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早期黨員教育思想探究
毛澤東早期黨員教育思想探究
馬軍 齊愛蘭
早期毛澤東黨員教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織部分。在早期黨員教育中,毛澤東不僅對黨員教育的意義、內容做了明確系統的闡述,且對黨員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索。在思想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研究早期毛澤東黨員教育思想,對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員教育,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闡述黨員教育的意義
黨員教育是無產階級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有力武器。無產階級政黨要在發展黨員的過程中保持先進性,就必須持續不斷地對黨員進行教育。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中心轉移到農村,很多農民加入黨的隊伍,使黨的成分發生很大變化,農民出身的黨員在黨內占了絕大多數,黨一時成為“農民黨”。1928年黨的六大統計,黨員中農民占76.6%,工人只占10.9%。①在黨員成分主要為農民的條件下,小資產階級等非無產階級思想必然也被帶入黨內。1928年,毛澤東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鮮明地指出了地方黨內存在的四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一是機會主義;二是地方主義;三是土客籍矛盾突出;四是革命立場不堅定,投機意識濃厚。對于上述這些問題,毛澤東非常擔憂:“我們感覺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邊界各縣的黨,幾乎完全是農民成分的黨,若不給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其趨向是會要錯誤的。”②
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除了在地方黨內大量存在以外,在紅軍黨內也非常普遍。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召開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對紅軍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進行了肅清。會議形成了決議案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如何克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把黨建設成為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率領大眾完成艱巨的革命任務,成為黨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
當時,關于黨員成分問題,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不切實際地堅持“唯成分”論,認為只有在工人中大量發展黨員,才能解決黨內存在的非無產階級思想問題,這顯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斗爭的需要,堅持從農民中發展黨員,主張通過黨內教育的方式解決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從而提高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對于地方黨內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他主張“經過長期的斗爭鍛煉和黨內教育”去解決。對于紅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問題,他認為,“紅軍黨內最迫切的問題,要算是教育的問題。”因為只有“從黨內教育做起”,才能使紅軍“健全與擴大”,才能完成“斗爭任務”。③
使黨員教育形成體系
對黨員作政治路線的教育。政治路線是決定革命成敗的關鍵,黨的政治路線最終要靠黨員去執行。因此,政治路線教育是黨員教育的首要內容。毛澤東認為,紅四軍黨內存在錯誤思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對黨員作正確路線的教育”。
革命根據地創立初期,黨內一些同志由于對時局的估量不正確,對零星的農村根據地乃至整個革命前途有一種“悲觀思想”。毛澤東主持召開湘贛邊界黨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會,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并對中國農村區域小塊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原因進行了論證,給予從事農村斗爭的同志以重要的理論武裝,使之增強了建設農村根據地的信心和決心。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當時黨內以城市為中心的“左”傾錯誤路線占居上峰。毛澤東總結了城市武裝起義失敗的教訓,提出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思想,并用這一思想教育黨員。
克服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教育。井岡山時期,地方黨內和紅軍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的錯誤思想和觀念。對于這些錯誤思想和觀念,毛澤東認為必須及時糾正,否則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巨大損失。怎樣糾正存在于黨內的這些錯誤思想和觀念,毛澤東提出了多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黨內教育。毛澤東認真分析了這些錯誤思想的來源,指出它們不是憑空產生的,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黨員頭腦中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意識。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一個階級由于其所代表的經濟利益不同,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意識也就不同。當時,黨內很多黨員出身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其思想也必然打上這些階級的烙印。他們入黨后,雖然階級屬性發生了改變,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利益,但其思想觀念或者還沒有轉變,或者雖轉變了但還不夠徹底,這就需要加強教育,幫助他們盡快樹立起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所以,古田會議決議中多次提到,要通過加緊教育來糾正黨內的各種錯誤思想。
