整改造的思考
宋毅軍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至80年代初期基本結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曾經毅然決然地作出并雷厲風行地指導實施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即以戰備為目的、以國防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進行大規模工業、交通等基本建設,簡稱三線建設(西南的川、貴和西北的陜、甘稱為大三線,中部和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其基本特點:一是作為國家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基本經濟建設,決策作出和實施主要目的卻是軍事及政治因素;二是其過程經歷了我們黨指導思想從錯誤發展到占據主導地位直至被糾正(即“文革”由醞釀、動亂到“文革”結束,經過撥亂反正,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期,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計劃商品經濟、再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歷史轉折;三是投資集中(約2050億人民幣),地域遼闊(由東部轉向西部再回移東部),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由民轉軍回到軍轉民)。
1991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聽取國防科工委《關于國防科技工業“八五”計劃要點》的匯報后,江澤民講到了三線建設和調整改造問題,正確評價了三線建設。他說:現在看來,毛主席確定的三線建設方針是正確的,三線企業統統搬遷是不對的。從海灣戰爭看,洞子很重要,已經到洞子里去的,洞子又沒有什么問題,就要用好。根據軍民結合的原則,要調整一部分力量搞民品。三線軍工企業到沿海地區或中心城市設窗口,有利于搞活企業。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他深入三線建設企業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并實施的。
本文闡述江澤民等關于調整改造三線建設的思考并指導實施,從而為舉步維艱的三線建設指明了根本出路。需要說明的是:一,文中所說指導調整改造三線建設的“江澤民等”,主要是指1989年6月以后建立的江澤民為核心,李鵬等為重要成員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二,本文論述調整改造是在總體評價三線建設“得大于失”前提下,簡要分析三線建設失誤與偏差展開的,不能論為撥亂反正。三,文章重點是闡明決策的作出及實施。
一、調整改造決策是基于國內外形勢重大
變化和三線建設的重要失誤和偏差作出的
為什么要調整改造三線建設?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國際形勢由嚴峻變為局勢緩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形勢與開始三線建設的六、七十年代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中美以及中日已經正式建交。蘇聯由于長期軍備競賽,已經力不從心,被迫采取一些和緩政策。而我國和其它國家建交的已達110多個,國際威望得到很大提高。其次,在我國南部的鄰國越南,美軍已經撤出。臺灣當局根據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已經不再叫囂“反攻大陸”。這些周邊國家和地區發生的重大變化,使我國不再面臨大戰威脅,三線建設也就不再有和帝國主義爭時間、搶速度的緊迫需要。
2,國內形勢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商品經濟,逐漸成為各行各業追求的目標。這使長期對外封閉、靠計劃經濟體制投資、以昔日生產軍工、能源、機械及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面臨著資金匱乏,產品無出路困境的三線地區企業相形見絀。
(二)三線建設出現的重要失誤和偏差。
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三線建設過程中的問題逐漸地顯露出來。
1,從宏觀來看,當年作出三線建設戰略決策,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認識有誤,對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現實性、緊迫性估計有些過重。“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們好多決策,包括一、二、三線建設布局,‘山、散、洞’的方針在內,都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 過分強調戰備需要,違反經濟規律,忽視經濟效益,使有限的國家財力難以長期支撐。
2,從微觀來看,一是決策上(主要是“文革”期間)建設規模鋪得過大,戰線拉得過長,進程過快(“三過”)。二是布局上過分強調“靠山、分散、隱蔽(進洞)”,忽視現代化和長期生產要求。三是效益上忽視經濟規律和科學管理,片面強調軍事化管理,效益和配套水平、綜合能力低下。四是在“文革”直接影響下,用蠻干取代科學態度,過分強調“先生產后生活”,不僅造成巨大浪費,還無法解決遺留的問題。
