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當代價值的思維視角
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當代價值的思維視角
楊明偉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逐漸明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們對這條道路的哲學指南和這個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應該承認,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這條道路的一個基本指南,同時也是這一理論體系的一個核心基石。關鍵的問題是,在這條道路的進一步探索發展和這個理論體系的深入研究中,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也面臨著如何深化和發展的現實課題。當前,學術界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有了許多的探討。筆者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現實背景下,學習和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探討它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指導作用,應該著眼于幾個基本的思維點,或者說必須具備幾個基本的視角。
一、求實思維的視角——遵從唯物論,一切從實際出發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前提是科學的唯物論,即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唯物主義講求的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等。這些,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度里本來不存在什么問題。然而,時代不同了,問題也就隨之出現。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多元化的趨勢,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人違背客觀規律,說話和辦事習慣于從主觀愿望出發,從一時感覺出發,從庸俗感情出發,等等。唯物的意識、求實的立場越來越被淡化和虛化,甚至喪失殆盡。在一些人的思想和行為中,越來越習慣于一切從唯心的角度或唯意識論的觀點出發。在社會生活中,唯心的意識、求神的意識越來越濃烈。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這種唯心主義或唯意志論的觀點和做法甚至影響了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決策。我們常常會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看到或感受到超越時間、地點、條件和客觀可能的大干快上;一些領域的熱火朝天局面,類似于當年“大躍進”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盲目冒進那樣的翻板。一方面我們批評或嘲笑當年卷入“大躍進”的那一輩人的主觀唯意志論,另一方面卻又不由自主甚至自覺地墮入現代版的“大躍進”中,墮入唯心主義的泥潭。
還有一類比較典型的例子,即當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信仰缺失現象。突出的表現是“有神論有人講,無神論無人講”。甚至在一些共產黨員當中,崇高、遠大的理想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無神論早已遺失,取而代之的是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一種崇尚鬼神、迷信宗教的氣候。還有相當一些人在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他們不相信社會主義,不相信共產黨;一些共產黨員也閉口不談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摒棄唯物主義,迷信各種宗教鬼神,導致宗教迷信活動暢通無阻。更令人驚奇和憂慮的是,一些黨員干部包括一些領導干部,口頭上講“科學發展”,但在信仰問題上卻忘記了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置真正的科學于不顧;在他們的思想深處和行動中,奉行的是“以神為本”,相信宗教迷信,不相信活生生的社會實踐展現出來的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寧可讓“神靈”來主宰自己的命運。這些,顯然是唯心主義或唯心史觀的現代翻版。
社會上許多人為什么會出現偏離科學唯物論而遵奉各種宗教唯心論的情況?究其根源,還是思想和信仰的基石發生了動搖。列寧曾經分析過,失去了唯物主義立場的人,自然會倒向“僧侶主義”。他在《談談辯證法問題》這篇哲學筆記中,就把唯心主義思想同僧侶主義聯系起來。列寧認為,當唯心主義把認識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側面片面夸大、無限膨脹以至于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變成為神化了的絕對時,“唯心主義就是僧侶主義”。他還說:“哲學唯心主義是經過人的無限復雜的(辯證的)認識的一個成分而通向僧侶主義的道路。”列寧在這篇哲學筆記中甚至用了這樣的等號:“僧侶主義=哲學唯心主義”。[i]可見,因此,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只有站在徹底的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其觀點和方法才可稱得上科學和正確。毛澤東哲學思想所強調的求實思維,要求的是我們在任何時代背景下,在任何社會條件下甚至社會動蕩變化中,都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遵循徹底的唯物主義準則。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的哲學是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ii]毛澤東早就明確表示過:“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iii]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也多次強調:“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iv]他還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一個人如果偏離了科學唯物論的立場,失去了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思維視角,各種唯心主義的基因和元素,自然會侵蝕他的思想和靈魂。而如果始終遵循唯物主義的基本路線和思想準則,牢牢把握住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那么唯意志論、唯主觀愿望論以及有神論和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自然也就沒有了市場。
二、辯證思維的視角——遵循辯證法,關注對立統一
