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視角看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戰略

羅嗣亮

2018年11月29日11:17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基于“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階段性發展目標而確立的文化自信戰略,亦表現出從追求“文化翻身”、“精神富有”到建設“文化強國”的相應遞進。這一在思想認識上自覺探索、不斷深化的累進過程,為新時代構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于當代中國實際,又要將中國文化置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坐標;其首要前提是堅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確立價值觀自信;在構建文化自信戰略的過程中,需要協調好一系列復雜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劫后重生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戰略隨著“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遞進,亦表現為從追求“文化翻身”、“精神富有”到建設“文化強國”的相應演進。這一演進過程不僅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戰略的發展脈絡,也為今天進一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一、“站起來”階段:以“人民文化”為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固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為了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相應的,在文化上,就是要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等舊文化進行堅決斗爭,建立起“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正如不推倒舊的政治經濟體系,中國人民就無法在政治上經濟上“站立”起來,不推倒舊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國人民也不可能實現“文化翻身”,更談不上樹立文化自信。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后破舊立新的時代背景下樹立文化自信,面臨著一系列復雜問題。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文化建設,然而,馬克思主義畢竟誕生于遙遠的歐洲,這樣,就有一個如何把握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樹立文化自信的本土文化基礎的關系的問題。另一方面,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歷經百年屈辱重新“站起來”以后,必然要面對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處理中外文化關系的問題。如何解決以上問題,成為這一階段文化自信戰略的重心。為此,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重要的戰略成果。

(一)高舉“人民文化”旗幟,確立人民大眾的文化主體性。

文化“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中國共產黨所要建立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就是人民大眾自己的文化。隨著人民政權的建立,中國各地出現了“人民法院”“人民醫院”“人民出版社”“人民教師”等數不勝數的冠以“人民”字號的機構和團體,一掃千百年來貴族文化、地主文化的霸權,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嶄新的“人民文化”。勞動人民文化宮(其所在地原為太廟)建成后,著名作家趙樹理感慨萬千,欣然題詞:“古來數誰大,皇帝老祖宗。今天數誰大,勞動眾弟兄。還是這座廟,換了主人翁!”[2 ]毫無疑問,“人民文化”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樹立文化自信的最直接的表現和最深切的感受。

“人民文化”之所以能夠普遍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體力量的前所未有的廣泛性、平等性和全面性。無論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無論干部,還是群眾,都是“人民文化”的平等主體。同時,人民全面參與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他們不僅是文化的價值主體和表現主體,也逐漸成為文化的評價主體和創作主體。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和中國文化相結合,創造富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中國現代文化。

在對中國革命實踐作出深刻反思后,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這一命題在文化上的內涵,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實踐和文化傳統相結合。毛澤東指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盵3]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同時又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過程,這就要求以科學性和大眾化為標準,對中國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這意味著既要繼承中華民族的豐厚文化遺產,也要對傳統文化加以“科學性”“大眾性”的改造,使其既具有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又與現代化相適應。

(三)提出“向一切國家學習”“以我為主”“洋為中用”。

在開始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毛澤東果斷摒棄了新中國初期單純向蘇聯學習的文化政策。他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盵4 ]這里的“好的東西”,即對于“人民文化”的發展有益的東西。毛澤東形象地說:“學外國織帽子的方法,要織中國的帽子!盵5]周恩來指出,要“先把本民族的東西搞通,吸收外國的東西要加以融化”[6]總之,學習外國文化必須“以我為主”,“洋為中用”。

綜上所述,從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的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力圖建立起一種迥異于封建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讓億萬中國人受惠的、屬于他們自己的“人民文化”。這種文化通過在國家層面和人民層面確立起雙重的主體性,為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二、“富起來”階段: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支撐改革開放時代的文化自信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召開,這一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在這一階段,隨著中國國防實力的增強和與西方國家外交關系日益改善,國家發展的主要任務轉化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即由“站起來”向“富起來”的目標邁進。與此相關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戰略也有所調整。

正如鄧小平所說的,改革就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一方面使中國人民“滿懷信心進入八十年代”[7],但另一方面又帶來了文化上的巨大挑戰。這主要在于:首先,改革開放的推進必須以否定“文革”為前提,但作為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又需要相對穩定的意識形態環境,這就有一個如何既否定“文革”錯誤,又維護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問題。其次,如何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能有效應對經濟思維和市場機制對文化建設的負面影響。再次,如何既堅持對外開放,又避免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的侵蝕,保持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國格”[8]。顯然,這些都是攸關國家文化安全的重大問題。

為此,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積極應對,從文化戰略的高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大舉措,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

