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十年來國內鄧小平理論研究述評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4-01   
分享到 :

十年來國內鄧小平理論研究述評

李紅喜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關于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是一直是理論界、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本文擬對十年來理論界、學術界關于鄧小平理論的研究進行一些梳理和歸納。

一、研究概況

十年來,在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方面,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和全國性的學術會議,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048月,中央召開了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同月,中央有關部門還聯合召開了全國鄧小平理論和生平研討會,對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和其科學體系、基本內容、思想精髓等問題,以及與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行了深入研討,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認識。除此之外,全國各地各部門也都圍繞鄧小平理論和其生平思想召開了范圍不一、形式多樣的研討會或座談會,推出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把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新概念,并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之后,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他組成部分的關系成為鄧小平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提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偉大目標。習近平高度評價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他深刻指出,鄧小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由此,鄧小平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鄧小平的有關著作和年譜的出版,既是鄧小平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又為鄧小平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這一時期,出版的鄧小平著作有中央文獻研究室和軍事科學院編輯的《鄧小平軍事文集》、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重慶市委編輯的《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講話談話批示集(19775-12月)》,除此之外,還出版了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鄧小平年譜(1975-1997)》、《鄧小平年譜(1904-1974)》、《鄧小平科技思想年譜(1975-1994)》、《鄧小平思想年編(1975-1997)》等。

這一時期,關于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更加深入,范圍更加廣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主要報刊發表的鄧小平理論研究的論文有近萬篇,其中包括冷溶的《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和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歷史的基本結論和新道路的最高范疇--對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一點認識》,楊勝群的《鄧小平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劉國光的《關于國富、民富和共同富裕問題的一些思考》,李君如的《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石廣生的《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石仲泉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概括》,龍平平的《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四個重大課題》,張愛茹的《從"小康""全面小康"--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形成和發展述論》,徐永軍的《鄧小平關于改革的論述及其思想探源》,王占陽的《走先富與共富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鄧小平先富共富思想再研究》,林建公的《鄧小平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哲學思考》,曲星的《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現實意義》,姜淑萍的《對鄧小平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思想的回顧與思考》等。

除了論文,這一時期還出版了有關鄧小平理論的研究著作100余部,其中主要有冷溶、楊耕主編的《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秦宣等撰寫的《鄧小平政治文明思想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趙曜等主編的《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全國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討會組織委員會編輯的《鄧小平百周年紀念--全國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鄧小平改革與發展思想學術研討會組委會編輯的《鄧小平改革與發展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壽曉松主編的《鄧小平軍事思想新論》(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蘇星主編的《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劉金田等撰寫的《鄧小平與改革開放20年重大決策》(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袁險峰、姜淑萍主編的《鄧小平與當代中國:學習鄧小平理論,努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等。值得指出的是,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組織編寫、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國夢與中國道路》叢書,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多個方面,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包括鄧小平理論在內的黨的思想理論的發展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梳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二、涉及的主要問題及主要觀點

十年來,鄧小平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筆者就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及其中的主要觀點作些簡要介紹。

(一)關于改革思想

鄧小平改革思想是一個宏大的體系,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其構成和內涵進行了闡釋。

有學者指出,鄧小平的改革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改革的必要性進行了全面闡述,回答了為什么要進行改革的問題,同時對改革的重要性和意義進行了充分論述;二是提出了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解決了改革的方向問題,并強調要注意改革的風險性,分析論述了產生風險的主客觀原因;三是對改革的總體思路提出了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解決了如何保證改革順利進行并取得最后成功的問題。

有學者則認為,鄧小平的改革理論可以從這樣幾個層面理解:它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說明改革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深刻揭示了改革的性質,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著名論斷,說明我們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強調改革是一種試驗,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要用"三個有利于"來檢驗改革的得失成敗;強調改革開放要堅定不移地進行下去,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能變。

也有學者提出,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論是由六大理論構成的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是以改革出路論為理論先導,以改革動力論、改革革命論、自我完善論為理論基石,以敢試敢闖論為實踐方法,以改革標準論為價值取向的有機整體。

