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賀新元:鄧小平發展思想論綱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1-29   
分享到 :

鄧小平發展思想論綱

賀新元

鄧小平發展思想是非常有立體性的,如果從橫切面來看,有一條紅線貫穿其中,即是圍繞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社會主義如何從落后狀態向進步狀態演化,如何從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轉變,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這一點,一生酷愛讀書的鄧小平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不是為理論而思想,而是為解決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所直接面臨的現實問題和任務而思想,他的思想總是站在社會實踐的前沿,更是實踐中最為困惑時的火花集結。在閱讀其年譜和文選時,給我感覺最深的是,他的發展思想“不是簡單地追求邏輯的思辨、范疇的演繹和體系的完備,而總是著眼于理論的實際運用和操作,總是著眼于在實踐中提升理論、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 1〕其思想散見于談話、講話、題詞、批示當中而沒有大部頭著作,其語言平白、易懂但很有理論穿透力與現實解釋力,因為它反映著客觀現實和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規律, 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但對于鄧小平發展思想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學界尚無明確定論,基本上是各說自言,筆者試圖依據自己對鄧小平文獻的理解與認識,結合改革開放至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回顧兼探討式地對其發展思想做一個系統梳理,以求教方家。

1.鄧小平發展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代數學

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在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鄧小平在認真總結吸取本國社會主義建設期間特別是1958年至197820年間的經驗教訓,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以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成功經驗與教訓基礎上,以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勇氣從實際出發,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逐漸地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找到且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和發展思想。當然,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它既不是無源之水,又有長遠價值指向。一是它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發展理論有一個睿智把握,沒有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個別詞句和個別結論;二是它直接來自群眾的偉大實踐和對群眾實踐經驗的肯定與總結,鄧小平在談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成就時說:“其實很多事是別人發明的,群眾發明的,我只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 2272 比如,“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 2382三是其發展思想是基于探索一種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式的不斷完善和逐漸走向共產主義的社會運動模式,沒有脫離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和對人類歷史發展必然性的科學透視。33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完全檢驗出了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科學性。

1.1 發展必須堅持唯物史觀

鄧小平根據唯物史觀,立足于全人類發展的高度,站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發展規律的大坐標上,結合中國實際、中國問題,深刻揭示我國應處在還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后基于這一初級階段的中國國情,找準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歷史定位,即“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式的現代化”,〔229 “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2-3也就是說,鄧小平發展思想就是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前提下,從中國與世界的實在聯系中,對“如何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根據中國具體實際和階段性任務而提出的一系列關于中國“如何發展、怎樣發展”的思想綜合。

為此,鄧小平構筑出了一個內在統一的、縱橫相交兼具宏觀與微觀的立體式發展思想體系,其外延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科技、農林、文藝、金融、旅游、環保、民族發展等方面。對于鄧小平關于發展思想體系的稱謂,目前學界主要有三種:“鄧小平發展觀”、“鄧小平發展理論”、“鄧小平發展思想”。筆者傾向“鄧小平發展思想”稱謂,原因主要是:發展觀、發展理論與發展思想是三個不同層次上的東西。一般來講,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思想有正確與錯誤之分;而理論則是關于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相對正確的認識,是經過邏輯論證和實踐檢驗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斷和推理表達出來的知識體系;發展觀則是對發展思想的抽象而成的哲學概念,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發展思想在哲學上的升華。因此,較之其他二者,發展思想最為具體,也最切合鄧小平關于發展思想產生的實際,他本人一貫反對從抽象概念和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主張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2 辯證法也是發展的代數學

列寧說,辯證法是革命的代數學。其實,辯證法也是發展的代數學。就中國革命與建設來說,每當中國革命到了轉折時期,我黨總是能應用辯證法來分析與解決當時的矛盾,引導革命走向勝利。“文革”結束后,鄧小平更是依循著這一優良傳統,面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而出現的諸多新矛盾新問題,堅持運用辯證法,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事非經過不知難。站在今天,根據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實踐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與存在的一些問題來看,足見小平同志發展思想的深邃與偉大,具體表現為其跨世紀的深遠戰略以及實現戰略目標而設計的環環相扣的靈活策略。

