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的人民主體思想
羅文東
鄧小平始終對人民群眾懷著無比熱愛的感情,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觀點和實現人民利益的最高準則。人民主體思想為鄧小平同志一生所奉行,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和實質核心。
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力量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人民解放作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和根本原則,逐步確立和實行人民主體思想和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為群眾謀利益是共產黨人的出發點和歸宿,黨在領導群眾進行實際工作時,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
鄧小平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大力倡導人民主體思想,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他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寫道:“我黨要善于在一切工作中,一切運動中,大大發揚大眾的民主主義作風,與一切不民主的現象作斗爭!彼谥泄仓醒胩蟹志指呒壐刹繒h上,將能否把大多數人民群眾發動起來確定為對敵斗爭的“一個最基本的環節”。正因為鄧小平同志善于在發動群眾中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注重健全群眾組織生活,注重群眾的政治教育,把群眾的經濟斗爭政治斗爭約束于統一戰線范圍內,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赫赫功勛。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同志領導西南全區的政權建設、社會改造和經濟恢復,不久就參加中央領導工作,并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提出共產黨員要有“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不計其他的工作態度”;做好工作“唯一正確的辦法是走群眾路線”;要克服黨內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等錯誤傾向。在黨的八大上,鄧小平同志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對群眾路線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強調我們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因而“在全黨認真地宣傳和貫徹執行群眾路線,也就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恢復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實行改革開放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正因為鄧小平同志堅持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善于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思想營養和前進力量,才領導黨和人民在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中,成功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構成鄧小平理論核心內容
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不同時代特征和人民群眾意愿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人民主體思想,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黨與人民的關系問題上,鄧小平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黨的組織、黨員和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不斷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成熟、有戰斗力的重要標志和前提條件。
在人民與國家的關系問題上,鄧小平主張: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也是為人民的”;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國家工作人員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主人”;我們的國家政權對“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生產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方法問題上,鄧小平強調:“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秉h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根本尺度,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判斷標準。
人民主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體現。人民主體思想體現了鄧小平同志對人民群眾在黨和國家事業中主體地位和決定作用的理論自覺和政治自信,構成了鄧小平理論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