還有學者則將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概括為八個方面,包括改革動力論、改革性質論、改革目的論、改革方向論、改革條件論、改革戰略論、改革方法論、改革評價論等。

另有些學者將之概括為三個方面,但這三方面的具體內容是有區別的,例如,有人歸納為"改革動力論"思想、體制改革觀、改革成敗的檢驗標準三個方面。也有人概括為堅定改革論、全面改革論和加快改革論。還有人從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如何保證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三方面進行總結。認為,在鄧小平看來中國實行改革有三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需要;二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三是探索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的需要。

此外,許多學者對鄧小平改革思想的形成過程、具體內容、特點、理論意義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如有人將鄧小平領導開創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為興起階段,這一階段鄧小平積極倡導農村改革,為經濟體制改革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到1989年鄧小平退休為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鄧小平提出和闡發了許多新的思路、思想和決策,以敏銳的思考完成了對改革開放的總體設計;1989年鄧小平退休后到1994年為第三個階段,這一階段鄧小平進行了一系列思考,引導改革開放正確方向。還有人對鄧小平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一論斷進行了哲學闡釋:改革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發展要求,中國的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社會變革。

(二)關于發展思想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期。研究的側重點有兩個:一是鄧小平的發展戰略的研究;二是科學發展觀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關于鄧小平的發展戰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步走"發展戰略、"兩個大局"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等方面。

關于"三步走"發展戰略。有學者概括了這一戰略的提出過程:從1964年底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的"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到經歷"文革"中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巨大挫折,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若干論述,終于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明確闡述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有學者指出,"三步走"戰略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戰略,是突出堅持與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主要任務的經濟發展戰略,是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建設目標的戰略,是堅持走中國自己建設道路、不照搬外國經驗的經濟發展戰略。這五個方面共同構成了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豐富內容。

關于"兩個大局"發展戰略。有學者認為,這一戰略是鄧小平依據我國生產力發展多層次、不平衡的特點以及經濟發展普遍規律提出的科學發展戰略,其根本目的是激勵競爭,提高效率,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同時要讓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幫助和帶動后發展地區,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關于實施這一戰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學者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促進了我國經濟整體上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二是使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結構升級優化、體制創新加快;三是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四是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造了條件;五是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區域發展戰略理論。關于實施這一戰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學者指出,這種區域非均衡的、高速度的、市場主導的發展呈現出效果的不平衡性,并且逐漸顯示出它與可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目標的不相適應性。

關于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的思想在鄧小平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盡管鄧小平沒有直接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概念,但他關于發展科技與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卻為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因此,科教興國戰略應當被視為鄧小平發展戰略思想的重要方面。

關于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發展思想的關系。學者們認為,二者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二者都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和思想路線的歷史繼承性: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作為理論發展的哲學基礎和思想路線;第二,二者都體現了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主題的歷史繼承性:始終把發展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核心主題;第三,二者都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歷史繼承性: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最終發展目標;第四,二者都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歷史繼承性:堅持有計劃、分步驟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二者都體現了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繼承性:堅持和完善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

(三)關于小康社會思想

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科學設計了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而且不遺余力地推進小康社會的實踐進程,為我國小康社會的實現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研究,是十年來鄧小平理論研究的新領域。

研究者從多個角度分析了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形成過程。有學者指出,小康社會是鄧小平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發端于他對"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現實思考,脫胎于"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新說法",根源于底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學者指出,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可以劃分三個階段:從19793月到19829月,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初步孕育時期;從19829月到198710月,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形成體系時期;從198710月以后,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豐富發展時期。也有學者指出,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產生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實踐,并且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同時,這一理論又指導實踐的發展,并且在實踐中進一步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實踐性研究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還有學者指出,小康社會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與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緊密相聯,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景,深刻反映了"先富""共富"辯證統一的發展規律,充分體現了全面發展的理念和要求。

關于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思想的意義,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用小康來定位一個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是把現代社會價值觀與傳統社會理想結合起來的睿智創造,不僅使這個目標更容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又便于與世界各國作比照,根據新情況適時調整,使其成為一個動態的、開放式的發展目標,對科學地制訂和完善現代化發展戰略,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自黨的十六大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明確目標,到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到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由遠及近,學術界的研究也隨之不斷豐富和深化。