對此,江澤民1991年4月視察四川時對遺留問題導致三線建設企業面臨的困境看得更加清楚:(1)相當一部分設備陳舊、技術落后。五、六十年代的設備約占一半左右。全民所有制的預算內工業、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凈值率只占70%。例如,老工業基地重慶(當時隸屬四川)只占67%。而且大中企業中,固定資產凈值率在60%以下的占40%,有的企業只剩30%。(2)產品質量差,消耗高。同一些國家相比,能耗差距相當大。(3)專業化水平低,技術進步慢,新產品開發能力低,產品老化嚴重。以機械工業為例,“大而全”、“小而全”情況相當普通,技術密集型產業占的比重小,重慶這樣的工業基地也只有9.8%。(4)企業綜合經濟效益差,多數企業處于“投入大、產出小”的狀況。綜合以上情況,他認為:這突出反映了我國工業技術比較落后的狀況,是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今后十年要振興工業,實現奮斗目標,就要下決心大力加強科學管理,走依靠科技進步的路子,使整個工業逐步走上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
三線建設之所以出現重要失誤和偏差,其主要原因:一是三線建設開始前“‘左’傾錯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上就存在并未得到徹底糾正,” 第二,黨的一元化領導最后變成了個人領導,有的決策過程中“一言堂”,缺乏集思廣益,科學論證。林彪等干擾破壞,加重了三線建設混亂局面。第三,日益發展的“左”傾錯誤和階級斗爭理論,使黨中央把集中力量建設三線戰略大后方也摻雜反對修正主義需要的因素。
為此,引發了關于三線建設是“得大于失、還是失大于得、或者得失相當”的激烈爭論。黨中央、國務院經過多方面調查,反復研究作出結論,既充分肯定三線建設決策的正確性和實施中取得的巨大成績,又指出了當年倉促決策和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失誤。
二、調整改造戰略決策作出始于黨的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后,實施于改革開放過程中
三線建設向何處去?這是關系我國經濟全局發展、深層次實施國家經濟戰略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于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入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反復論證。
1,科學闡明三線建設的歷史意義,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1991年4月,江澤民在四川先后視察了重慶、攀枝花、成都、德陽、樂山五個市和涼山自治州,而他視察的重點攀枝花鋼鐵公司、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德陽第二重型機器廠和西南物理研究院都是當年三線建設的重點項目。4月22日,他在四川省委干部會議上講話,“專門講了這個問題”。認為四川已成為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科教力量比較強的省份,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貢獻。所以,要注意發揮軍工企業的技術優勢。因為四川集中了大批軍工企業和科研單位,擁有數十億元固定資產、數萬臺設備、數萬名科技人員。這方面的潛力遠未發揮出來。從當前國際形勢來看,特別是海灣戰爭以后,我們對三線建設的重要性應當有進一步的認識。總的講,毛主席作出的這個戰略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8個月以后,他在視察貴州時再次肯定了表明“對三線建設應該加以肯定”的態度。認為經過40多年建設,貴州畢竟形成了比較可觀的物質技術基礎,尤其是三線建設以來,形成了061(航天)、011(航空)、083(電子)三大工業基地,有了一支比較強的科技人員隊伍。充分發揮這些基礎、基地和科技人員作用,對貴州發展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由此可見,當年毛主席、黨中央確定進行三線建設,總的講這個戰略步驟是正確的,是有遠見的謀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經過去年的海灣戰爭,進一步向人們顯示了它的正確性。雖然三線建設后來在實踐中有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應該看到,當時三線建設的許多設備是最好的。人員也是經過挑選的,大多是一些科技尖子和管理骨干,不少工廠的建設也基本上是科學的。
與此同時,江澤民也明確指出:三線建設調整改造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三線企業可以在沿海設窗口,但決不能放棄這塊基地,過去把山洞里冒汗的精密設備搬出來是對的,但沒有經過慎重研究確定搬遷的企業,決不要隨隨便便往別的地方搬。他反復強調:經濟建設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我們對三線建設工程進行調整,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其實1985年他來貴州時,就贊成貴州三大基地可以在沿海設一些“窗口”,現在他強調“仍然有這個必要”。但要注意搞好“基地”與“窗口”的關系,不能讓“窗口”把“基地”拉掉了,那樣就不好了。實際上也是行不通的,確實需要搬遷的,也要很慎重、考慮周到,不能隨便說搬就搬。