開展調查研究,克服教條主義的教育。理論聯系實際是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三大優良傳統之一。早期黨內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俄國革命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嚴重阻礙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規律的認識。毛澤東作為黨的締造者之一,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唯上,不唯書,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他所做的社會調查中,寫了大量的調查報告,為理論聯系實際這一黨的優良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首先,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即為什么要調查。毛澤東對于那些不做調查,盲目執行上級指示,教條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黨員提出深刻批評。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本本主義就是教條主義,而糾正本本主義的唯一辦法,就是深入實地做調查研究。
其次,調查是要“解剖各種社會階級”,即調查什么。調查要取得成功,選擇正確的調查內容是第一步。調查不是去關注各種社會現象,而是要“解剖各種社會階級”,明確“各種階級的相互關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依此確定“正確的斗爭策略”,“確定哪些階級是革命斗爭的主力,哪些階級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同盟者,哪些階級是要打倒的”,才能引導革命走向成功。同時,不僅要調查農村,還要調查城市。土地革命早期,由于中國革命的特點,革命根據地主要集中在農村。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也需要在城市開展斗爭。但一些黨員在調查中只注重農村而不注意城市,對進一步開展斗爭十分不利。因此,毛澤東指出,既要了解農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則將不能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
第三,掌握正確的“調查技術”,即怎么調查的問題。方法或者技巧對調查能否取得成功具有重要的影響。毛澤東就如何開展好調查進行了集中論述。調查不能只聽一個人的陳述,而要做“討論式的調查”,圍繞一個議題,邀請多個調查對象展開討論,這樣才能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調查時請的人要有豐富的經驗,各個階級最好都要有。為便于控制調查場面,人數一般為十幾或二十幾人。調查之前要準備好提綱,提綱要有大綱還要有細目,調查時按照大綱進行發問,對有疑問的要展開討論,這樣就保證了內容的真實性。調查要親自做,并且要做好記錄,要有一兩次深入調查的經歷。
開展群眾工作教育。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認為群眾才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要取得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他十分重視工農群眾的力量,呼吁全黨重視農民的作用。在井岡山斗爭中,他把做群眾工作作為黨內教育的主要內容。因為,中國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支持戰爭,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不維護群眾的利益,不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群眾是不會真正支持戰爭的。毛澤東還專門為我們部隊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作為制度約束和教育黨員和紅軍,不能損害群眾的利益。他還率先垂范,穿草鞋同戰士們一起勞動,親自做群眾工作。
開展經濟工作教育。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建立根據地,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地在經濟上實行了封鎖。因此,解決根據地的經濟問題就成為黨的一項主要任務,做好經濟工作也成為黨員教育的一項內容。
首先,要充分認識做好經濟工作的必要性。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地在經濟上實行封鎖、在軍事上進行圍剿。要打破敵人軍事上的圍剿,離不開經濟上的保障。做好經濟工作不僅可以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還能夠為戰勝軍事圍剿提供物質基礎。
其次,處理好“經濟建設”和“戰爭”的關系。在革命戰爭年代,黨的工作重心是戰爭而不是經濟,一切工作要圍繞戰爭。但強調戰爭,并不是說不搞經濟建設,而是要讓經濟建設為戰爭服務。有些黨員干部對在戰爭中做經濟工作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沒有處理好“經濟建設”和“戰爭”的關系。要么認為,革命戰爭已經夠忙了,哪里還有功夫做經濟工作;要么認為,經濟已經是當前一切任務的中心,離開戰爭進行經濟建設。毛澤東在1933年召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上,對這兩種觀點都予以了糾正。
再次,掌握正確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沒有做經濟工作的經驗。毛澤東從根據地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探索,提出了做好經濟工作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方面,要發動群眾,調動群眾搞經濟建設的熱情。經濟建設沒有廣大群眾的參與是搞不成的,黨員干部要提高領導群眾進行經濟建設的水平,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好群眾的動員、組織和宣傳工作。另一方面,在動員和發動群眾時還要注意工作方法。比如,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該是官僚主義的;一定不能要命令主義,要努力宣傳,說服群眾。