(四)關于共同富裕思想

對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是這一時期鄧小平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

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歷史演變分為四個階段:1975年至1978年,從提出恢復和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到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1979年至1984年,從理論到實踐--鼓勵先富、扶持先富、引導先富、促進共富;1984年至1992年,強調先富帶后富,東西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1992年至1993年,最后的思考--"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也有學者把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歷史發展過程概括為更大的四個階段:從鄧小平在旅法期間于1922年夏季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到新中國成立,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思想準備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1966"文化大革命"爆發之前,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積極探索階段;從1966"文化大革命"爆發到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初步形成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1997年鄧小平逝世,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豐富成熟階段。還有學者對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過程作了動態的歷史考察:鄧小平在留法時期因接觸馬克思主義而內生了共同富裕的最初理念;這一理念在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并創建紅七軍、紅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時得到了充分展現;在太行根據地時期發展成較成熟的"富民觀",并在新中國成立后得以延續和發展;在1975年全面整頓期間上升到一個新的意境;在改革開放時期演變為成熟的共同富裕思想。

如何看待共同富裕思想和現實中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關系,是研究的重點之一。學者們普遍認為,鄧小平提出的"先富"帶動"共富"的思想,對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學者認為:"鄧小平部分先富思想的提出,打破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平均主義的枷鎖,收入差距的拉開對于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分配差距的擴大,就沒有我國經濟的迅速復蘇。"也有學者認為:"適度、有序的貧富差距是黨的富民政策和邁向共同富裕的最具實際意義的一步,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但是,通過"先富"帶動"共富"也并非易事。有人提出了鄧小平共同富裕路線圖中途受阻的觀點:"當初鄧小平設計的共同富裕路線圖是:第一步,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第二步,先富帶后富;第三步,走向共同富裕。但先富起來的人們沒有按照鄧小平的路線圖走,鄧小平共富路線圖中作為中間環節的先富帶后富的實現出現障礙。"也有學者指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并不會自發地、主動地幫助還處在貧窮狀態的人;先富幫后富,需要黨制定和貫徹正確的政策來引導促進其實現""在中國,成功地完成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任務所花的時間極短,而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任務卻遙遙無期"。實際上,鄧小平既不贊成"先兩極分化、后共同富裕""先資本主義、后社會主義"的思路,也不贊成空想社會主義的"拒絕先富、直接實現共富"的思路,而是主張既要始終堅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要始終避免兩極分化,始終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這在整體上就是要始終走先富與共富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這一新思路包含了一系列深具革命性的基本思想和重要主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五)關于對外開放思想

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有學者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建設經濟特區的思想;從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對外開放的思想;利用外資的思想;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和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思想;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關系的思想。也有學者將之概括為十個方面:對外開放與國際環境,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性質,對外開放與現代化目標,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對外開放的國內布局,對外開放的國際布局,對外開放的風險防范,對外開放與"一國兩制",對外開放的長期性。

關于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意義,也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學者們主要從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在理論意義上,有研究者認為,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回答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歷史條件下,如何正確看待和利用外部經濟條件這個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為國家制定經濟戰略和方針政策提供了指導原則,為中國對外開放理論不斷發展構建了基礎。也有學者將其歸納為:鄧小平研究了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論證了對外開放的客觀必然性;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論證了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從國情出發,指出了對外開放的緊迫性;分析了國內外各種條件,闡述了對外開放的可能性。這些理論成果,為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實踐意義上,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實現了中國現代化生長路徑從外生式到內生式的轉換。鄧小平一方面破除思想禁忌,提出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以主動對外開放的姿態,吸收資金、先進技術、有效管理制度等,變被動為主動,最終把它們內化為促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力量,為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支持。還有學者就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對構建新世紀我國開放戰略的意義及對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積極作用等進行了研究。

在世界意義上,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的世界意義,突出體現在這一理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啟迪和借鑒;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重新認識和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新的視角。