如果說徹底的唯物主義或實踐的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提供了基石的話,那么唯物辯證法就為馬克思主義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準備了前提。恩格斯曾經在兩層含義上表述過辯證法:“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看來,整個宇宙,“天上人間”就是由種種事物相互聯系構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列寧在《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一文中也定義過:“辯證法,即關于包羅萬象和充滿矛盾的歷史發展的學說。”毛澤東哲學思想尤其注重辯證法,并且強調只有掌握了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對立統一學說,才能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毛澤東一生特別注重辯證思維,多次提到辯證法的重要性。他認為,抓住了矛盾,抓住了普遍聯系,也就抓住了辯證法的實質。在抗日戰爭的極其艱難和復雜的環境中,他于1937年潛心寫出了唯物辯證法的經典著作《矛盾論》,告訴人們:“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在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中,他于1957年總結提煉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一不朽的辯證法著作,進一步提醒人們:“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到了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時候,再一次強調了辯證法的規律,并指出:“我的意思只有一個基本規律,就是矛盾的規律。質和量、肯定和否定、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必然和自由、可能和現實等等,都是對立的統一。”[v]。無論哪一種提法,都反映了毛澤東對辯證法的核心即對立統一規律的一貫高度重視。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這種豐富性和深刻性,曾經廣泛地影響和帶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風尚和中國社會的潮流,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帶動著。然而,可惜的是,隨著社會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并存的社會生活的發展,在當今社會中,我們看到的卻是許多越來越與辯證法遠離的現象,單一化、死板化、走極端、僵硬化等風氣,盛行于我們這個社會。缺少了辯證法,我們這個民族必定會失去智慧、失去豐富多彩,甚至會失去我們的正確方向,被錯誤地導向“死胡同”。沒有辯證思維的民族,沒有矛盾觀點和對立統一觀點的民族,必定會變成一個弱智和被人小視的民族。
當然,倡導辯證思維的視角,也有一個正確理解和運用的問題。曾經有人誤解、誤讀,認為毛澤東強調的辯證法或矛盾學說,就是只講矛盾的斗爭性,最終才導致“斗來斗去”。這種觀點,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便是不了解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仔細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我們會發現,毛澤東所強調的對立統一,既包含了矛盾的斗爭性,也包含了矛盾的統一性。毛澤東強調的唯物辯證法,既看重統一面的斗爭性,認為“互相排斥的對立的斗爭是絕對的”;同時,毛澤東也非常看重對立面的統一性或同一性。早在1936年11月讀西洛可夫等編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時,毛澤東就曾寫下這樣一條批注:“辯證法中心任務,在研究對立的相互滲透即對立的同一性。”在對辯證法下定義時,他也是從對立面的統一的高度來定義的。毛澤東曾說過:“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客觀事物中矛盾著的諸方面的統一或同一性,本來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暫時的、相對的東西,一切矛盾都以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著。這種情況,反映在人們的思想里,就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從矛盾諸方面的統一或同一性角度來定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這是毛澤東的首創,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一大貢獻。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曾多次刻意強調過對立面的統一或同一。正因為統一性和斗爭性都貫穿于整個自然運動和人類社會運動的始終,所以如果失去辯證思維的視角,輕視對立統一的觀點,我們個人的發展和集體的事業必定會處處碰壁。可以說,唯物辯證法,無論任何時候或任何情況下,都是我們認識和實踐的一個航標燈。
三、整體思維的視角——注重整體觀,強化全局和大局意識
當我們認識和觀察事物的方方面面以及它的運動、變化、發展過程的時候,當我們謀劃未來的發展和把握前進方向的時候,不僅需要運用辯證思維,而且還必須具備全局觀點、整體觀點,必須立足整體思維的視角。沒有整體的、全局的觀點,只看一面或局部,看不見整體或全局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違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
在毛澤東哲學思想中,整體觀、全局觀占有重要的和特殊的位置。整體觀和全局觀強調要處理好整體和部分、全局與局部、當前和長遠的辯證關系。應該說,整體觀或整體性思維,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
對于以整體思維來觀察全局和整體,毛澤東有過各種極具內涵的論述。他認為,一切事物、運動、過程,無一不是普遍聯系的客觀存在,事物也好,運動也好,過程也好,皆為矛盾的產物,都是矛盾的集合。毛澤東所講的“普遍聯系”概念、“集合”概念,亦即整體的概念。毛澤東戰略思維的著眼點,就是事物的整體性。
毛澤東認為,“凡屬帶有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的問題,都是全局性問題或整體性問題。[vi]在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毛澤東要求首先要關照全局或整體,他說:“主要和首先的總是問題,是對于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得好或關照得不好。”[vii]他強調必須看到不同事物、不同部分、不同側面以及發展的不同階段之間的有機聯系。因為這種有機聯系反映了對立面的統一關系和整體關聯。恩格斯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viii]這就是說,無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意識活動,呈現出來的都是一個個由矛盾關系(即普遍聯系)所構成的整體畫面。沒有一個事物是離開這種關系而孤立存在的。只有認識到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到處是由普遍聯系著的東西構成的矛盾統一整體,才能在處理問題時關照到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各部分的關系。
毛澤東的全局觀、整體觀,就是對客觀存在著的普通聯系和對立統一關系的準確反映。這種觀點反映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上,更強調正確處理大整體與小整體的關系。比如毛澤東所強調的:“為了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同時,又必須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各地都要有適合當地情況的特殊。這種特殊……是為了整體利益,為了加強全國統一所必要的特殊。”[ix]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毛澤東也強調要充分看到社會是一個更復雜的矛盾整體。作為整體存在的社會,它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多種帶有整體關系的矛盾關系。在社會領域內,矛盾關系的主體是不同社會集團或階級,它們要么處在一種對抗性的矛盾關系中,要么處在一種非對抗性的矛盾關系中。但無論以何種方式存在的矛盾,都不過是社會集團之間、階級之間、群體之間的整體關系的產物。面對任何矛盾和問題,毛澤東哲學思想著重告訴人們的是要從統一體的有機聯系中找出解決的辦法。