其實,辯證法本身就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 3〕。鄧小平嫻熟地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通過對中國社會結構和國際形勢的分析來論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戰略實施的策略問題。這里,戰略性是指鄧小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式現代化”而做出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到2050年)全局性的方針任務,策略性是指他為實現這一跨世紀的偉大戰略任務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鄧小平發展思想體系中充滿的辯證法既體現在戰略層面也體現在策略層面。

鄧小平沒有刻意去追求其發展思想的完整性,但又從總體上顯示出系統性的特征。他的一些看似論斷式的表達,卻體現著精煉而富有中國語言風格的發展思想,只要把這些表達按邏輯組合起來就成了系統的思想體系。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作為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中國建立,本身就是一個新生事物,“不是一種一層不變的東西”,而是一個“應當和任何其它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不斷改革的社會”,〔4〕需要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這種自我完善與發展就是辯證法過程,同時又是自然歷史過程。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5〕鄧小平發展思想就是立于唯物辯證法這塊基石上而建立起來的指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歷史時代的產物。鄧小平發展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發展戰略框架及其框架下發展策略體系。

2.鄧小平發展思想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了一個發展戰略框架

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否鞏固的保障。針對“文革”在發展上給我們帶來的反面教育,鄧小平尖銳地指出,如果我們的發展搞不上去,國家實力就得不到加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就得不到改善,“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686 “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2379-380這就要求我們時刻要注意發展。如何來運作發展?他首先提出,“講發展,第一要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設想,第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謹慎。” 71253怎樣制定長期的戰略設想?緊接著他提出要“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據以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劃的原則。” 6356這足見他十分重視從戰略上來思考和規劃中國的發展問題。他也善于從戰略上來設計中國的發展問題,根據中國“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等特點,他首先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進行了科學區分,提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并強調“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 2252基于這一立論基石,鄧小平在發展戰略設計中把國內與國際因素結合起來,把政治與經濟結合起來,把局部發展和整體發展結合起來,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協調起來,把近期發展與長遠發展一致起來,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統一起來,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發展戰略框架。這一框架充分體現了戰略設計的科學性、求實性和人民性。

2.1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發展戰略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既是黨的基本路線,也是我們的發展戰略布局,體現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社會發展觀。

作為黨的基本路線,鄧小平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口眾多的大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形成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這條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簡稱“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條基本路線確定的奮斗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條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基本路線,規定了我國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布局。198911月,鄧小平曾經明確指出:“十三大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布局。我們十年前就是這樣提出的,十三大用這個語言把它概括起來。這個戰略布局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永遠不改變。” 2345 1992年在南方視察時再次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71341

2.2 “三個面向”發展戰略

鄧小平在1983年為景山學校題的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同樣適合中國的發展,中國發展同樣需要“三個面向”。應該說,這也是鄧小平對中國發展的總體思路。

鄧小平不僅制定了跨世紀(到2050年)的現代化戰略目標,而且指向更遠的未來。從發展角度看,“面向現代化”是中國發展的中期目標,而“面向未來”是中國發展的最終價值指向,即“實現共產主義”。未來方向中包含著現代化目標,鄧小平指出:“要實現共產主義,一定要完成社會主義階段的任務。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 2137

“面向世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建設一個國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2117 “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二是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 279他還進一步指出:“從政治角度說,我可以明確地肯定地講一個觀點,中國現在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的力量,不是破壞力量。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104 “從經濟角度來說。……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 2105,“南方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北方的資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繼續貧窮下去,北方就可能沒有出路”。〔2106可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前途關系重大。

2.3 “三步走”發展戰略

鄧小平勇立時代潮頭,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全人類發展高度來思考中國社會主義未來的發展。他提出,到2050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個跨世紀的發展戰略。

