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做好“第一個重大工作”

——開國少將李兆炳的宣傳藝術

原標題:做好“第一個重大工作”
作者:楊特團    發布時間:2019-01-3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分享到 :

開國少將李兆炳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供圖)

 

高度重視政治宣傳工作,充分發揮其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一條成功經驗,也是黨和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毛澤東曾說:“紅軍的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共產黨是要左手拿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

按照“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這一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李兆炳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在幫助我黨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支持、增強部隊的戰斗力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靈活多樣、因地制宜,爭取一切可爭取的力量

李兆炳善于因地制宜,注重采用靈活多樣的宣傳方式,努力讓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零距離”接觸,讓革命信念深入民心,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

1932年4月20日,毛澤東率領由中國工農紅軍一、五軍團組成的東路軍,一舉攻克福建漳州。當時紅一、五軍團的戰士大部分是江西、湖南、閩西人,不會說閩南話,語言不通成為紅軍與民眾溝通的最大障礙。

初入紅軍隊伍的李兆炳當即自告奮勇當起紅軍的“傳話筒”。他利用自己熟知當地風土人情、與群眾語言無障礙的優勢,積極充當紅軍與民眾溝通的橋梁。

當時,紅軍的許多軍需物資十分匱乏,而漳州卻是當時福建最為富庶的地區。此前,由于敵人大肆歪曲丑化,部分民眾對紅軍還抱著懷疑的態度,甚至敵對的情緒,給紅軍的軍需籌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擺在我黨面前的一大問題就是必須大力開展革命宣傳,向民眾更好地展示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良好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爭取一切可爭取的力量。

在通常只有“喊口號”這種單一宣傳形式的那個年代,李兆炳別出心裁,帶領著宣傳隊教戰士們和老百姓唱歌、寫標語,畫宣傳漫畫,用美術字寫革命口號,召開群眾大會,利用“列寧室”開展活動,排練演出……這些宣傳手段的運用,使得紅軍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支持。東路軍在漳州49天,籌集了大量的軍需物資,順利籌款100多萬元,近千名群眾參加了紅軍。這是中央蘇區在第三次反“圍剿”后取得的重大勝利。

尤為稱道的是,李兆炳創作了一幅“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漫畫。畫面上,身上千瘡百孔、雙手高舉屠刀的蔣介石,嘴里狂喊“剿共!剿共!”而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具開著棺蓋的棺材。這幅宣傳畫給紅軍指戰員和廣大民眾留下深刻印象,激發了同志們的斗志,極大地振奮了軍心,也讓民眾對當時的形勢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第五次反“圍剿”時,紅軍政治部亟需做好對待俘虜的政策宣傳,以及對敵軍官兵的瓦解和爭取工作,這副重擔又落在了李兆炳的身上。當時,敵人到處派兵修筑碉堡,步步為營。面對這種情況,李兆炳沒有急著寫標語、喊口號,他首先詳細了解了敵軍官兵的日常生活,站在基層戰士的角度認真思考,潛心創作出活報劇《血汗為誰流》,再現了白軍士兵修筑碉堡、饑寒勞累甚至挨打受罵的境況,成功地宣傳了紅軍的政策,實現了對敵人官兵的瓦解和爭取。

有一次,《血汗為誰流》在一群四五百名的俘虜兵中上演。這些俘虜曾是敵軍的主力部隊。他們一開始還仰在草坪上傲慢不遜,可是過了一會兒就被劇情吸引著坐了起來。隨著劇情發展,不少俘虜開始落淚。劇情演繹到高潮時,臺上臺下相互呼應,俘虜兵們振臂齊呼:“打倒軍閥!”“紅軍萬歲!”“我們要參加紅軍!” 此后,《血汗為誰流》成為戰士劇社的一個保留節目,從中央蘇區一直演到陜北。

搭好平臺、鼓足士氣,激發將士革命斗志

積極搭好各類宣傳平臺,也是李兆炳開展宣傳工作的方法之一。

早在1925年,還在讀書的李兆炳就與他人一起在學校組建“青年藝術研究會”,發動學生宣傳反帝斗爭。

1933年紅軍揮師返回中央蘇區。李兆炳跟隨紅四軍轉戰贛南,被任命為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干事,不久就接到了編輯出版《戰士報》的任務。

《戰士報》是紅一軍團政治部的機關報,承擔著宣傳黨的政策、紅軍戰斗情況、報道戰績等任務,同時還必須發揮部隊戰時政治文化宣傳作用,增強戰士革命斗爭的頑強性和堅定性,其作用不言而喻。

由于敵人的封鎖,根據地不具備完善的出版報紙的條件,同時宣傳隊建制不全,宣傳人員知識水平普遍較低、沒有經受專業訓練……“為著前線的勝利,一切的困難必須克服!”為此,在大力培養其他宣傳人員的同時,李兆炳自己既當編輯又當記者,承擔了征稿、修改、編排、刻印的一系列工作,一步步把《戰士報》辦起來。

基層戰士文化低,一開始寫不出高質量的宣傳文稿,李兆炳鼓勵他們多看多寫,一次次同他們交談自己的寫作心得,還耐心地幫他們一遍遍修改稿子,推送到《戰士報》發表。看到自己的文章終于在《戰士報》見報,基層戰士寫稿熱情空前高漲。李兆炳的妻子張韻之在《深切懷念你,兆炳同志》一文中回憶說:“他不厭其煩地同我們談了又談,把我們寫的東西改了又改,鼓勵我們寫了又寫。就這樣有的稿子登了出來,而我們的政治覺悟也隨之提高了,學習文化的勁頭被鼓動起來了。”