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部門,甚至許多相當級別的干部,在認識問題、解決矛盾的時候,往往習慣于從局部利益出發,從個體私利考慮;所做的決策看似有理,實際上只是一些小范圍的道理,若從黨和國家的大局上看,卻很難站得住腳。尤其是一些干部在處理復雜問題和突發事件的時候,習慣于或者只滿足于從眼前的需要和當下的利益平衡出發,不善于思考長遠,不愿意考慮更大的整體利益和更宏觀的全局需要。說到底,這是一種違背大多數人利益的決策習慣,是不愿意為黨和國家承擔責任的心態在作怪;也是一種嚴重違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思維邏輯。
避免上述決策習慣和思維邏輯,不僅需要我們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而且還必須學會毛澤東哲學思想所強調的整體思維。這就特別需要我們關注社會矛盾的存在形式。客觀事物無論以什么樣的形態、方式存在,都不是簡單孤立的,而是一種綜合性聯系和作用下的存在;社會矛盾的存在就更是如此,它是一個充滿聯系的過程,矛盾關系的動態作用,必然產生有機的整體。任何一種社會存在都必然是整體關系下的存在物。正確反映這種存在的人的認識或觀念,必須是一種全面的辯證的整體觀,而不是片面的、零散的形而上學觀。應該說,整體性思維,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從這種整體思維角度觀察和處理問題,要求人們認識和解決問題,必須看到全局,看到普通聯系和有機統一,看到事物發展過程的運動變化及其走向,從而也就看到了長遠,也就具備了戰略眼光和宏觀決策能力。
四、和諧思維的視角——倡導求同存異,尊重和而不同
隨著黨和國家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和實踐,社會上包括學術界展開了有關和諧命題的熱議和探討。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觀點、思維及雜音,比如:有人不講矛盾、害怕斗爭;有人為“和諧”而求一團和氣;有人為了追求表面的平靜,不惜模糊矛盾、掩蓋問題,甚至制造假象;等等。這些,都是單純的甚至錯誤的“和諧論”,有些是違背和諧本意的雜音。這種所謂的“和諧論”,恰恰是有悖于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也是也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相違背的。無論是理論上研究探討和諧問題,還是在實踐中面對和處理和諧問題,都離不開矛盾,離不開對立面的統一。和諧,著眼的是矛盾同一性,但是和諧問題卻包含著豐富的矛盾斗爭性及其雙方甚至各方的交互運動。
有關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問題,或者和諧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命題,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提出來了。1951年1月19日,毛澤東在接見參加第二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的代表時,從統一戰線角度談到要使各方面人士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共同發展進步的問題。他分析并作出“十個指頭有幾個是好的,最多只有一個指頭不好”的判斷之后,強調指出:“對于工商業家、宗教界、校長、教員、開明士紳和愛國分子,我們都應采取積極態度團結和教育他們。有話應當讓他們說,寫萬言書也好,我們可以給大家看看,好的接受,不好的解釋,決不能置之不理。”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應該照顧到社會上各種階層和各方面人物,讓他們都得到發展。“我們應采取積極態度去辦,不要怕麻煩”,“教育他們,帶領他們共同前進”。盡管當時的新中國并未鞏固,但這實際上已經提出了一種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這年7月,他在與周世釗談話時,又表達了自己的這樣一種愿望:“世界既大,人就很多,每一個活人都要生活,既要過物質生活,還要過文化生活。據我看,一般人的生活應該是過得幸福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后,毛澤東又于50年代中后期提出并闡述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毛澤東的許多哲學著作,尤其是其經典哲學論著《矛盾論》和《正處》,正是我們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和理論前提。
應該說,在中國建設一個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從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學說,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反映出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認識的深化,前者為后者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和題中應有之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樹立了新目標,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當我們在用和諧思維來思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命題的時候,不能忘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核心觀點。要將矛盾觀點、矛盾命題,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命題聯系起來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和諧思維的視角,一方面強調的是在矛盾和差異的統一體中求同存異,包容和尊重和而不同;另一方面也強調在矛盾和差異中堅持原則和開展斗爭,以斗爭求得真正的統一。和諧的視角不僅僅關注矛盾的同一性,它同時關注矛盾的斗爭性。毛澤東就經常提醒人們,要注意從“和而不同”的視角觀察問題。他曾說過:“統一戰線又講親愛、講團結,另一方面又要斗爭。”他反對只講“團結”,只講“同”,而不講“斗爭”,不講“不同”的觀點和做法。他提醒人們:“古時人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也是說統一里有斗爭。”“我們對無理之話一定要反對,因為它是真正破壞統一戰線的。”[x]
當前,在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和諧思維的視角,要求我們必須正視矛盾。和諧理念所指的“和”,絕不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在堅持原則和不放棄斗爭的前提下的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是包容和而不同的。因為事物的存在,是在矛盾方式和狀態下的存在。科學發展觀中強調的和諧,指的是在把握和處理好對立統一關系、不斷解決矛盾和問題基礎上的和諧。我們提倡的社會和諧、統一,并不是要忽視矛盾和沖突,忽視對立面的斗爭;恰恰相反,無論在什么社會、什么歷史發展階段,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有了矛盾的客觀存在,有了對立雙方的不斷斗爭,才有了對立面的統一、同一、一致、和諧。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須勇于并善于在對立統一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各種社會矛盾,才能化解矛盾,達到真正的統一、和諧。
