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與歷史唯物主義
“三個代表”與歷史唯物主義
朱佳木
江澤民同志在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了系統闡述,為我們全面正確地理解“三個代表”、實踐“三個代表”、當好“三個代表”指明了方向。通過學習,使我們認識到“三個代表”思想雖然面對的是新的世紀,分析的是新的歷史條件,體現的是新的時代精神,但閃爍的卻是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芒,是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創造性運用。
“七一”講話在闡述“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是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講起的。講話指出:“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無論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都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如果它們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那就必然要發生調整和變革。”“七一”講話在闡述“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時,也是先從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講起的。講話指出:“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這充分表明,“三個代表”思想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黨的歷史和黨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而提出的,是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脈相承的。
在“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除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闡述“三個代表”思想外,還結合實際論述了其他一些屬于歷史唯物主義范疇的重要觀點。比如,論述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們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同”;“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等等屬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觀點。再比如,論述了“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始終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為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我們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堅強柱石”;“在世界社會主義發生嚴重曲折、國內外風云急劇變化的局面中,我們黨砥柱中流、巋然不動”等等屬于馬克思主義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的觀點。在當前歷史唯物主義的上述基本觀點受到少數人曲解、質疑和攻擊的情況下,“七一”講話的發表無疑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越是受到挑戰,越是自身發展的大好機遇。我們要把“七一”講話作為典范,在同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斗爭中,堅持并發展歷史唯物主義。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七一”講話不僅結合當前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而且運用這些觀點和“三個代表”的思想,分析了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兩個80年”的奮斗歷史,評價了新中國成立后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為我們理論工作者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歷史研究做出了表率。例如,關于如何看待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講話指出:“這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發展和人民斗爭深入的必然結果。”應當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講話指出:這是“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打開了廣闊的道路。”關于如何看待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層建筑?講話指出:這是“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關于如何看待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講話指出:這“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并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進一步確立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關于如何看待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講話指出:這“也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事實告訴我們,在分析和評價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問題時,只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三個代表”思想,才能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歷史的本質和主流,才有助于增強人們對黨和社會主義的信心信念,從而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凝聚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
蘇東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這些國家的執政黨拋棄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在指出和糾正黨執政的失誤過程中,大肆批判、全盤否定黨的領袖人物,形成丑化共產黨、詆毀社會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使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遭到嚴重歪曲,使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對黨和社會主義產生懷疑。這說明,能不能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待歷史,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而且也是一個關系到工人階級政黨能否鞏固自己執政地位的重大而現實的政治問題。我們一定要記取蘇東劇變的慘痛教訓,絕不讓這樣的悲劇在中國重演。
歷史唯物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是不斷發展的理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充滿無限生命力的源泉。“三個代表”思想反映了馬克思主義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表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和創新精神。我們應當用“三個代表”思想所體現出來的大膽探索、開拓進取的精神,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研究上也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前進。為繁榮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以及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指導下的歷史研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本文曾發表于2001年9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個代表”與歷史唯物主義》一書,標題為《“三個代表”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創造性運用》。收入本書時略作修改。)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