他認為,還是要通過做過細的工作,使參加三線建設的知識分子和其他工作人員安心在這里工作。其中,抓好三線地區的學校教育很重要,既有利于三線職工解除對孩子們學習的后顧之憂、安心地為三線建設做貢獻,又能吸引學生們畢業后回到三線地區工作,以緩解這些地區接班人缺乏的問題。總之,一些三線工程單位在沿海建“窗口”,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三線“基地”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明確的認識,雖然貴州經濟還不發達,但三大基地是一股很大的力量,這是許多地方所沒有的。要繼續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它們在貴州經濟振興中的作用。
江澤民始終認為,發展包括三線建設在內的工業,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規模,但更重要的是要靠科技進步,尤其要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當時他到西南物理研究所看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環流器一號”裝置,聽了老科學家介紹以后思緒萬千。因為受控核聚變是開發人類新能源的尖端項目,一旦實現,地球上的全部海水就會成為巨大的燃料庫,至少可供人類使用上百億年。他堅定地表示:盡管目前工程技術上還有一些困難,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突破。此后,他在數次會見外賓時還高興地介紹說,我們基礎科學研究已經取得了各種成果,比如拿生物學來講,我們首先研制出了人工合成胰島素,我們掌握了原子能技術。人類目前的能源只局限于煤、石油和水利,它們終究是有止境的,至于說依靠原子裂變發電的核電站,使用的原料是鈾,這種能源也是有止境的。人類將來有可能利用的潛力最大的能源,就是海水中含有的氚。現在我國正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國西南部有個很大的研究所就在搞這個東西。當然搞這項研究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從理論上講,實驗需要有上億度的溫度。如果能按安徒生童話中所構想的那樣,大家都把力量用在和平和發展上,我想人類會突破這個難關,真是那樣的話,地球海水中的氚恐怕難以用完。
江澤民特別強調,至于國防現代化,更離不開科學技術發展。他以海灣戰爭為例,說明這場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科學技術的較量,使我們進一步看到科技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因此,在國防科技領域,我們要重點研究開發一些關鍵技術。掌握這些技術,是實現我國新時期軍事戰略的需要,也是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后來,江澤民對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關于重視核動力基礎研究建設的報告》批示:今后我們還是要自己搞核電設備,不能老是買下去。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報告所提意見是有道理的。請在可能范圍內支持一下核動力骨干實驗裝置的建設。
2,正確提出調整改造三線建設的重要舉措。
江澤民認為:(1)在工業生產指導思想上,要徹底扭轉片面追求產值、數量的傾向,真正把實現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質、改善經濟效益放到首位。(2)按照有計劃地組織和自愿組合原則,大力推動企業的改組、聯合、兼并,組建跨地區、跨部門的企業集團。在企業集團內部,合理調整生產結構,實行專業化生產。當然,對跨行業兼并一定要慎重。(3)促進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各行業、各企業都要制造技術改造計劃,尤其要加快老工業基地、老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要從專業政策指導和資金、技術、物質上為企業改造創造條件。(4)切實抓好“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不僅抓一年,而且要長期抓下去。
根據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1989年7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向國家計委報送《攀西一一六盤水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八五”重點項目的建議》。9月,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江澤民,視察了三線調整企業西安八七七廠,他高興地為工廠提寫了“衛光電工廠”廠名,并勉勵廠領導同志要注意國際微電子發展信息,關注國際市場,努力占領國際市場。10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聽取全國軍民結合工作會議匯報后的講話中指出:三線工廠許多在山溝里,生產條件很差,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現在已經遷了一部分出來,隊伍穩住了,市場信息靈了,產品流通也比較好了。所以,過去定了的要繼續實現。
