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重要理論篇章
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重要理論篇章
——紀念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60周年
雷樹虎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11次擴大會議上發表了《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的講話,后來這個講話經過整理和若干修改、補充,被正式定名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下簡稱《正處》)。60年前,中國正處在國家治理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時期,《正處》所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對于今天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社會主義矛盾體系學說: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與創新
如何建立一套成熟穩定的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使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始終代表勞動者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核心問題。《正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又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體系學說。
1.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明確闡發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明確而又準確地闡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毛澤東是第一人。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充滿著矛盾,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這一矛盾雖有沖突的一面,但基本上是相適應的,因此,它不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調整和解決。這也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所在。對于這一論斷,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指出:“關于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毛澤東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但是從二十年的實踐看來,這個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當”。
2.根據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特殊性,第一次科學地區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是公有制為主體代替私有制為主體(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革)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現在政治生活領域,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就是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并存,而且人民內部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大量存在。毛澤東創造性地指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為了正確地認識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的矛盾,應該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敵人。“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毛澤東鮮明地把政治態度、政治立場和社會作用作為劃分人民和敵人的標準。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而人民內部的矛盾,在勞動人民之間說來,是非對抗性的。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3.根據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性,獨創性地把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作為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把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三部分,即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對于官僚資產階級,我們采取推翻和沒收的政策;而對于民族資產階級則作了獨特的處理,我們把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作為人民內部矛盾來對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澤東明確指出:“在我們國家里,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我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不同。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存在剝削和被剝削的矛盾,這本來是對抗性矛盾,但由于我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歷史條件,這兩個階級的對抗性矛盾如果處理得當,可以轉化為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決這個矛盾。把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看作是人民內部矛盾,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上沒有說過的,在共產主義運動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沒有先例的,這也更是毛澤東和我們黨在理論及實踐上的獨特創舉。
二、人民民主專政和統籌兼顧:國家治理的前提和方針
1956年9月,黨的八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和宣布了中國“由革命到建設”的轉變,全國人民正在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地進行著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在中國這樣一個剛剛經歷了幾十年革命戰爭、落后的多民族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又宏偉的任務,要想順利進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和治理,必然要有一個根本前提和保證。
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中國國家治理的前提。社會主義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因此,只有建設強有力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才能實現人民真正的聯合,把社會組織起來。一個強大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進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前提。毛澤東指出,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個專政是干什么的呢?”專政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壓迫國家內部的反動階級、反動派和反抗社會主義革命的剝削者,壓迫那些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破壞者,就是為了解決國內敵我之間的矛盾;專政還有第二個作用,就是防御國家外部敵人的顛覆活動和可能的侵略。當然,專政不適用于人民內部。在人民內部只能實行民主集中制。對人民內部的民主和對敵對勢力的專政內在統一,共同構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內涵。而且不斷發展人民民主成為國家治理的主要任務。
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這一事業事關方方面面,需要我們“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毛澤東強調,我們的方針就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無論糧食問題,災荒問題,就業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各種愛國力量的統一戰線問題,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其他各項問題,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就當時當地的實際可能條件,同各方面的群眾協商,作出適當安排。
三、發展理念和工業化道路:國家治理的主線和基礎
發展理念是國家治理的主線。在《正處》中,毛澤東從不同視角和層面強調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理念。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而言,他說:“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在社會主義國家治理中,引導人們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并且采取正確的方法處理這種矛盾。只有在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大量存在的前提下,正確劃分敵我和人民內部兩類矛盾的界限,才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進而“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對于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毛澤東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
毛澤東初步地提出和論述了中國工業化道路。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農業大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大問題。毛澤東以蘇聯和東歐工業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借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問題。“這里所講的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同時,毛澤東還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對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辯證的分析,指出,沒有農業,就沒有輕工業,重工業要以農業為重要市場;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重工業就會更快地發展,這對于整個國民經濟會有好處。歷史和實踐證明,毛澤東提出的這一工業化道路,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也是非常正確的,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還初步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確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主題和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對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具有極大的前瞻性,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斗,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得到實現。
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無論發生多么巨大的變化,如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始終是我們黨執政的一個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對當年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做探索的延續,也是我們黨要在新時期回答“如何治理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課題。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的歷史任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幟的邪路,都是極端錯誤的。今天,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最終要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堅持發展的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基本國情。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想問題、作計劃、辦事情,都要從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當前,我們就是要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實際出發,不斷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兼顧,深入貫徹和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凝聚民族智慧,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毛澤東在《正處》中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個民族的團結”,這是社會主義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和各個民族的團結,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始終如一的目標和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站在新的起點上審視國家的統一,努力增進兩岸民眾福祉,積極促進兩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振興中華的共同信念。
把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同人民群眾的主體創造性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化解社會危機,推動社會發展和民生建設,仍然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不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就會片面地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陷入主觀主義和空想主義,不尊重群眾的創造性就會錯失發展機遇。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牢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客觀與主觀的良性互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進步的強大合力。
《正處》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對于國家治理的根本原則和方法上有了一個初步概括和總結。它所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和基本經驗,對于如何確保社會主義國家永不變色、長治久安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行進在繼續“趕考”路上的中國共產黨人,正致力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定能夠以優異的成績不斷回答這個歷史性課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5JD71006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來源:《紅旗文稿》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