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王欽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針對我國既面臨“發展機遇期”又面臨“矛盾凸顯期”的新情況,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50多年前,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簡稱《正處》)提出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思想,是他在深刻總結中國民主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理論成果。其所包含的社會主義矛盾論、政治生活主題論、人民內部矛盾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功能。結合和諧社會建設的任務和總體要求,深入探討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功能,對于“建設什么樣的和諧社會,怎樣構建和諧社會”、凝聚全國人民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社會主義矛盾論: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鑰匙
承認矛盾、正視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社會主義社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理論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從而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社會主義矛盾論。這一理論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依據。
1.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矛盾論,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社會還有沒有矛盾?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新課題。對此,馬克思主義者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認識過程。但長時間來,“社會主義無矛盾論”廣為人們接受。斯大林及蘇聯理論界基本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矛盾失去了它的普遍性”【《論社會主義條件下真實的和虛構的矛盾》,《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40年第6期。】。這種觀點,正是蘇共堅持僵化的一套體制而不思改革,從而使蘇聯社會長期陷于停止狀態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源。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在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上,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沖破了“社會主義無矛盾論”的長期影響,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第一次全面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創立了社會主義矛盾論。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各方面都存在著矛盾,矛盾才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他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頁。】進而,他還具體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特殊矛盾及其相互關系,這個分析涉及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里的矛盾。他強調:“今后必須按照具體的情況,繼續解決上述的各種矛盾。當然,在解決這些矛盾以后,又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又需要人們去解決。”“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16頁。】上述思想,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而且對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那種“許多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面前縮手縮腳,處于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頁。】事實證明,只有自覺地承認矛盾、正視矛盾、不斷地化解矛盾,才能使我們在社會矛盾運動中處于主動的地位,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前提和條件。
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正是堅持和運用了毛澤東這一分析社會主義的辯證法。2005年2月,胡錦濤依據對立統一規律和對我國社會現實矛盾狀況的清醒把握,深刻地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714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意味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價值目標與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它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協調;它意味著我們坦誠地承認社會矛盾和不和諧因素的存在,并致力于為解決矛盾、縮小差距、化解和減少不和諧因素而奮斗;它如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一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需要經過長期奮斗、不懈努力才能實現。這一理念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總之,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不是無差別的社會,更不是沒有任何矛盾和問題的社會,而是強調要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2.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學說,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毛澤東不僅提出和論證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普遍性,而且還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創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學說。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不但普遍存在著矛盾,而且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具有非對抗性,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從而不斷地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這就為社會主義持續不斷地發展找到了動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根據。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還深入研究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現的各種新問題,科學地總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決不能用解決敵我矛盾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現階段,我國雖然還存在一定范圍的階級斗爭,但已退居次要地位。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改革開放以后所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之間雖然還存在著這種那種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但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這就為實現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前提條件。
毛澤東在《正處》中所創立的社會主義矛盾論,雖然后來由于受到“左”的指導思想的干擾,在當時的實踐中未能得到貫徹落實,但是它卻為后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重溫他的上述思想,無疑會有助于我們從各個方面加深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
二、政治生活主題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毛澤東提出的政治生活主題論及解決這一主題的相關原則,不僅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為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啟迪和基本思路。
