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根據現狀,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弄清事實,這是關鍵問題。”

“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

原標題:“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根據現狀,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弄清事實,這是關鍵問題。” “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
作者:張樹軍    發布時間:2018-05-2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分享到 :

陳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發表講話。(資料圖片)

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是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決策,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工作思想上強調實事求是

中國共產黨實行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是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陳云講實事求是最先從評彈入手。1977年6月13日、15日、19日,陳云三次就評彈問題發表談話,提出對文藝形式、文藝歷史、文藝工作者工資政策等問題,要采取實事求是態度。繼而,陳云將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從文藝界擴展到整個社會領域。同年8月13日,他在中共十一大上海代表團討論會議上提出治黨要注意兩點:第一要對抬轎子、吹喇叭、逆風惡浪襲來時隨風倒的人保持警惕。這樣的人不是實事求是的人。第二要認真做到毛主席歷來倡導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有助于防止不正之風橫行。陳云這些談話都體現一個主題思想:“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根據現狀,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弄清事實,這是關鍵問題。”

1977年9月28日,陳云在《人民日報》發表《堅持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指出: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不是一個普通作風問題,而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堅持毛澤東思想,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陳云的這篇文章,全面系統地闡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傳統,對我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工作思想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后,黨內逐步恢復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思考和處理問題的風氣,過去那種教條式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不正常狀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扭轉。如當時繼續執行從外國進口成套設備改造企業的政策,從國外進口糧食讓農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給職工調整工資的政策,就是在糾正教條式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過程中逐步提出和執行的。

與此同時,陳云的文章還使得當時社會的思想理論內容豐富和活躍起來。報刊上陸續出現了一些倡導實事求是和提倡按勞分配原則的文章。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首先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月11日,《光明日報》公開發表了這篇文章,一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國展開。

在真理標準的討論中,陳云逐步將實事求是的思想納入實踐領域。1978年7月31日,他向李先念提出:國務院務虛會最好用幾天時間專門聽聽反面意見,這就提出了在經濟工作中實事求是的問題。同年8月和9月,他在談到對待文藝工作和黨的歷史問題時,專門強調要用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9月11日,他在一封信中說:中組部、中宣部對上海文藝界30年代的問題,對創造社,對當時其他革命文藝團體,要做出實事求是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評價,作評價時必須把他們的功過是非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在全社會已經展開真理標準討論的情況下,陳云率先垂范,以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和處理重要而又具體的問題,意義重大而深遠。

  在工作重點上解決實際問題

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思想解放后,這已成為黨內絕大多數同志的共識。盡快實現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合乎黨心,順乎民意。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其一是歷史遺留問題。1978年11月12日,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作重要發言時,率先向黨中央提出: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必須由中央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循著這一思路,我們黨徹底拋掉了歷史包袱,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開動機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和實現工作重點轉移,創造了前提條件。站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回顧歷史,正因為解決了一大批懸而未決的遺留問題,才使得民心重新聚集在黨的領導下。有了堅定的民心支持,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才得以成為現實,我們黨才能面對實際,著手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

其二是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其最主要形式是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面對著眾多質疑,陳云經過實地調查之后,認為中國農村雖然經過了長期集體化過程,但農業生產力水平還是很低。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農業產品的產量,最根本辦法還是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怎樣調動?實行包產到戶就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對此,陳云提出:“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什么是當時的“實事”呢?陳云說:“九億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革命勝利三十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1981年9月2日,陳云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表關于經濟問題的講話,指出:我們搞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大鍋飯”“鐵飯碗”,它的意義不亞于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是一件大事。體制改革,農業先走了一步,工業財貿系統也勢在必行。包產到戶政策的實行,合乎億萬農民的意愿,因此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在中央內部,鄧小平等領導同志也堅決支持這一政策。到20世紀80年代初,聯產承包責任制很快就在全國農村推開,中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我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為解決溫飽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三是支持創辦特區。陳云以戰略家的眼光,認識到中國要加快發展,就離不開世界,離不開吸收外資。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陳云堅決支持鄧小平關于劃一塊地方辦特區的意見。當習仲勛和鄧小平談話后,鄧小平提出在廣東深圳辦特區的意見時,陳云十分贊成。他對辦特區的方針政策、吸收外資的渠道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意見。他強調:“對外開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用,是完全正確的,要堅持。”他提出的“發展勞務出口”、開展旅游創匯、對外開放要走出去等前瞻性意見,對于在改革開放之初開拓對外經貿渠道,提高創匯能力,引進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物資、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工作實踐中堅持“摸著石頭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是指在沒有前人經驗、沒有現成的橋和船的情況下,要想過河就必須以身試水、摸索前進。在“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大膽試驗、積極探索、摸清規律、穩步前進。

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后,陳云先后多次從改革方法論的角度談到“摸著石頭過河”。1980年12月16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講話,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論述了改革開放應采取的原則和方法:“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復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1984年6月30日,陳云又批示道:“有經驗的外國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所有外國資本家都是如此。凡屬危險項目,他們不搞,寧吃利息。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道理。”1988年5月12日,陳云在同浙江省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點,穩一點,少走彎路,走彎路的損失比慢一點的損失多。有人批評說‘摸著石頭過河’不對,但沒有講出道理來。‘九溪十八澗’,總要摸著石頭過,總要下河去試一試。‘摸著石頭過河’,這話沒有錯。”

從陳云關于“摸著石頭過河”的一系列論述來看,這一思想是在高度重視理論研究和頂層設計前提下,尊重規律、大膽探索、穩步前進的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證關系,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其目的就是要求人們不僅要注重加強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還要繼續摸著石頭過河,通過不斷摸索規律,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更加積極穩妥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從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陳云在改革開放之初所作出的一系列論斷和決策,以及在工作實踐中所運用的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對我們如今開展各項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作者張樹軍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