(六)關于國際戰略思想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有研究者將鄧小平的國際思想概括為20個方面,主要有:科學判斷了總體國際形勢,改變了世界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調整"一條線""一大片"戰略,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我國同各大國的關系不斷得到改善和發展;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的潮流,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指出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充分估計到新格局形成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指明了新時期我國對外工作的目標、任務,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提出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新主張;確定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形成了完整的對外開放理論體系,并把對外開放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指出社會主義前途依然一片光明;指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等等。

而在圍繞"中國和平發展""中國和平崛起"等問題的討論中,對于如何堅持和發展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否延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的判斷等一些具體觀點和政策,是十年來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的重點。

有學者指出,在時代主題的判斷上,鄧小平"和平與發展"的基本判斷,為中國贏來了多年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在對世界形勢的判斷上,不應該因為局部的戰爭、動蕩和緊張而否定全局的和平、穩定與緩和。"和平與發展"仍然應該是我們制定外交原則、戰略與策略的時代依據。

對于"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多數學者認為,這八個字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長遠戰略,不應僅僅理解為一種權宜之計,應正確理解"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相互關系,不能割裂開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其一,韜光養晦是一種謀略,有所作為是追求的目標。應該把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巧妙融合,相輔相成,既應謙虛謹慎,又要敢于進取。

其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方針并沒有過時。堅持鄧小平外交思想,中國將對復雜紛繁的國際矛盾應付自如;而背離鄧小平外交思想,中國則有可能喪失現代化建設的國際條件。

其三,為了盡量準確地理解"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不能只從字面意思理解,而必須聯系鄧小平關于國際形勢和中國對外政策的其他論述來理解,如"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兩個不去計較"(不計較歷史恩怨,不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永不稱霸,決不當頭"等。"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鄧小平為21世紀中國留下的"錦囊妙計",是長遠的戰略思維,是一個自信而謙虛的民族面對世界的基本姿態,而決不是只管一二十年的權宜之計。

其四,"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其核心思想是一個國家必須恰當處理本國的國家實力與對外政策之間的關系。要兼顧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的建設和發展上。"韜光養晦"與歷史上的謀略有本質的不同。應冷靜看待中國自己的綜合國力,加強有所作為要恰如其分,不應隨便改變中國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的"身份"。認為中國已經足夠強大,可以同美國為首的西方正面抗衡的主張是錯誤的。

其五,鄧小平在強調韜光養晦的同時,特別指出不要屈從外部壓力。在鄧小平的思想深處有內外兩個大局,韜光養晦實際上更多側重對外關系,有所作為包括甚至側重在促進國內發展。應該"'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納入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框架,以理性現實主義維護國家利益,避免墨守成規與急于求成兩種極端傾向"

(七)關于新時期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思想

鄧小平是新時期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關于新時期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認為,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與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一條具有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道路,即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有學者指出,鄧小平對新時期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貢獻主要包括:根據新的國際大局、國內大局確定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正確原則和方向,為新時期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找準了方向和位置;強調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加速國防現代化,為新時期的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定了總目標和總任務;強調堅持戰斗力標準,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明確提出了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方針、原則、措施和發展道路。

有學者認為,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在軍事領域中的展開和延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堅持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軍事領域內的貫徹和運用,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

還有學者認為,鄧小平軍事思想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是富有時代精神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是新時期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它科學揭示了相對和平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軍隊建設各要素和各方面工作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基本規律,軍隊建設中數量與質量相互制約與轉化的基本規律,相對和平時期軍隊戰斗力生成的基本規律,綜合國力同軍隊戰斗力之間相互轉化與促進的基本規律,現代戰爭的特點和規律。

(八)關于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

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以及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他組成部分的關系上。

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從理論淵源的角度分析,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源理論,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著的理論。其理由有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概念最初源自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最初就是指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兩個基本元素即民族性和時代性,均源自于對鄧小平理論的概括;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之間是原創與傳承的關系。也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原創形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這一理論的"繼發形態",科學發展觀則是這一理論的最新成果,而黨的十七大論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對這一前后相繼的三個形態的一次大"整合"