1990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轉國防科工委、國家計委、國家科委《關于進一步推進軍民結合工作的請示》,同意《請示》中提出的十條建議。其中第十條建議的內容是:大三線軍工企業調整。6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在調查研究和論證的基礎上,向國家計委報送了《關于攀西一一六盤水地區資源綜合開發規劃的報告》。11月,國家計委批復國務院三線辦公室《關于攀西一一六盤水地區資源綜合開發規劃的報告》。指出:(1)原則同意規劃報告提出的開發方向、基本思路和實施步驟,可以將其作為有關部門和有關地區編制中、長期計劃的基礎和依據。請各有關部門和地區在編制“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時,從實際出發,分期分批將規劃內容納入計劃,逐步實施。(2)進一步做好規劃的深化工作,完成專題規劃,對近期可能啟動的一些骨干項目的內外部條件和效益,要作深入的分析論證,認真做好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3)對有關政策建議要做深入研究,在與有關部門協商后,再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逐項報批。12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在成都召開三線企業調整工作會議,主要研究“八五”三線調整初步方案,討論修改《“八五”期間三線布局調整工作綱要》,并安排了1991年三線調整計劃。
1991年1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在北京召開第八次成員會。討論通過了“八五”三線調整方案和工作綱要。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到會講話。他說:“七五”調整的121個工廠和科研單位,搬遷出來后,絕大多數的效果很好,隊伍穩定了,生產和科研發展了,經濟效益好了。這說明國務院決定對三線企業進行調整改造,是很有意義的,是深得人心的,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對于三線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同志,總的來說是肯定的。三線建設總的部署、布局和原則是正確的,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措施。從當前來看,特別是從海灣戰爭爆發后來看,都證明我們過去建設三線是對的,不能后悔。當然,由于當時搞得很急,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1991年3月,李鵬主持中央專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研究進一步調整軍品生產能力和保護扶持國防科研生產的措施以及推進軍民結合工作的問題。在議定的意見中關于三線調整的內容是:三線軍工企業“八五”期間繼續進行以脫險搬遷為主的布局調整,并把調整搬遷與建設軍民結合型企業結合起來,同時繼續享受三線調整的政策地方小三線由地方統籌安排調整任務和轉產民品,并享受三線調整政策。
隨后,財政部發出《關于對“八五”期間三線調整單位免征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的通知》。明確:納入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八五”三線調整計劃的單位,特案免征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6月,國家稅務局發出《關于“八五”三線脫險搬遷企業減免稅的通知》。規定:凡自籌資金調整改造有困難的,可適當減征應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以1990年應納稅額為基數,增長部分予以減免;減免稅期不得超過5年;搬遷企業生產國家嚴格控制的30種特殊消費品和長線產品以及屬于甜八小”企業范圍的,一律不得減免稅,如確需減免的,須報國家稅務局批準;地方小三線企業調整改造是否減免稅,由省、自治區、計劃單列市稅務局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確定。減免稅的審批手續,按現行稅收管理體制規定辦理。
10月11日至13日,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務院三線辦公室有關司局在四川溫江縣召開長江上游地區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總體戰略研究工作會議,商定了這一個課題研究的范圍、內容、方法、進度和組織領導等問題,安排在1 993年完成研究任務,并向國家提出建議。
黨和國家領導人情系三線建設的“地標”攀枝花鋼鐵公司的開發建設與改革發展。攀枝花,作為共和國西部最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拔地而起,凝聚著中共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戰略決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攀枝花建市40年以來,先后有4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攀枝花。毛澤東說攀枝花是戰略問題,“攀枝花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鄧小平于1965年11月至12月視察攀枝花時高興地說:“要說在攀枝花搞鋼鐵,真是這里得天獨厚啊。這個鋼鐵廠的選址,我看很好嘛。”
