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弘揚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思想
堅持和弘揚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思想
劉建武 吳懷友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十分重視提倡勤儉節約和反對鋪張浪費的問題,提出了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重要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弘揚毛澤東的這一重要思想,對于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抵制奢侈浪費之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堅持和弘揚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思想,是改進黨風政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迫切需要
毛澤東一貫主張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要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貪圖享樂、鋪張浪費。早在1938年4月,毛澤東就明確指出,艱苦奮斗“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家的作風”。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對于黨內可能會“因為勝利”而出現“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向全黨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就是希望黨在執掌全國政權后要戒驕戒躁、戒奢戒腐,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建國伊始,毛澤東更是把反貪污、反浪費看作是全黨的一件大事,倡議將“嚴懲貪污,禁止浪費”寫進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他向全體干部提出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在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思想指導下,廣大黨員干部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形成了風清氣正的黨風政風。
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條件下,一些黨員和領導干部漸漸淡忘、甚至完全丟掉了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建國方針和光榮傳統,不愿再過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廣大干部群眾對此十分不滿,反映強烈。當前,我們的財力增加了,物質條件改善了,但所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峻、復雜,精神懈怠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
為了從政治上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必須堅持和弘揚毛澤東勤儉建國思想,大興艱苦奮斗之風,帶頭厲行勤儉節約,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堅持和弘揚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思想,是節約能源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毛澤東在建國后反復強調,勤儉節約是經濟建設和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方針。“為了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就要付出很多的資金,而資金的來源只有增產節約一條康莊大道。”增產節約“是積累資金、取得經驗、加速國家經濟建設的方針。”“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什么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在毛澤東同志看來,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益是不可分的。“要勤儉辦社,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嚴格節約,降低成本,實行經濟核算,反對鋪張浪費。”“在企業、事業和行政開支方面,必須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作風,厲行節約。在生產和基本建設方面,必須節約原材料,適當降低成本和造價,厲行節約。”但這種節約“必須在不降低質量和減少工傷事故的條件下講求節約”。正是在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思想的指引下,新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重大建設成就,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人均GDP仍處于世界后列。由于人口眾多,水、耕地、森林、石油、天然氣等許多重要生產生活資源人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加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資源消耗大、浪費和污染嚴重。這種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
面對國內資源約束趨緊和國際能源、資源爭奪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報告還從“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任務。為了實現在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目標,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思想,堅持節約能源、資源的基本國策,艱苦創業,增產節約,勤儉經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堅持和弘揚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思想,是抵制社會上奢靡享樂、鋪張浪費不正之風的迫切需要
毛澤東指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品格和工作作風,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境界和社會風尚。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指出,“我們民族歷來有一種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要把它發揚起來。”新中國成立后,他將增產節約視為“整肅黨紀,提高工作效率和轉移社會風氣的方針”,并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我們的國家一要勤,二要儉,不要懶,不要豪華。”“我們應當教育全國城市、鄉村的每一個人,要有遠大的目標,有志氣。……要勤儉持家,作長遠打算。什么紅白喜事,討媳婦,死了人,大辦其酒席,實在可以不必。應當在這些地方節省,不要浪費。這是改革舊習慣”。在毛澤東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思想的教育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來。與此同時,社會上的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滋生蔓延。據今年1月人民網對北京、上海、重慶等20個城市調查的數據顯示,因面子文化、嫌打包麻煩、商務宴請和公務吃請等原因,我國城市居民外出就餐時平均每餐浪費的食物價值約占全部食物的13%。要知道,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還很突出,還有部分群眾的生活比較困難。我國的經濟、科技、國防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傳統美德。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我們的目標才能實現。
(作者分別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湖南科技大學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2013年1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