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
“青春中華”理想的先行者(黨史一葉)
鴉片戰爭后,中國處于深重的民族危機之中。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同年,李大釗留日歸來,受梁啟超等邀請主持《晨鐘報》編輯工作。在創刊號上,李大釗發表《〈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
文中李大釗第一次闡明自己的“青春中華”理想,向青年發出奮起自覺的召喚。他指出,中華民族亟須解決的,不是亡與不亡的問題,而是如何再造青春;中國的出路在于擺脫舊傳統、舊觀念束縛,勇往奮進,急起直追,創造一個面向未來充滿活力的青春中華。不久,李大釗的另一篇《青春》在《新青年》雜志社上發表。文章再次將愛國與救國高度統一,指出中國正處于黑暗與黎明之交,鼓勵青年為建設蓬勃朝氣的國家而奮斗,“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
1918年,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成為新文化運動主將,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之一。李大釗認為,古老的民族能否再現青春,關鍵“系乎青年之自覺如何耳”,因此致力于青年啟蒙,做青年的良師摯友。
按照當時北京大學的薪酬待遇,李大釗每月240大洋。但他“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夫人趙紉蘭常為家中生計發愁——原因是李大釗常傾家紓難,接濟貧寒學生。最后,北大校長蔡元培不得不關照會計科,每月發薪時先扣下一部分,親手交給李夫人,免得李家“難為無米之炊”。
毛澤東后來回憶說,他去北大求職,受李大釗賞識,安排當助理員。在北大工作期間,他常旁聽哲學和新聞課,想找名流請教,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講南方話”。而當時已是學界權威的李大釗,對這位只有中等師范學歷的屬員不僅有問必答,還常推薦新書。1949年,毛澤東率中央領導機關自西柏坡進入北平,感慨地說:30年前我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大好人,就是李大釗同志。
“青春中華”之理想,奠定了李大釗一生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崇高使命感和不懈奮斗精神,讓他成長為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和革命家之一。1927年4月6日,李大釗被捕入獄。據當時報紙報道,他受審時“精神甚為煥發,態度極為鎮靜”,從容就義時未滿38歲。
(作者單位: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2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