在認識和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運用和表現出了高超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和求同存異的技巧。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深刻地分析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并提出要運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對敵我矛盾用專政辦法;對人民內部矛盾,用“團結——批評——團結”的辦法等等。他們強調要看到矛盾的對立面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提醒人們不要將矛盾的性質固定化。學習、運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所堅持的唯物辯證法,進一步發展他們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豐富思想和方法,對于今天和未來我們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定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五、人本思維的視角——堅守群眾觀,以人民利益為根本
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視角,體現在歷史領域,就是堅守徹底的唯物主義,就是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和群眾方法,歸根結底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在這個問題上,近年來人們熱議的話題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本來是個好詞語,它的含義基本也是清楚的,它與我們黨歷來倡導和堅持的“人是第一位的”、“人民群眾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的動力”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思想觀念和宗旨是內涵一致、一脈相承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曲解“以人為本”的本來意義,將其誤導到抽象的人本主義或抽象的人道主義、人性論上去,還有的人干脆將其引向西方宣揚的“天賦人權”的個人主義領域,肆意將“以人為本”庸俗化、私利化。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想理論界和社會上的一些混亂。因此,提倡“以人為本”,就必須首先搞清它的基本內涵,搞清什么“人”是我們的“本”。
盡管我們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文獻中極少見到他們直接使用“以人為本”的概念,但在他們的思想內核中,早就有“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在他們的早年思想中,就多次講過“以民為本”的問題,借用過傳統的“民本主義”的概念,但是,一旦他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們對“民本主義”思想的理解便有了質的變化,在實踐中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升華,其基礎和核心貫穿了歷史唯物主義。這突出地體現在毛澤東經常強調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中。毛澤東始終認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的出發點,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群眾觀點,既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黨派的根本;向領導負責與向人民負責是一致的,首先要向人民負責;沒有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產黨就會垮臺;等等。這此內容,其實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所理解、闡述和升華的“民本”觀的根本含義,也是共產黨人“以人為本”思想的根本內涵。
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人本思維視角,既不是單純的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民本”思想,更不是借用西方的“民本主義”。它與中國歷史上傳統“民本”思想的關鍵區別在于,它不是以維護少數人的統治地位為前提,不是向統治者負責,也不是“為民作主”或“代民作主”。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最終要從根本上向人民群眾負責。它闡發的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等重要思想。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人本思維視角,與西方“民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所強調的“以人為本”,從本質上說不是抽象的人,不是個別的、私利的人,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占人口大多數的人,是現實生活中真正推動歷史發展進步的人民群眾。它追求的不是抽象的人的自由與解放,而是“現實的人”的自由與解放。盡管都是以“人”作為出發點,遵循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人本”精髓,共產黨人的立場和出發點,是立足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崇尚的是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采取的根本方法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當然,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西方科學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信守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推動力量,同時也是革命、建設和改革成果的受益者;他們堅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自己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基石和評判效果的標準。
我們遵從和把握人本思維的視角,最根本的是要以馬克思主義徹底的唯物論為基礎,以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和滿意程度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推崇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人翁地位,遵循的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搞清了這些基本原則,也就搞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以人為本”理念的根本內涵。
總之,時代要求我們研究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同樣,時代也強烈要求我們關注和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研究和推進毛澤東哲學思想,也是一個長期而重大的歷史課題。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而這其中的基石和最有活力的內核,就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牢牢把握她的這一哲學內核。毛澤東哲學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瑰寶,也是中國當代哲學的核心,她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也造就了當代中國無數社會精英的思維模式,因而她凝聚了現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
(該文發表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個人課題成果集(2012)》,2013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