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感召力
《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感召力
——紀念毛澤東同志《為人民服務》發表70周年
胡學舉李后強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所謂道德感召力,是指以高尚德行激活人們潛在正善情感的能力。毛澤東1944年9月8日發表的《為人民服務》是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人道德觀的經典著作,從內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強大的道德感召力。70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舍生忘死、艱苦奮斗,引領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為人民服務》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道德立場
道德具有階級性和正能量。在《為人民服務》中,最核心最關鍵的詞是“人民”,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道德立場。中華民族歷來倡導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但不同的階級對“義”和“仁”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最大的“義”和“仁”就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正如毛澤東所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70年過去了,“為誰服務、怎樣服務”的問題,在不少共產黨員那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少共產黨員的黨性在燈紅酒綠中消磨殆盡,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淵!稙槿嗣穹⻊铡肥且粍┝钊饲逍训牧妓,服下這劑良藥,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為人民服務》是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對照這面鏡子,可以重新找到迷失的自我。
《為人民服務》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基因
道德具有傳承性和民族性。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建設,如老子、孔子等大力倡導道德修養,特別是孔子建立的道德體系成為東方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在這種濃厚的道德氛圍里,注重道德修養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自覺行為,早已植入我們民族的基因。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表彰的張思德雖然是一個小戰士,崗位平凡,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在他身上卻遺傳了中華民族注重修養和助人為樂的道德基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嚴于律己,在生死關頭毫不猶豫地舍己救人,他是中華兒女中的優秀分子。
《為人民服務》倡導了文明進步的道德形式
道德具有導向性和調節性,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道德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教育形式。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批評就是一種文明的教育形式。另外,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并將其作為培育道德的一種重要形式。毛澤東采取揚棄方法,舍棄厚葬等陋習,發揚尊重生命的傳統。他認為開追悼會是一種道德培育形式,既隆重又簡樸!奥≈亍北磉_對生命的尊重。因為人只能有一次死亡,一次生命,要倍加珍惜!昂啒恪笔菑娬{不要鋪張浪費。并且指出“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種文明的方式來寄托哀思,可以起到以情動人、引人向善的作用,從而使人民更加團結。
《為人民服務》充滿了勇于擔當的道德使命感
道德具有自律性和正義性。共產黨人要勇于擔當、艱苦奮斗。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成千上萬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這種強烈的道德使命感驅使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終使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改革是強國之路,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要闖出一條新路、殺出一條血路,也要勇于擔當、艱苦奮斗。只要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具有這種強烈的道德使命感,我們就一定能團結億萬群眾,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從而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2014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