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盵9]在開始推動經濟改革的同時,鄧小平就提醒大家不要忽視文化建設。他嚴肅地指出:“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10]江澤民則進一步提出了“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11]的論斷。顯然,在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看來,“富起來”并不是一種“唯生產力論”,更不應以精神文化的荒蕪為代價,相反,“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為一個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12]。因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而且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它“關系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作為改革開放的意識形態前提。

鄧小平堅信,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開放,必須立足于“四項基本原則”這一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守,明確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前提。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增加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重要內容,是“四項基本原則”在新世紀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興國之魂”,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價值源泉。

(三)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指引下,繼承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應對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精神空虛問題,鄧小平特別重視發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同時,針對“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訓,他一再強調要“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14]。江澤民和胡錦濤則在弘揚革命文化的同時,提出了在新時期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問題。江澤民認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不僅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淵源”[15],而且是文化自主和自信的基礎。胡錦濤則進一步將中國傳統的“和諧”智慧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提出要建設“和諧文化”。[16]當然,與十八大后相比,此時黨的領導人仍然較少公開提倡通過優秀傳統文化來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四)既積極推進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又堅決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的“精神污染”。

文化領域的開放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毛澤東提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口號。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對外開放的全面展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力圖全面構建“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17]。這對于樹立文化自信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在開啟文化開放的同時,鄧小平等領導人就注意到了西方文化滲透的風險,并及時提出了反對“精神污染”的問題。鄧小平認為:“精神污染的實質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對于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盵18]陳云指出:對于那些看見外國的摩天大廈、高速公路就以為中國不如外國的人,“要進行批評教育”[19]。江澤民則提醒道:如果“在文化藝術領域喪失獨立性,最終就會成為外國特別是西方文化的附庸,這是非常危險的”[20]。

總的來看,在“富起來”的階段,中國共產黨最為關注的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盡管這一時期的文化工作并非沒有失誤,但通過確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戰略,中國共產黨防止了兩個文明之間出現嚴重失衡。憑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中國避免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那樣的悲劇,取得了改革開放的成功。

三、“強起來”階段: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基于這一重要背景,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而“強起來”就是這一目標的通俗表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在黨的十九大上,“文化自信”更是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政治話語!拔幕孕拧笔艿礁叨戎匾暎c這一時期文化建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密切相關。這些問題主要是:其一,在國家層面,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提出,如何建設強有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作為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其二,在人民層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如何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三,在國際層面,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和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中國共產黨在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后,又要面對“挨罵”的問題,即改變中國在世界上“有理講不清”的被動局面,提升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和軟實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相應的文化戰略。

(一)系統規劃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藍圖,提出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在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體系,并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來闡明其重要性。他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盵21]在習近平看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僅要在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實現高度發展,更重要的在于:首先,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讓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在“強起來”的階段,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則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22]。其次,應當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這包括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扶貧、教育公平等工程。

(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方面全面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相比“富起來”的階段對革命文化的強調,在“強起來”的階段,習近平既大力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高度重視革命文化。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盵23]他還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24]。在他看來,無論優秀傳統文化,還是革命文化,都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只有自覺到這些文化基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根深葉茂,文化自信才具有深厚的根基。

(三)推進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學的研究表明,通過隱性、柔性的故事形式來講道理遠比直接講道理的效果要好。習近平指出,所謂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2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波瀾壯闊,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光輝燦爛,這都給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有利于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有利于提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在“強起來”的階段,中國共產黨堅信,只有努力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邁進,才能不斷提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而文化強國的強大,就在于它不僅堅守和鑄牢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而且扎根于中華5000年的深厚文化土壤,并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四、經驗與啟示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構建文化自信戰略的過程,是一個在思想認識上自覺探索、不斷深化的累進過程。這一發展過程為新時代構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實際,又要將中國文化置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坐標。

從上述三個階段看,“站起來”的階段,主要立足于新中國、新文化這一最大的實際,從新舊社會的縱向對照來構建文化自信。在這一階段,由于新舊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尚處于高潮,構建文化自信的過程相對順利!案黄饋怼钡碾A段,則主要立足于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最大的實際,在中西意識形態的橫向對照中來構建文化自信。一方面,中國要盡快“富起來”,必然要大力學習、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優秀文化;另一方面,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以及中西經濟實力反差帶來的思想沖擊,中國共產黨又必須在文化安全上提高警惕,這一階段構建文化自信殊為不易。在第一個階段,基于確立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的需要,在第二個階段,基于維護社會主義文化安全的需要,在對待中華文化傳統和革命文化傳統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時,都更多地強調了后者,同時對前者則持以審慎的立場。[26]在“強起來”的階段,中國經濟崛起的事實極大地增強了黨和國家的自信,因而使這一階段能夠超出新舊社會比照和中西意識形態對照的相對局限的視閾,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坐標中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這一視閾轉化,使5000年中華文化傳統轉換為構建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同時有力地凸顯了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促進了中外文化話語的溝通和互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又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視閾來觀照中國文化的現實和傳統,從而有助于作出更加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更加可行的戰略規劃。

