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 來源:《人民日報》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深刻闡明了在新時代以什么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文化、用什么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化、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和目標推進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一、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切實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責任感使命感
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正處于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意味著新任務、新要求,新方位意味著新起點、新作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意義,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國家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僅開創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還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正是有了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才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奮勇前進;也正是有了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更加充分地展現出旺盛生命力。現在,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只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更好凝聚起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強大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綜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強盛,都需要以文化繁榮發展為支撐。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就在于我們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不僅為自身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只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黨全國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說,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個重要尺度,是一個顯著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從溫飽到總體小康,不久將實現全面小康。隨著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來越突出,更加期待好看的電影、電視劇、圖書、戲曲,更加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盼望社會風氣和文明風尚的提升。只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更好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更充分,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更充實。
(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科技力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當今時代,國家核心競爭力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突出,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可以說,提高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到一個國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只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更好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使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提供有力的硬支撐。
二、堅持正確前進方向,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展路徑,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并自覺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實現文化新跨越、創造文化新輝煌。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指導黨和人民事業的理論基礎,是指引文化建設正確方向的根本指針。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決不能有絲毫偏離和含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文化建設。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使之轉化為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轉化為新的思維理念和思路舉措,轉化為做好工作的科學方法,推動文化建設更好適應時代、跟上時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決不能把它當作口號,而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具體地貫穿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中,貫穿到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繼承發展中,貫穿到對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借鑒吸收中,更好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文化建設是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牢牢站穩人民立場,自覺服從服務于大局。一旦脫離人民,文化建設就會喪失根基,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旦偏離大局,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損害。必須牢固樹立宗旨意識,不斷強化大局觀、全局觀,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統一于文化建設實踐之中。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要更加自覺地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堅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動,找準工作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服務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所在。只有形成導向正確、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才能成就文化理想、實現文化價值;只有營造生動活潑、寬松和諧的文化氛圍,才能煥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要提倡理論創新、文化創新、知識創新,提倡不同觀點、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文化創新精神競相迸發、持續涌流。當然,我們講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并不是無原則的尊重、無底線的包容,決不能讓錯誤的東西、腐朽的東西、落后的東西滋生蔓延。要注意研究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辨析主流與支流、區分先進與落后、劃清積極與消極,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化生態。知識分子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加強團結、加強引導,最大限度發揮他們文化創造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把他們凝聚在黨的周圍。
(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質特征。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傳統和借鑒外來,更離不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凡是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文化,既滲透著歷史基因又浸潤著時代精神,既延續著本土文化的血脈又吸納著外來文明的精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守”和“變”、“中”和“外”的關系,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客觀科學禮敬地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要堅持開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胸懷,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覺,認真抓好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從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發,緊緊抓住重點任務,全力以赴抓好落實,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著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推動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最根本的是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有機統一起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之所以顯示出強大生命力,指導和引領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偉大勝利,就在于我們黨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做到老祖宗沒有丟、又寫出新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開辟了治國理政新境界,開辟了管黨治黨新境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一次新的飛躍。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沒有止境,理論武裝也沒有止境。加強理論武裝,首要的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要深入宣傳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深入宣傳這一思想的重大貢獻和歷史地位,深入宣傳這一思想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引導人們在新的廣度和深度上提高認識,確立高度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要重點抓好領導干部的學習,以黨委(黨組)理論中心組為載體,推動各級領導干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做到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要加強理論研究闡釋,發揮好理論工作“四大平臺”作用,不斷推出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幫助人們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更好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核心價值觀建設作為強基固本的戰略工程來抓,持續用力、步步深入,大大增強了人們價值觀自信,凝聚了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同時要看到,立物易、立心難,必須保持定力、耐心和韌勁,不斷把核心價值觀建設推向縱深。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要充分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使之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各方面,滲透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環節。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善于運用法律弘揚核心價值觀,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充分體現到法治實踐中,用法治的力量引領正確價值判斷、樹立正義道德天平。要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踐行的生動局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著力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國家、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民的面貌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全社會思想道德主流始終是健康向上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黨風政風的明顯好轉,社會風氣呈現許多可喜變化。但值得重視的是,思想道德領域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誠信缺失等仍然比較突出。必須把思想道德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教育引導和規范治理力度,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一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這個根本。全體人民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二要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三要抓好風氣養成這個關鍵。衡量社會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的是看文明風尚、精神風貌、人文氛圍。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著力推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進入新時代,文藝更應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在為新時代鼓與呼中展現新面貌新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重要講話精神的正確指引下,文藝工作打開新局,文藝事業欣欣向榮,文藝氣象煥然一新,我國文藝站在了時代的高起點上。我們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不負時代召喚、無愧人民期待,推出更多的文藝精品,筑就新的文藝高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要引導文藝工作者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文藝創作的最高準則,自覺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需要強調的是,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必須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覺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藝術理想、實現藝術價值。
(五)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著力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堅定不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壓茬拓展向前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推出300多項改革舉措,重點難點改革實現突破,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要認真總結這幾年積累的新鮮經驗,圍繞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正確處理改革一般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深化改革思路和舉措,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增強文化引導力、創造力、競爭力。要著眼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重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標準化均等化水平,推動文化小康順利實現并不斷鞏固。要著眼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重點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要著眼擴大中華文化影響,重點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來源:《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