1.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毛澤東根據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的新變化,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革命時期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基本結束”,階級斗爭雖然還存在,但是大量的、突出的是人民內部矛盾,它在社會矛盾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而必須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據此他明確提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其目的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頁。】在1957年3月南京、上海黨員干部會議上,他再次強調指出:“現在處在轉變時期:由階級斗爭到向自然界斗爭,由革命到建設,由過去的革命到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頁。】這就在實際上提出了黨的根本任務的轉變問題,蘊涵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發展生產力的思想。這同中共八大作出的將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建設上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的戰略決策是一致的。【梁柱主編:《毛澤東思想若干理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頁。】然而,在后來的實踐中逐漸背離了這一正確的理論,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受到“左”的錯誤的干擾一直未能實現。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中共中央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恢復和發展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走上了穩定、和諧、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的經驗教訓表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加快發展,才能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國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不和諧因素,大都是由經濟發展不充分引起的。通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社會活力,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仍是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2.倡導的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相統一的原則,為形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提供了政治保證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頁。】這種政治局面,當然是一種和諧的社會狀態。為實現這種狀態,毛澤東反復強調,既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又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為此,他辯證地指出:“在人民內部,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這些都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矛盾著的側面,它們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我們不應當片面地強調某一個側面而否定另一個側面。在人民內部,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在這個制度下,人民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頁。】針對少數人要求的大民主問題,他強調指出:“現在搞大民主不適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有些人對別人總想用大民主,想整人,到了整自己,民主就越小越好。我看在文學、新聞等方面,解決問題要用小小民主,小民主之上再加一個‘小’字,就是毛毛雨,下個不停。”【《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頁。】“對待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對待精神世界的問題,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不但不會收效,而且非常有害。”“只有采取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理的方法,才能真正發展正確的意見,克服錯誤的意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頁。】針對當時少數人鬧事的情況,毛澤東提出要正確對待和處理群眾鬧事,把壞事轉化為好事。他指出:“我們是不贊成鬧事的,因為人民內部矛盾可以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而鬧事總會要造成一些損失,不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頁。】“但這種事情發生以后,又可以促使我們接受教訓,克服官僚主義,教育干部和群眾。從這一點上來說,壞事也可以轉變成為好事。亂子有二重性。我們可以用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亂子。”【《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238頁。】毛澤東還預見性地告訴人們,兩類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他說:“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得不適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頁。】因此,必須采取正確的方針和方法,防止人民內部矛盾的激化,同時促進敵我矛盾向人民內部矛盾轉化。上述這些重要思想,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對于保持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的和諧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堅持把走群眾路線作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原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正確的道路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能否正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主要不是方法問題,而是立場問題,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為此,毛澤東特別強調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要堅持群眾路線和調查研究,“向群眾尋求真理”、密切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他明確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群眾路線的問題。共產黨員要善于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頁。】在談到肅反工作的經驗時,毛澤東也強調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在肅反工作中的路線是群眾肅反的路線。采取了群眾路線,工作中當然也會發生毛病,但是毛病會比較少一些,錯誤會比較容易糾正些。群眾在斗爭中得到了經驗。做得正確,得了做得正確的經驗。犯了錯誤,也得了犯錯誤的經驗。”【《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頁。】現實生活中,人民內部矛盾紛繁復雜、表現各異,但大量地、突出地表現在人民群眾同領導者之間的矛盾上【《劉少奇選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頁。】,而且最后往往歸結到領導與群眾的矛盾。因為我們黨是執政黨,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群眾在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困難時,自然要找黨和政府。我們的領導干部只有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深入實際,走群眾路線,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才能找到正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和對策。一些人民內部矛盾之所以久拖而不能解決,以至發展到對抗、沖突,最根本的是領導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不關心群眾的利益,有的嚴重的損害群眾利益,甚至不顧群眾的死活。歷史經驗教訓和現實的實踐充分證明:領導和群眾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的焦點和主線。能否恰當地妥善處理這對矛盾,關系到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因此,把走群眾路線作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和原則,既是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典范,也是目前我們解決干群矛盾、實現領導與群眾之間關系協調以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和途徑。
三、人民內部矛盾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方略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用不同質的方法解決不同質的矛盾,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原則。毛澤東不僅提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總的方法和原則,而且還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具體的方略。深刻領會和掌握這些方針政策,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和指導意義。