江澤民則于1991年4月、1999年4月兩次視察攀枝花。他說:“攀枝花、宜賓、綿陽、鞍山都是同一類型的城市,都是由一個龍頭企業來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在談到攀枝花鋼鐵公司和攀枝花市的關系時他指出:地方黨委對企業要加強領導。我們還是要強調黨的領導,特別是對企業的領導。”“企業再大,也要注意跟地方的關系。”他稱贊道:“攀枝花真美,比我想像的美的多,萬家燈火,很壯觀。”“百聞不如一見,攀枝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攀枝花是我們自己設計,完全靠自力更生搞上去的一個比較現代化的鋼廠,這是我們中國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毫無疑問,攀枝花的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他還欣然揮毫題詞:“努力把攀鋼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鋼鐵釩鈦基地(8年以后,他又題寫 “江澤民重到攀枝花鋼鐵公司1999年4月19日”)。
1981年3月28日,方毅在視察三線建設的重點項目攀枝花時,針對近鄰的二灘水電站工程議而不決提出:“我說二灘的工作不僅不能動搖,也不能有絲毫放松。西南地區有這么一個大能源上去了,對于加強西南的戰略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回到北京,他向鄧小平等提交了《關于進一步開發和建設攀枝花的幾個問題》報告。4月,鄧小平批示:“我看這些意見都很重要,問題是,每一項都應認真落實、力避拖延。”他在聽取匯報時說:“建設二灘水電站,已經講了很久了,我贊成。不只二灘水電站,還有一批項目要上。要搞現代化,沒有大的骨干項目辦不到,沒有骨干工程,小項目再多也頂不了事。不要徘徊,一徘徊,一兩年就過去了。” 兩年后,他又專門講西部重點工程要不要搞的問題。他說:“不搞重點建設沒有希望。能源、交通等重點項目,都是十年八年才見效的。比如三峽工程、長江上游的二灘工程,應該搞哪個,不要再猶豫了。” 二灘工程開始和進行過程中,江澤民又兩次視察了二灘水電站。
早在1984年,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就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成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對三線企業調整改造開展調查研究的匯報提綱》。強調今后調查研究中要注意必須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從三線地區的實際出發,調整改造規劃必須突出重點。會議還研究確定了調整改造工作的計劃、步驟和工作方法。姚依林在會上說:從長遠來看,從今后還可能會有戰爭來看,三線建設有重大作用。從當前來看,從最近幾年、十幾年這樣一個時期來看,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三線也有很大作用。一方面,三線建設有很大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另一方面,發揮這個潛力是我們在‘七五’計劃及后十年的實際需要。張愛萍說:“三線建設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重大戰略決策,不管布局怎么不合理,也不管受到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必須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調整改造,使它完全符合國民經濟的需要,特別是符合國家長遠戰略布局的需要。”經過半年多的調查排隊,基本摸清了現有三線企業的狀況。
改革體制,保障后勤。鄧小平提出,三線地區軍工企業的幾個機械工業部,除了二、七機部以外,應該納入整個國家的規劃,要結束另外一個天地的時代。最大好處是這些設備、技術、人才綜合利用起來,效益不止成倍增加。這是一個全局問題。軍工企業的人才、設備都是好的。這個力量用不上,對四個現代化建設不利,對國防建設也不利。因此,要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這也是改革。
三線建設調整改造指導思想是: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出發,同國家長遠計劃相結合,合理配置生產力,大力調整產品、產業和企業結構,促進專業化協作,促進經濟聯合,促進技術進步,圍繞三線企業軍工、機械兩大優勢,針對布局過于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三個癥結,統籌規劃,綜合平衡,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把三線地區建設成為平戰結合的戰略后方基地,為國防和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三、調整改造戰略決策的巨大成效已經為實踐
所證明,其歷史經驗和現實作用應該認真總結引為借鑒。