怎樣有步驟地實現這個戰略目標?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分“三步走”發展戰略。在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十二大明確規定的“兩步走”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251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1000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溫飽、小康、中等發達的“三步走”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三步走”發展戰略要達到的是“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它不僅僅只是經濟發展,而是一項規模宏大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整個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系統工程,強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順應著“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邏輯思路,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宏偉戰略藍圖。就在19896月政治風波平息后,鄧小平特別強調: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沒有錯,不能變,不能因此而否定我們的發展戰略,“我們做出的不是一個‘左’的判斷,制定的也不是一個過急的目標”,并指出“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應該是能夠做到的”,等“六十一年后,一個十五億人口的國家,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2305依循此戰略,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初步設想,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相應對第三步戰略目標不斷作出具體化部署。這是后話。

2.4 “先富帶后富與共同富裕”發展戰略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目標。當社會主義經理論到實踐而行進到該有所創新的時候,鄧小平通過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反思和社會實踐,并植根中國國情,適時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在此基礎上又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科學的概括。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373

“社會主義本質”概念的提出反映了鄧小平對此問題的思想歷程。其實,鄧小平在文革期間就一直在思考一個重大問題,即我們搞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那社會主義到底是什么?經過長期思考,198692,鄧小平接受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的電視采訪時就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力,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 2172經過1989年政治風波后,他于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明確定義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從“社會主義本質”概念來分析,“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一個歷史長時段,其間必然要經歷一個“先富帶后富”的過程。為此,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2166的思想。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發揮好,他提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6152這是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大政策”。這個大政策是以承認事物存在差別和發展不平衡為前提,是以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為條件,是以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目標。

鄧小平還專門就區域間如何“以先富帶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提出了“兩個大局”思想。他說:“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2277-278至于到什么時候,由第一個大局轉入第二個大局。鄧小平也提出大致的時間表,他說:“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2374沿海地區如何幫助內地,他認為,“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利稅,支持窮困地區的發展”,〔2374 “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并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 2111

鄧小平在強調“先富帶后富”時,堅決反對個人與區域間的貧富分化。他認為,如果產生了個人與區域間的貧富分化,我們的改革就走上了邪路,我們的社會就不會穩定。他是這樣說的:“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2139“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搞共同富裕。……現在,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內地的發展,否則社會穩定不了。中國情況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來了,還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億多人仍處于貧困之中,也不會有穩定。” 71312隨后,他又強調,通過征稅、技術轉讓、扶貧等政策措施,由先富地區支援、幫助后富地區,“對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稅。還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后,自愿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 2111在鄧小平發展邏輯中,“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2374

3.鄧小平發展思想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制定了一個發展策略體系

鄧小平發展戰略思想勾勒出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總方向、總路線、總任務,而他相繼提出的為實現戰略任務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連貫性、互補性的發展策略群,更是彰顯出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規律性把握、時代性體現和創造性發揮。

3.1以改革開放為發展動力

戰略目標確定之后,如何辦?鄧小平提出,要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對內開放就是改革,合起來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 就是糾正1958年至1978年二十年違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的一些體制、政策和措施, 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應用于中國的具體實踐, 求得中國社會主義更快更好發展。鄧小平說,改革是要進行深刻的體制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圍內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2142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因此,改革的本質是中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解放運動,也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2113從而指明了改革是我國社會變革與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是以發展生產力為突破口。“要發展生產力, 就要實行改革和開放政策, 不改革不行, 不開放不行……改革開放要貫穿整個發展過程” 2265。首先,“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同時,他又特別強調,改革又不僅僅是限于經濟領域,而是“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6135-136在他看來,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

至于改革的深遠意義,他指出,“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一個世紀的前50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 2131如果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6150即使在“八九風波” 那樣困難的情況下, 他仍毫不動搖地指明前進的方向:我們“要繼續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要拿事實給人民看, 這樣人民的心里才會平靜下來……如果不從更深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那么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平靜都是靠不住。要看到這個大局 ”,〔2298 “不搞改革開放, 就不能繼續發展, 經濟就要滑坡。走回頭路,人民生活水平就要下降” 2332,“要開放, 不能收,要比過去更開放, 不開放就發展不起來”,〔2297 一直到1992年南方談話,他還以“政治交待”的形式諄諄教導全黨:“根本的一條是改革開放不能丟”,“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2368