1、“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是解決社會群體利益矛盾、實現利益關系和諧的主要方法
毛澤東明確地提出“統籌兼顧”思想,并將其作為一個戰略方針,是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在《正處》中,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戰略思想。他強調:我國有六億人口,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這個客觀存在出發,“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頁。】他還具體提出要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并指出:“無論只顧哪一頭,都是不利于社會主義,不利于無產階級專政的。這是一個關系到六億人民的大問題,必須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間反復進行教育。”【《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頁。】后來,他還提出:“我們必須把安排人民生活、安排公社積累和安排國家需要這三個方面的工作,同時統籌兼顧。”【《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頁。】總之,統籌兼顧,就是遵循從全國人民利益出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總方針,是用經濟方法解決人們利益矛盾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國社會存在的許多矛盾都是由于利益格局的變化引起的。利益問題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總根子,利益矛盾是其他各類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根源,是影響、制約、導向各類矛盾發展的主導性矛盾。【王偉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3期。】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由利益問題引起的人民內部矛盾仍然要堅持“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唯有如此,才能通過利益整合,妥善協調各方利益,正確解決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從而促成社會的和諧。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處理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人民內部矛盾、建設和諧文化的指導方針
“雙百”方針,是毛澤東于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的發展我國科學和藝術問題的基本方針。在《正處》中,他進一步明確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我們認為會有害于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采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頁。】針對黨內外少數人對“雙百”方針的質疑,他鮮明地指出:“馬克思主義者不應該害怕任何人批評。相反,馬克思主義者就是要在人們的批評中間,就是要在斗爭的風雨中間,鍛煉自己,發展自己,擴大自己的陣地。同錯誤思想作斗爭,好比種牛痘,經過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強免疫力。在溫室里培養出來的東西,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并不會削弱馬克思主義在思想界的領導地位,相反地正是會加強它的這種地位。”【《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頁。】因此,“對于科學上、藝術上的是非,應當保持慎重的態度,提倡自由討論,不要輕率地作結論。我們認為,采取這種態度可以幫助科學和藝術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230頁。】上述思想,表現了毛澤東作為執政黨領袖的寬廣胸懷和黨實現“雙百”方針的堅強決心,無疑對于今天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當前,隨著利益的多元化和社會群體的分化,各種文化相互激蕩,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增多,不可避免會造成指導思想一元化和人們思想多元化、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等之間的矛盾,這就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和諧文化增加了難度和挑戰。為此,建設和諧文化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雙百”方針,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又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3、“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是處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關系問題、構建和諧黨際關系的重要方針
黨際關系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和基礎。繼《論十大關系》之后,毛澤東于1957年2月在《正處》中再次強調和重申各黨派“長期共存、相互監督”的方針。他指出:“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這是我們的愿望,也是我們的方針。”對于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他的回答是:“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大家知道,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頁。】在當代中國,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的友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各民主黨派是反映人民群眾意見、發揮監督作用的一條重要渠道。充分發揮和加強民主黨派參政和監督的作用,對于加強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保持國家長治久安,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繼續堅持“長期共存、相互監督”的方針,不僅對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通過黨內民主的發展推動黨際關系的民主,進而實現廣泛的人民民主具有重大的實踐功能,也是實現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
4、“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是處理民族關系問題、實現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保證
堅持民族平等,實現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處理各民族相互關系的基本方針和歷史經驗。“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頁。】為了實現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出了要正確處理漢族和少數民族關系、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這就為我們今天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礎。當前,我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從總體上來說是團結和諧的,但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及某些國外敵對勢力的插手和挑撥,影響民族團結的不和諧因素和問題仍然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繼續堅持和發展毛澤東關于民族團結的理論,正視和應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妥善處理各種民族間的矛盾,為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奠定牢固的基礎。
綜上所述,毛澤東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路不僅適合中國國情,而且富有遠見,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從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國家政治生活主題的變化和黨的執政理念的升華,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社會認識的深化。認真總結50多年來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經驗教訓,并在新的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毛澤東關于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既是理論本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作者王欽雙: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高級講師)
(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編《毛澤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