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山:盤腸奮戰的抗日將軍
隆冬時節的五臺縣東寨村,鄉親們并未“貓冬”,人們聚在村委會商量著來年的打算。2016年整村脫貧后,東寨村每年都有不少新變化,文化活動廣場硬化了、引水管道更新了、養牛合作社越來越火紅……這里正是英烈王鳳山的家鄉。
王鳳山,1906年出生于五臺縣東寨村,自幼家境貧寒,村民喜其聰敏,一起掏錢供他上學,考入太原國民師范學校。青年時期,目睹國家衰敗、列強入侵,王鳳山投筆從戎考入北方軍校,畢業后進入軍界。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9月,時任第69師203旅營長的王鳳山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的茹越口保衛戰。在主陣地與相鄰陣地相繼被日軍突破,旅長戰死的情況下,王鳳山依然不肯撤離,率先沖向敵陣,與日軍展開肉搏。最后被警衛強行抱著跳下山崖,因有酸棗叢阻擋,才未有大礙。
1941年王鳳山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4軍218旅旅長,后轉任暫編第45師師長,駐守汾河以南的萬泉、榮河、河津一帶。汾南地區為糧棉產區,日軍進入該地區后,大肆掠奪糧食,到處筑碉堡,修據點,挖戰壕,架電網。
1942年6月初,日軍在汾南地區屢屢受挫,為挽回戰局,集中汾南各縣日、偽軍,形成優勢兵力向34軍圍攻。戰斗一開始,34軍第43師和第44師均受重挫,軍長王乾元負傷返汾北醫治,王鳳山臨危受命代理軍長,率45師轉戰萬泉、榮河一帶,繼續抗敵。
6月,日軍千余人、坦克7輛把45師師部及第2團包圍在西張甕村,王鳳山率軍堅守陣地,與敵人殊死搏斗。戰至午后,敵人又增援2000余兵力。
在敵眾我寡,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王鳳山沉著指揮,堅不言退,親率預備隊沖上前線與敵近戰。戰斗中,王鳳山臂部受傷,仍堅持指揮,后腹部連中數彈,腸流腹外。他忍痛抱腹,不下火線,以身殉國,時年36歲。
為表彰他的功績,國民政府追晉王鳳山為陸軍中將。后來,王鳳山的事跡被改編為話劇《盤腸英雄王鳳山》,在戰區廣為上演,鼓舞了抗戰軍民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決心。
1986年,民政部頒發證書,確認王鳳山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民政部授予其抗日英烈的榮譽稱號。2015年9月3日,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上,王鳳山之子王述志代表英烈子女接受檢閱。(新華社太原1月21日電 記者梁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