3.2以經濟建設為發展中心

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乃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解決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中心環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 2116這就說明,發展生產力是社會轉型的決定因素,是要以經濟建設的為核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6250

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和社會主要矛盾也決定著要把經濟建設放在中心地位,并把發展體現在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上。鄧小平說:“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2375“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71341為此,他特別強調兩點,一點是客觀上我們有這個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的和平環境,我們應該爭取并利用,他說:“我們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就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個和平時期能夠爭取到,應該利用。” 71228-1229第二點是廣大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帶頭抓好經濟建設,他說:“當前大多數干部還要著重抓緊學習經濟學、科學技術、管理。幾百個中央委員,幾千個中央和地方的高級干部,要帶頭鉆研現代化經濟建設。” 8452最為關鍵的是,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3.3以全面協調為發展要求

社會是一個有機系統,只有整體推進、協調而全面發展,才能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否則,就一定會導致畸形發展。

發展是全面發展。關于全面發展,鄧小平有許多精辟論述,如,“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如像經濟與教育、科學,經濟與政治、法律等,都有相互依存關系,不能顧此失彼,”“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 6249-250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回顧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準確的表述語言” 2371、“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 2378-379

發展是協調發展。鄧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6208 這兩個“同時”就是他反復強調的“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著名論斷的最初表達。后面,他進一步提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 2144 “我們現在搞兩個文明建設,一是物質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實行開放政策必然會帶來一些壞的東西,影響我們的人民。要說有風險,這是最大的風險。我們用法律和教育這兩個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2156 “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個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 2154這里面體現著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經濟與政治的協調發展,經濟政治與科技教育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觀念變革相互協調。

農村問題是革命的主要問題,也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鄧小平特別重視城鄉協調發展。1984630,他在會見外賓時說,“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 2651984106日,他又說“對內經濟搞活,首先從農村著手。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翻兩番,很重要的是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達到。” 2771985415日,鄧小平指出:“工業的發展,商業的和其他的經濟活動,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貧困的基礎之上。” 21171987327日,他又說:“ 我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農民沒有積極性,國家就發展不起來。” 2213 1987612,他強調指出:“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2237 “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 2355只有農村發展起來了,城市才能獲得更好發展,他說:“農副產品的增加、農村市場的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又強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2376

3.4以可持續為發展前提

鄧小平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但其發展思想中閃爍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他提出,一定“要采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6312 既要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的進步發展,又不能以犧牲環境求發展。

按照現在“可持續發展”概念所內涵的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在發展中要協調的原則來分析,第一,鄧小平對人口與發展的關系有較系統的認識。首先,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最早提出計劃生育的人之一。19538月,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就提出要倡導和幫助群眾節制生育。他認為,節育問題不是個小問題,它涉及我國人民長遠生活的改善。進入80年代,他已經把計劃生育問題當作一個戰略問題來看待,提出要“在較短的時期內使人口增長率不超過千分之五至六。我們有些地方的經驗證明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我們必須定這個目標。” 7747在鄧小平和其他領導人的推動下,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把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確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其次,他認為人口過度增長會給經濟、社會和資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經濟方面,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人口大量增長,人均水平低。“每個人增加一元錢的收入,就要十億元”,“即使我們的經濟指標超過所有國家,人均收入仍不會很大。” 8586社會管理方面,人口眾多造成就業困難、就學緊張等社會問題。鄧小平指出:“現在中國有近十億人口,娃娃們長大了要就業,一年就有七八百萬。世界上都在談就業問題,我們這里就更復雜。” 7747資源方面,我國許多資源的總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資源過少的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最后,他還提出要重視和利用我們的人口優勢。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人口素質的高低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這一點,鄧小平非常清楚。為此,他提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2120“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 2120