(二)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首要前提是堅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確立價值觀自信。

“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盵27]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建立起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而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基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要確立這種價值觀,必須處理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關系。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改革開放前,為了在中國建立現代文化,中國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往往采取激烈批判的立場。改革開放以后,外來思想文化蜂擁而至,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了“馬、中、西”并存的文化場景,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思想文化也日益深入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與此同時,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對文化建設中某些偏差的反思,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正面價值的認識也在深化。優秀傳統文化使中國人找到了文化自信的血脈和根基,中外文化的共存和比照使中國人增強了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但是,歷史和現實都說明,只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構成當代中國文化的靈魂,才能真正樹立中國人的價值觀自信!罢怯捎谟旭R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所以才能激活傳統文化中的優質資源,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使中國文化走上‘綜合創新’的康莊大道。”[28]離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當代中國文化就會陷入復古倒退和西方主導的“普世價值”的泥潭。

具體到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對于文化自信構建的最大啟示,就是要不忘“人民文化”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導向。列寧指出,社會主義的文化藝術“屬于人民。它必須深深地扎根于廣大勞動群眾中間。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29]。中國共產黨從革命時期以來,就將推翻“三座大山”的文化壓迫,幫助廣大工人農民實現“文化翻身”進而建立“人民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新中國成立后,億萬工農群眾從文化奴隸一躍而為文化主人,正是他們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念和政策的堅定支持者,而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構建也因他們而獲得堅實的群眾基礎。然而在當前文化建設中,仍然存在種種脫離人民的不良現象。例如,在一些東部發達地區,竟然出現向女性灌輸“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等腐朽思想的“女德班”;而在一些農村地區,“黃賭毒”悄然流行,封建迷信死灰復燃。這些現象都表明,建設“人民文化”、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奮斗目標。

(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應當協調好文化建設中的一系列復雜關系。

在13億人民心中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必須統籌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其一,協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精神文明已經成為衡量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尺度。實際上,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圖景中,“GDP、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標,但都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0]。“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最終還須落實到使每一個中國人在精神上站立起來、富有起來和強大起來。其二,協調文化發展的不平衡關系。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應當堅持“哪個地區也不能少”“哪個階層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讓每個地區、每個階層、每個民族都公平地分享到文化發展的成果,推進社會文化領域的公平正義。其三,協調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關系。中國是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并且綿延幾千年沒有中斷的國度,但是,沉溺于夸耀過去的輝煌只能是一種文化上的懶惰和自負。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應堅持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統一。所謂文化創新,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為源泉,以中華文化為土壤,以外來優秀文化為借鑒的綜合創新。如果在不久的將來,作為中國標識的文化符號不再僅僅是孔子、京劇、茶葉、絲綢,而是像高鐵、超級計算機那樣越來越多的新文化新技術,中國在世界上無疑將擁有更多、更堅實的文化自信。

注釋:

[1] 《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858頁。。

[2] 汪曾祺:《趙樹理同志二三事》,載《北京青年報》1993年12月4日。

[3]《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707頁。

[4 ]《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1頁。

[5 ]《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82頁。

[6]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周恩來文化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頁。。

[7]《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48頁。

[8]《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31頁。

[9]《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67頁。

[10]《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4頁。

[11]《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621頁。

[12]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頁。

[13]同上書,第382頁。

[14]鄧小平:《鄧小平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頁。

[15]《江澤民文選》第2卷第33頁。

[16]《胡錦濤文選》第2卷第538頁。

[17]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頁。

[18]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54頁。

[19]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云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頁。

[20]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頁。

[21]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頁。

[22]同上書,第106頁。

[23]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5頁。

[24]同上書,第194頁。

[25]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212頁。

[26]毛澤東曾表示,中國的歷史悠久,“有它的好處”,“但是要回顧那么久的歷史,是有些麻煩的”,“把老傳統丟掉,人家會說是賣國,要砍也砍不斷,沒有辦法”。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78頁。

[27]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105頁。

[28]方克立:《“馬魂、中體、西用”: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道路》,載《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29]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編:《列寧論文學與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35頁。

[30]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頁。

作者:羅嗣亮,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2)

(責編: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