在鄧小平、江澤民分別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從1986年“七五”計劃開始,到“八五”、“九五”計劃,對三線地區進行三個階段的調整改造,取得積極成效,改善了三線企業外部環境,穩定了三線職工和科研隊伍,促進了三線企業的技術進步,加快了體制轉變,增強了三線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經濟競爭能力,生產了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軍用和民用產品,為20世紀末的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提供了物質和思想的準備。
(一)三線地區企業調整改造的實踐。
1,初步調整,穩定人心。從1979年到1983年對三線建設進行了初步調整:壓縮基建戰線,調整投資方向,把布局調整放在首位;將生產任務嚴重不足的企業轉入相近的民品生產;制定一系列解決三線職工困難的政策。國務院、中央軍委先后批轉了國防科工委等部門關于解決國防科技工業三線和邊遠艱苦地區教育工作、離休退休人員安置和職工夫妻長期兩地分居問題、穩定和加強科技隊伍的若干政策等報告。
2,“脫險搬遷”,調整布局。根據 “七五”規劃(1986-1990),三線企業調整改造主要任務是“脫險搬遷”,解決鉆山太深、險情嚴重、生存困難的上述“第三類企業”布局,確定原料、市場、技術、信息為四個原則。到1991年底,調整項目完成或基本完成。到1995年底,基本解決了“第三類企業”的“脫險搬遷”問題。
3,“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發揮作用”主要指產品方向調整,生產當前國家和市場急需的民用品,即“軍轉民”。這是調整改造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當時,多數保留在原地的三線企業,面臨的調整改造,是自身產品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
關于產業結構調整。隨著民品生產逐步規模化,三線企業結構不適應生產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結構調整又成為重點。最終三線企業先后走上了三條道路:一線和三線地區進行經濟技術合作,互利互惠;三線企業到沿海和中心城市興辦窗口企業,有利于搞活企業。1992年4月,國家決定利用三線建設調整改造進入綿陽的95家軍工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在綿陽設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軍轉民科技興市試點,逐步將綿陽建成西部的電子城市。
(二)三線地區企業調整改造的基本成效。
1,三線企業周邊環境得到改善,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大大提高。經過三個五年計劃的十五年時間,調整搬遷使一批原本具有較好設備、技術力量條件,卻長期受地理環境制約、自然災害侵襲的三線企事業獲得生存發展的環境,充分發揮自身技術、人才、設備優勢,提高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
2,促進了企業自身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更新。西北鋁加工廠鋁箔車間,遷出山區重建,投資4172萬元,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生產國內稀缺的新產品鋁箔。1992年鋁箔產量比1991年增長了200%,醫用工業鋁箔供應覆蓋了國內市場的50%以上。
3,穩定了職工隊伍,使技術力量后繼有人。四川西部山區一批電子、核工業三線企業,搬遷到成都、新都、綿陽后,吸引了許多博士和留學生前來創業,使綿陽市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按人口比例居于全國之首。
4,促進了三線企業體制轉軌和經營機制轉型。在布局調整中,許多企業進行合并聯合,節約了大批建設投資,縮短了建設周期。在236家三線布局調整企業中,已經有50多家實施了公司制、股份制,不僅有利于企業之間優勢互補和增強競爭能力,而且有利于企業內部深化改革,走向社會化道路。
(三)三線地區企業調整改造成功的主要經驗。
第一,發揮艱苦奮斗、重新創業的“三線精神”。三線建設企業其突出優勢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仍然是重要精神支柱。
第二,各級地方政府給以一系列優惠和扶持政策。彌補了資金不足,增強了企業自籌資金能力,激勵企業發展擴大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用。
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確導向。三線建設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為保證國家安全而實施的國家戰略行為,所有資金、物資、人力都是計劃指令調撥,盡管蘊涵著極大的積極性,卻并不存在獨立的企業行為。
當然,三線企業調整改造雖然取得巨大成效,也還普遍存在著問題:調整改造主要靠自籌資金,欠付銀行利息嚴重,負債過多,難以形成擴大再生產的良性循環。與民營、三資企業及東部地區新興國有企業相比,優惠政策遠遠不能改變三線企業劣勢。因此,三線企業調整改造,就自身改造和改善是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就整個西部地區企業的大視野來看,反映了東西部地區因地理條件、歷史遺留、發展戰略出現的經濟差異。這個差異并不是僅靠調整改造就可以消除的,必須將其納入到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即從開發中予以根本性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