探索黨員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早期的革命斗爭中,毛澤東十分重視對黨員教育方法的探索,以使黨員教育更富成效。在古田會議決議及其他場合,毛澤東都對黨員教育方法進行過闡述。可總結為四種:一是通過各種會議教育黨員;二是通過設立專門組織機構教育青年黨員;三是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教育黨員;四是通過辦校、培訓等教育黨員。
通過會議教育黨員。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支部會議的重要意義除了解決問題,還有教育同志的重要作用。因為開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考查問題的環境,要參考上級的指示”,這就調動了同志們的“心思才力”。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很多黨員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同時由于組織者沒有對會議進行充分準備、與會者不能自由發言、會議決議不能落實等原因,黨員干部“不愛到會或到會少興趣”。毛澤東在決議中還對癥下藥,就如何“使黨員到會有興趣”給出了具體的糾正方法。概括來說,平常要教育黨員懂得會議的教育意義,會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會中要倡導自由發言,會后要貫徹落實。
通過設立專門組織機構教育青年黨員。和成年黨員相比,黨員中的青年有“不同的情緒”。因此,毛澤東認為,除一般地接受黨的訓練外,還有特別受一種青年教育之必要。此外,要設立專門負責青年黨員教育的組織機構。黨支部中應成立“青年工作會議”,前委及縱委應設立青年工作委員會,支隊委及支委則各設一個青年委員,研究20歲以下黨員的教育。
通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教育黨員。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傳統之一。早期毛澤東在黨員教育中,十分重視批評的方法,認為黨內批評是堅強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斗力的武器。當時,很多黨員還不能正確使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對于批評有很多錯誤做法,毛澤東對這些錯誤進行了糾正。
一是批評不能變成個人攻擊。有些黨員不能正確認識批評的目的是增強黨的戰斗力,而是把批評當作人身攻擊的工具。結果不但詆毀了個人,還破壞了組織的團結。要教育黨員從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角度出發,正確開展批評。二是不能跑到組織外亂批評。許多黨員沒有組織觀念,以為在組織內或組織外開展批評沒什么兩樣,其實這種做法危害極大。要教育黨員對其他同志的批評意見要在會上提出,不要背后亂講。三是防止批評“武斷和庸俗化”。有些同志批評沒有證據瞎說一通,有些同志過分關注細節。要教育黨員用馬克思主義方法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要注重調查研究,防止主觀武斷和把批評庸俗化。
通過創辦“紅埔”教育黨員,培養干部。毛澤東十分重視通過創辦學校,對黨員干部加強教育。1930年2月,紅軍第四、第五、第六軍因為缺乏干部,經前委決定創辦隨軍的紅軍學校,招收學員600人,毛澤東任校長。1931年秋,為培養紅軍干部,毛澤東主張創辦紅軍干部學校。他指出,培養紅軍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必須向部隊源源不斷地輸送經過學校培養的軍政素質好的紅色指揮員。
總之,在黨的早期革命斗爭實踐中,毛澤東黨員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對黨員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黨員教育內容的設置以及對黨員教育方法的探索這三個方面。在當時特殊的斗爭背景下,毛澤東的黨員教育思想有效地解決了如何將一個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個創新。黨員教育由此成為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手段。早期毛澤東黨員教育的很多思想成為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寶貴財富。
早期毛澤東黨員教育思想對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多元化,黨員的思想也難免受到影響。這就要求我們黨在發展黨員和加強自身建設中,對黨員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定黨員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提高黨員自覺抵制其他錯誤思想的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從教育內容來看,要教育廣大黨員認真學習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糾正和抵制各種錯誤傾向,堅持從實際出發、多做調查研究、求真務實,自覺學習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從教育方法來看,通過會議教育黨員、注重青年黨員的教育、正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辦好教育仍然是有效的黨員教育方法。當然,新的時代條件下,面對新技術、新思潮,我們對毛澤東黨員教育思想繼承的基礎上,還要結合時代要求有所創新,進而不斷提高黨的戰斗力。
(齊愛蘭中國農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教授,馬軍為中國農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冊),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289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頁。
③《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8頁。
④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83~1949年)》(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76頁。
(來源: 《人民論壇》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