從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分析,鄧小平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發展基礎與框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發展和升華了鄧小平理論。學者們認為,鄧小平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即鄧小平理論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聯系起來則賦予黨的思想路線以新的涵義,解放思想便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邏輯起點。

從理論發展趨勢的角度分析,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時代條件、立足論點、理論主線、理論主題、價值目標等方面是一脈相承的關系。與時俱進的品質是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共同的鮮明特色,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的實踐基礎,發展則是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核心內容。有研究者指出,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有著多方面的聯系,但它們之間內在的本質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和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因此,揭示和認識了這兩重關系,就可以深入且準確地把握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

關于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學者們認為,鄧小平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體內容和基本框架,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全部內容,但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標志。鄧小平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最基本的觀點和最核心的內容,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基本的觀點和最核心的內容。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發揮著開創和奠基作用,并且確定了整個體系的理論風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從鄧小平理論發端的。這個發端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它既是對""的、僵化的、教條的、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批判、揚棄,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和創新。它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出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和理論發展的新境界。也有學者指出,鄧小平理論作為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鄧小平理論在歷史與現實、世界與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結合和互動中,把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加以審視,考慮中國的命運、設計中國的未來,從而創造性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關于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他組成部分的關系,有學者指出,在三大理論成果中,鄧小平理論是本源理論,初步回答了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架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體系框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遞進理論,重點回答如何解決初步發展起來以后出現的新問題。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性部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性部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一步豐富與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三者在整個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又是不同的,鄧小平理論具有原創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具有再創性。還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它們構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是因為它們反映了各自所處的特定歷史階段的情況和問題。但這并不是說它們是各自互不相關的理論,也不是并列平行的三個思想體系。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而言,它們不僅具有共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的共性,而且有著共同的主題,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些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還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體系,根本在于三個理論之間的"相互聯系",具體而言就是它們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和相繼承續性。內在一致性主要表現在它們有相同的哲學基礎,貫穿著同一條主線,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相繼承續性主要表現在:在宏觀上,后一種理論對前一種理論中論述不足而現時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理論上予以體系化;在中觀上,對原有理論中論述不足的地方加以拓展;在微觀上,對原有理論中的具體內容予以完善和補充。

除了上述問題,研究者還對鄧小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一國兩制"、統一戰線、反腐倡廉和黨的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

比如,關于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思想的形成發展。有學者指出,鄧小平在19805月就開始從本質上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他總是從社會主義一定要比資本主義優越這個角度來闡發這個問題。認為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產力要發展得比資本主義更快更高,一個是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斷改善和提高,而且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反復說明這個道理。這一觀點與他后來明確概括的社會主義本質是完全一致的。

再如,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有學者指出,它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和創新,是在總結包括我國在內的現實經濟實踐的基礎提出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運用和發展。鄧小平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認識,實際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過程,第一階段,將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內在屬性和特點;第二階段,贊同計劃經濟為主,引入市場調節(市場經濟),發揮其輔助作用;第三階段,放棄"為主""為輔"的模式,主張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第四階段,放開了市場經濟,不再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屬性。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十四大報告提出了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模式,使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重大突破和發展。

三、不足之處與改進建議

十年來,理論界、學術界關于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成果豐碩,但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研究成果籠統闡述較多,具體分析不足。其中不少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文本到文本,就事論事的痕跡較重,缺乏較高的實踐指導意義。一些研究成果重復研究較多,獨創性不足。特別是有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等方面的不少文章,研究內容和觀點大同小異,有創新角度和層面的文章較少。研究思路還有待拓展,研究的方法還有待創新。基礎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不足,等等。

為了進一步深化和加強鄧小平理論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提高和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對不斷加強黨的理論武裝和推進理論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理論創新的典范。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證理論的生命力。

第二,緊密聯系改革實踐的新發展,深化對一些重大問題的研究和認識。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農村的"兩個飛躍",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等。

第三,把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把理論的發展同實踐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有利于揭示出理論產生的現實針對性和歷史必然性。

第四,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深入開展鄧小平理論的研究。鄧小平理論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實踐,需要包括鄧小平理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當然,在進行這一偉大實踐的進程中,包括鄧小平理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會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

﹝作者李紅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14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