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黨建思想
毛澤東的黨建思想
虞云耀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著眼于新的實踐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是對毛澤東最好的紀念。
毛澤東黨的建設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學說在中國的實際運用和創造性發展,深刻揭示了在中國特定條件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客觀規律。
毛澤東黨建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學說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黨建思想的內容非常豐富而深邃,它回答了為什么要建黨,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怎樣實現黨的領導等重大問題,是關于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的理論體系。概括起來主要有十個方面。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毛澤東說,雖然有共產國際的幫助,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及其發展,乃是由于中國本身有了覺悟的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自己創造了自己的黨——中國共產黨。
1948年11月,毛澤東在給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機關刊物寫的紀念十月革命三十一周年的文章中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
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斬釘截鐵地說:“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就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中國人民命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未來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
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建設黨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需要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他強調,黨的建設過程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系著的;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黨就能、黨也才能更正確地處理黨的政治路線。
毛澤東關于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包含兩個方面的深刻內涵:一方面,黨的政治路線是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與任務,決定著黨的興衰存亡和黨的事業的成敗;另一方面,黨的自身建設要密切聯系、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進行,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保證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充分證明:政治路線是黨實施政治領導的首要前提,也是黨的建設的根本。黨的政治路線正確,黨的事業就發展,黨自身也能夠不斷鞏固和壯大;黨的政治路線不正確,黨的事業就會出現挫折,黨自身也必然受到削弱甚至面臨危機。
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
重視從思想上建設黨、始終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這是毛澤東黨建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突出特點。在中國這樣一個工業落后、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如何建設一個先進的工人階級政黨,克服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就成為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關鍵問題。
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提出,加強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古田會議決議分析了黨內錯誤思想的表現和原因,提出以無產階級思想糾正黨內錯誤思想和各種錯誤傾向的原則和方法。
在延安整風中,毛澤東進一步強調只能用無產階級先鋒隊的面貌改造黨,強調解決黨內矛盾“最主要的是無產階級思想與農民、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矛盾”,要求黨員不僅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毛澤東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領導全黨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大大促進了黨在思想上、理論上的成熟,提高了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
歷史充分說明,我們黨之所以能團結帶領人民書寫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
堅持全心全意
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把歷史唯物主義同我們黨的實際相結合,提出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41年他在《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宣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1943年,中共中央為抗戰六周年發表紀念宣言,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
他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指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他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強調:“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他在七大開幕詞《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反復強調:“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
正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公仆”,才使我們黨在各種艱難困苦中獲得了無窮的力量源泉。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
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他認為,干部問題是一個有決定作用的問題。他把有計劃地培養大批的新干部,作為黨的“戰斗任務”。
全國解放以后開始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指出:“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態,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決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
1956年,東歐一些國家出現不穩的狀況,毛澤東在八屆二中全會上講:“我們黨有成百萬有經驗的干部,我們這些干部,大多數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系群眾,經過長期斗爭考驗的。……我們有在不同革命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干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在干部問題上堅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風,反對不正派不公道的作風,是毛澤東一貫倡導的。他指出,我們民族歷史上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
他強調,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他反復講,要在實踐中鍛煉和考驗干部,要善于識別和使用干部,要關心和愛護干部,要教育和培養干部,要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干部。
正是依靠正確的干部路線和干部標準,我們黨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經過不同時期斗爭考驗的干部,保證了黨的政治路線和政治任務的實現。
“支部建在連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把黨的基層組織作為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這是我們黨的顯著特色和獨特優勢。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首次提出要在紅軍隊伍中建立各級黨組織,黨支部建在連上,連以上建立黨代表制度。這一做法成功地解決了黨和人民軍隊建設中至關重要的黨對軍隊的領導權問題。
他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毛澤東提出,為了純潔黨的隊伍,必須整頓黨的組織。要從組織上整頓,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頓。從1951年開始三年整黨,他在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應以一年時間普遍進行關于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教育,使所有黨員明白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
長期以來,我們黨遵循毛澤東關于支部建在連上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對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要性和規律性的認識,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日益擴大、戰斗力不斷增強,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推動了黨的事業的蓬勃發展。
堅持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
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這是我們黨區別于任何資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標志,也是黨的組織優勢和力量所在。
毛澤東對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了許多重要論述。他提出,要把我們黨的一切力量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紀律的原則下,堅強地團結起來。他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應該采取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說,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他認為,沒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黨內缺乏民主生活,發揮積極的目的就不能達到。他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認為民主和集中,是有矛盾的,但又是可以統一的,民主集中制就是這兩個帶有矛盾性的東西的統一。他認為民主集中制是發揮全黨積極性的重要武器,共產黨人要搞民主作風,不能搞家長制作風。
長期以來,我們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制定了正確處理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關系的基本準則,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具體制度,既保證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又保證了全黨的團結統一和行動一致,確保了黨的路線和決策的貫徹執行。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具體化。毛澤東把黨的群眾路線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他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他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他強調,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當群眾的學生不能尾巴主義,當群眾的先生不能命令主義。
1956年4月,他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歷來提倡關心群眾生活,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他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
毛澤東闡述的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揭示了我們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力量源泉和依靠力量,指明了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可以說,我們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挫折中奮起、在考驗中成熟,就是因為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發揚黨的優良作風,
時刻不忘拒腐防變
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的鞏固。黨風的概念最早是毛澤東提出來的。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他認為,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對黨的鞏固和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中國共產黨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反對和糾正思想、組織、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不良作風,努力密切黨群關系,塑造良好形象。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又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黨在全國范圍執政后,結合新的形勢任務和黨在地位上的變化,針對黨內存在的各種問題,毛澤東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反對領導干部特殊化、打掉“官氣”等問題作了許多重要論述,并采取了整黨整風等一系列實際行動。
保持廉潔作風,反對消極腐敗,是毛澤東黨建思想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后,針對黨內居功自傲情緒和貪污腐敗現象有所抬頭,有的黨員干部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毛澤東尖銳地指出:“各級黨委應有決心將群眾所痛恨的違法亂紀分子加以懲處和清除出黨政組織,最嚴重者應處極刑,以平民憤,并借以教育干部和人民群眾。”
事實充分說明,我們黨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是因為黨不僅以正確的理論和路線,而且以優良的作風和形象向人們昭示: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者。
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始終成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
加強黨的建設是為了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肩負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
把黨的建設作為一個“偉大工程”是毛澤東的重大戰略思想。1925年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就強調:“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1937年5月抗日戰爭前夕,他在《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一文中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1957年,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
我們黨成立90多年來特別是執政60多年的實踐證明,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同時又自覺地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地解決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風上和領導制度、領導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黨的領導得到改善和加強。這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寶,是最重要、最寶貴、最基本的經驗。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條,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擋黨帶領人民前進的步伐。□
(作者為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會長)
(來源:《瞭望》2013年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