第二,鄧小平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1)對植被的認識與保護。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多次在東北視察時就提出要保護好森林,要為森林保護立法。19821115,鄧小平對美國前駐華大使伍德科克說,我們準備堅持植樹造林,堅持二十年五十年。我們計劃在西北地區先種草后種樹,把黃土高原變成草原和牧區,人們就會富裕起來,生態環境就會發生很好的變化。〔9239-240他在198211月為全軍植樹造林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大會題寫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12月對林業部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情況報告批示“這件事,要堅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實。為了保證實效,應有切實可行的檢查和獎懲制度”。〔221他還率先垂范于1982年植樹節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拉開了中國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帷幕。從此,每到春季,義務植樹運動以其特有的全民性、公益性、法定性,在全國城鄉普遍展開。

2)關于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1973年,鄧小平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游覽漓江時對當地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破壞進行了嚴肅批評,他說:這樣發展經濟是在破壞祖國大好河山,功不抵過。1975518,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提出的《關于環境保護十年規劃的意見》認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問題是個路線問題”。8月,在鄧小平指導下國家計委起草的《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中規定“要搞好勞動保護,做到安全生產,消除‘三廢’污染,保護環境,保護職工身體健康。”19789月,鄧小平到黑龍江視察,針對大慶油、氣、化工污染嚴重的狀況指出,我們的化學工業“三廢”問題都沒有解決好,要求大慶一定要把“三廢”處理好。1978 1213,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要制定森林法、草原法和環境保護法。19799月,五屆人大十一次常委會通過新中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始走上法制化軌道。198312月,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明確提出保護環境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并制定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戰略方針。這標志著中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第三,鄧小平對經濟發展對資源的破壞浪費已有警覺,并提出相應對策。鄧小平指出,由于過度開發,中國已經出現了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情況,“特別是在我國西北,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連草都不長,水土流失嚴重。” 7868他曾引用水利專家的意見來提醒黑龍江等地的領導,說世界上有些國家和地區開荒得不償失,引起氣候變化,造成了黑風暴、風沙,破壞了土地資源,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為此,他提出:水利資源成本低,是可再生的資源,我們要大力開發利用水資源,興建大型水電站,作為煤炭、火力發電的替代品;〔9157 “核電站我們還是要發展,油氣田開發、鐵路公路建設、自然環境保護等,都很重要”;〔2363 “要提高煤油的價格,促使使用單位節約,這實際是保護能源的政策。” 8637

3.5以速度促發展效益

鄧小平在思考和制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既重視發展速度又沒有忽視發展效益,堅持著以速度促效益、以效益保速度的原則。

鄧小平站在中國大歷史高度指出,“對于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并不多”,〔71359 “如果從明朝中期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對外開放的,不過那時只能是對蘇聯開放。以后關起門來,成就也有一些,總的說來沒有多大發展。” 290因此,他提出,要抓住時機,加快發展自己。

首先,鄧小平從國家安全角度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必須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快速發展是社會主義內在的要求,他一再強調,“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6312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 2255發展太慢還有可能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和安全,他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這要表現在很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沒有這一條,再吹牛也沒用”;〔6251 “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2356 “現在,一些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者發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2375 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后,鄧小平更加強調:“經濟不能滑坡。凡是能夠積極爭取的發展速度還是要積極爭取,當然不要象過去想的那么高……要在今后的十一年半中爭取一個比較滿意的經濟發展速度” 2312、“人民現在為什么擁護我們?就是這十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假如我們五年不發展,或者低速度發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會發生什么影響?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2354

其次,鄧小平強調,加快發展要遵循唯物論,不能搞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高速度也是有條件的、講效益、講質量的。鄧小平說,我們的發展“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 2375

第三,加快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時主動提出主管教育科技就是這個道理。當時他就指出,要“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靠科技和教育。” 2377他還結合著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反問人們:“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么快嗎?” 2377科技與教育跟不上,加快發展不可持續,鄧小平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他說:“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方面的投入、農業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個就是教育方面。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2275