為及時報道紅軍執行政策的情況以及在戰場上取得的各項成績,李兆炳一邊忙著向各師宣傳科征稿、催稿,一邊連夜改稿、編排、印刷,時常忙到凌晨才休息。在他的努力下,《戰士報》很快受到廣大指戰員們的歡迎,大家爭相閱讀。

借助《戰士報》這個平臺,紅軍及時表揚部隊先進事跡、英雄人物,及時報道了紅軍取得的戰績。在大的戰斗之前,《戰士報》向部隊作戰前動員,戰斗結束后又認真進行總結,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和鼓舞士氣的作用。

全面抗戰爆發后,李兆炳被調到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任宣傳部長,主抓《烽火報》等工作。在延續《戰士報》辦報好做法的同時,李兆炳還在《烽火報》增加了干部版、戰士版,主要反映連隊情況,表揚好人好事,刊登一些理論文章,以及由司令部、參謀處提供的軍事教育材料和戰術、戰例等。

為活躍部隊的文化生活,李兆炳還在宣傳部下設了宣傳隊,并從魯迅藝術學院調來一批文藝工作者當教員,成立了一個有一定規模的文藝團體——烽火劇團。劇團演出的《小放牛》《保衛黃河》等節目深受戰士和民眾的喜愛。特別是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完成后,率先由烽火劇團演出,極大地振奮了戰士和民眾的精神。李兆炳在《黃河大合唱》公演結束當晚,揮筆寫下了一首《留守兵團曲》,由冼星海譜曲,被當地廣為傳唱。

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行軍途中,或是在宿營休息時,李兆炳總是善于抓住一切時機,巧妙設置宣傳平臺,把戰士們的革命斗志激發起來。

很多時候,部隊行軍極為艱難,尤其是挑夫和炊事員鍋碗瓢盆多,攜帶負擔重。有一次行軍,部隊在翻越一座山頭時,李兆炳看見一個挑擔子的戰士在山腳下流淚,上前詢問,他說實在走不動了。其他戰士也說腿酸背痛爬不了山。李兆炳當即向宣傳隊長反映這個情況,建議在部隊出發前,由宣傳隊先打聽山有多高、路有多遠,并計劃設置幾處“宣傳鼓動棚”,由年輕活潑、口才流利、嗓音清脆的隊員在路旁敲竹板唱《前進曲》《紅軍行軍歌》,中間再插一些鼓勁加油的口號。這一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鼓舞人心的宣傳氛圍中,行軍隊伍群情高漲,跋山涉水奮勇爭先。大家對這種新鮮的做法進行認真總結,并由李兆炳執筆寫了一篇《新的工作經驗介紹》發表在《紅星報》上。此后,“宣傳鼓動棚”推廣到全軍,成了紅軍將士以雙腿同敵人汽車輪子賽跑的“加速器”。

開辟陣地傳承薪火,為黨留下寶貴革命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李兆炳懷著對黨的一片赤誠,在中國革命博物館早期建設及中國共產黨黨史的宣傳中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努力給后輩留下寶貴的革命文化。

1961年,李兆炳出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正值革命博物館竣工不久,百業待舉,館里的同志都抱著觀望的態度。

如何把革命博物館建設成為新的宣傳陣地,教育全黨全民珍惜革命果實,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這是件十分重要的任務。“黨既然已把這項任務交給我了,我一定要為之奮斗。”從籌備工作開始,李兆炳就日夜苦思,悉心籌劃。

建設革命教育基地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完成,首先要凝聚民心,團結帶領全館同志,把大家的熱情調動起來。

在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李兆炳幾次因病住院。但只要身體稍有起色,他就不肯再臥床休息,趕緊出院工作,始終堅持身先士卒,與同志們保持密切的聯系。每當館里同志有不同意見,李兆炳就到現場去辦公,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與他們共同研究問題、商量對策;有人遇到思想上、工作上的困難,只要李兆炳知道了,就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用熱情提高大家的革命覺悟,激發他們的工作才能和積極性。

日復一日,李兆炳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獲得館里同志的支持和擁護,聚合了全館的力量投入到革命博物館的建設中。

1963年,周恩來指示中國革命博物館要全力收集孫中山、廖仲愷、朱執信、何香凝、柳亞子等人的文物,李兆炳主持完成了這些任務,并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文物征集展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因長期的過度勞累,李兆炳的身體每況愈下,終至殘疾,生活幾乎不能自理,但他忍受著病體的痛苦卻還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一直在考慮著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有效地征集、整理、保管、陳列和宣傳我國的革命史料,以及如何加速培養一批對黨忠誠、敢于擔當的干部。

1976年,李兆炳出任國家文物局顧問,并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決定以自己和戰友們的親身經歷,寫一本關于黨史的書,這就是《往事瑣記》。

“為了記載、宣傳戰爭年代老一輩文化藝術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創建的輝煌成就,并為新時期的文化藝術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史料……”李兆炳在《往事瑣記》“編者的話”里這樣介紹道。

從設計《往事瑣記》的結構篇章、各篇章的題目,到逐字逐句講述詳細內容,李兆炳都親力親為。同事們在幫他整理出資料后,他一遍又一遍地進行修改完善。為了讓“其文直,其事核”,真實地反映當時波瀾壯闊的革命畫面和文化藝術活動的戰斗場面,展示出革命者的斗爭生活和精神風貌,李兆炳想盡一切方法調查研究手中的資料,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力求做到準確、翔實。最終,《往事瑣記》帶著生動豐富的史料、質樸充盈的情感面世,不僅給后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史志人員、研究人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成為青年同志從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的良好讀物。

宣傳工作是一門藝術,需要以史為鑒,更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改進。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宣傳工作面臨著新情況、新挑戰。重溫李兆炳的宣傳藝術,對于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具有重大的啟迪和借鑒意義。(楊特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