第四,鄧小平提出加快發展要“快”得適度,“快”得科學,并提出“臺階式”“快”的途徑。他說,發展不是那種“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地”、“平平穩穩地低速度的發展”,而是指飛躍式的、跳躍式的發展,是一個臺階向另一個臺階的跳躍發展,是一種以高速度或加速度形式出現的發展。他正確地預測到,“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防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 2377于是,迎來了19841988年這樣一個五年快速發展階段,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1.5%。但是,經歷1989年事件后,他又指出,“可能我們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總結經驗,穩這個字是需要的” 2368“如果不是那幾年跳躍一下,整個經濟上了一個臺階,后來三年治理整頓不可能順利進行。看起來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 2377鄧小平的“臺階式”的加快發展思想,富含“穩”,講求“效益”,體現著質量互變的辯證法規律。

3.6以農業、能源交通與教育科學等為發展重點

發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應有主次之分。為了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鄧小平就非常敏銳地抓住了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重點。1982年,他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 29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鄧小平特別重視農業這個發展戰略重點,強調“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2355針對中國農業的實際,就農業如何實現現代化問題,他提出中國農業現代化要經歷“兩個飛躍”。他說:“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來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 2355

能源和交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需要集中力量,高質量、高效率地建設一批骨干工程。為了保證這個戰略重點優先發展,鄧小平在19896月強調:“要加強這方面的投資,要堅持十到二十年,寧肯欠債,也要加強。” 2307他還建議組織一個專門班子研究21世紀前50年我國發展戰略規劃,主要是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規劃,主張“要采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 2312

實現“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標,要靠科技和教育。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217而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10 “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2275鄧小平的這些至理名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明確了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

3.7以“三個有利于”為發展標準

如何保證發展不偏離社會主義政治方向?鄧小平從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72直到1992年才提出的此標準并不是鄧小平一時的性情之語,而是他多年思考的結果。他早在1978年就說過:“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的改善上。” 6128 1983年,他再次提出,“總之,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 223

3.8以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為發展方針

鄧小平在構想我國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十分注意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為了順利地實現我國的發展戰略目標,他對這個問題有過一系列論述。

關于發展,他說:“發展才是硬道理。” 2377關于改革,他說過不改革沒有出路,不改革開放,“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 2318。關于穩定,他說:“我們搞四化,搞改革開放,關鍵是穩定。” 2286只有穩定,才能發展。

鄧小平的這些精辟論述說明,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發展需要改革,發展和改革需要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而政治和社會環境的長期穩定又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和促進發展來實現。

4 余 論

總體上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發展是按照鄧小平發展思想前進的。有人因發展中產生的一些問題與矛盾而對鄧小平發展思想及其科學性產生質疑。是不對的。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問題或不產生矛盾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鄧小平自己曾說過:“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 2291同樣,我們也不能要求鄧小平為他去世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所產生的一些具體問題提供現成答案。他還說:“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71364正如鄧小平所說“題目已經出來了”,就看我們如何“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鄧小平破題,以江澤民和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一直在解題,在解題過程中對鄧小平發展思想加以了發展與創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

這一題目還得繼續解下去,題解之時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之際,就是社會主義由初級階段向更高級階段發展的開始。在這一過程當中,鄧小平以他銳利的思想眼光又充分估計到過程之艱難,于是,他一再強調:“經濟發展這么快,沒有四個堅持,究竟會是個什么局面?提出四個堅持,以后怎么做,還有文章,還有一大堆的事情,還有沒有理清楚的東西。四個堅持是‘成套設備’。在改革開放的同時,搞好四個堅持,我是打下個基礎,這個話不是空的”;〔71363-1364嚴肅指出:中國發展一定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能改變這條路線,特別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覺地動搖,變為事實。” 71365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劉建武.鄧小平的讀書生涯及其特點 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5).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年)(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年)(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0〕人民日報〔N.1986-04-20.(鄧小平.會見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剛、王寬誠、霍英東、李兆基等時的談話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