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中國改革的宣言
——重溫鄧小平1978年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
“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40年前,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一講話在收錄到《鄧小平文選》時定名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講話,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發表的,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大幕。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重溫重讀這一講話,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識,將全面改革進行到底。
中國處于重大歷史關頭——講話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究竟向何處去?成為舉國上下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中國處于一個重大歷史關頭。
從國內看,十年內亂使中國發展陷入困境,冤假錯案堆積如山,政治、思想極其混亂,黨和國家的各級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形勢十分嚴峻,什么都少、什么都缺,糧票布票等各種票證盛行,全國有2億多人吃不飽飯。1977年,萬里在安徽調研期間曾問起一個青年的理想是什么,這位青年說:“填飽肚子。”1978年,廣東寶安(深圳)農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農民的收入是13000港幣,如此巨大差距,促使不少人鋌而走險偷渡港澳。胡耀邦說,全國有300多萬干部身陷冤假錯案,受此牽連的群眾有1億多人。人們急切地盼望從困境中擺脫出來,而實際上由于思想僵化盛行,中國在前進中出現徘徊局面。
從國際上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在中國相繼經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之時,美國、歐洲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日本、韓國等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卻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實現了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訪問歐洲五國——法國、瑞士、德國、丹麥和比利時。考察團發現這些國家已經修起網狀高速公路,法國馬賽索爾梅爾鋼廠年產350萬噸鋼僅用工人7000名。中國武鋼年產鋼230萬噸,卻需要67000工人。他們看到了中國的差距,也看到了中國的機遇。西方發達國家剛剛經歷經濟危機,有大量資本可供我們借用,他們也有強烈意愿同擁有巨大市場的中國合作。回國后,谷牧向黨中央匯報出訪情況,會議持續8個多小時,為實行改革開放打下基礎。代表團成員之一時任廣東省副省長王全國后來回憶說:“那一個多月的考察,讓我們大開眼界,思想豁然開朗,所見所聞震撼每一個人的心,可以說我們很受刺激!閉關自守,總以為自己是世界強國,動不動就支援第三世界,總認為資本主義腐朽沒落,可走出國門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國屬于世界落后的那三分之二。”
鄧小平1977年7月第三次復出后,通過廣泛調研了解國內外情況,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到廣東、四川、東北等地調研時,積極鼓勵當地領導大膽解放思想,敢于調整政策,大膽發展生產力。他到日本、新加坡等地考察后也頗受啟發。1978年10月他到日本訪問,親身感受日本新干線列車時速已達200公里,親眼所見日產汽車公司的現代化程度很高,日本與中國汽車工人的效率比是94: 1。數天日本之行讓鄧小平深感必須奮起直追。因此,他向中央建議盡快結束揭批“四人幫”運動,把工作重心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在這種背景下,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持續36天之久的中央工作會議召開了。在出訪新加坡之前,鄧小平讓人起草了一個關于工作重點轉移的稿子,準備在這個會上講講。1978年11月14日回國后發現,與會200多名高級干部非常關心解放思想、歷史遺留問題、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等。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親自擬定了提綱,決定就一些重大問題談談他的看法。
為改革鼓與呼——講話內容主旨
鄧小平的講話通篇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講話明確提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可以說,講話為中國改革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閘門、為中國改革進行了組織動員、為中國改革指明了方向,拉開了中國改革大幕。
倡導解放思想,為推進改革提供思想支撐。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鄧小平的講話開宗明義點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提出要破除條條框框,“獨立思考,敢想、敢說、敢做”,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希望“各級黨委和每個黨支部,都來鼓勵、支持黨員和群眾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都來做促進群眾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工作”。這些話既有思想鼓動,又有組織動員,目的是為了推動思想解放,為改革開放打開思想閘門。
倡導民主、向前看,為推進改革提供活力保障。鄧小平講話強調了“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并著重闡述了“發揚經濟民主的問題”,強調“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他還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是為了向前看角度論述了解決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分清了一些人的功過,糾正了一批重大的冤案、錯案、假案,“目的正是為了向前看,正是為了順利實現全黨工作重心的轉變”。如果說強調民主制度化是從制度層面為中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那么提倡向前看就是動員全黨具有戰略思維,著眼未來發展,體現了改革精神實質。
倡導經濟管理與經濟政策變革,為推進改革指明方向。講話第四部分闡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明確指出當時推進改革的重點問題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經濟政策。在管理方法上,鄧小平指出了改革開放的迫切性,他認為,“經濟管理工作,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于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我們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學習,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試驗。”在管理制度上,鄧小平指出,“要特別注意加強責任制”,“任何一項任務、一個建設項目,都要實行定任務、定人員、定數量、定質量、定時間等幾定制度”;“要擴大管理人員的權限”,“要善于選用人員,量才授予職責”,“要嚴格考核,賞罰分明”,并“同物質利益聯系起來”。鄧小平還明確提出了要改革經濟政策。他主張“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這樣“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這個大政策,確實推動了中國改革事業蓬勃發展,推動中國面貌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的宣言書——講話產生廣泛影響
鄧小平的這篇講話拉開了中國改革序幕,是一篇影響中國歷史的講話。在這一講話精神指引下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改革開放和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通過這次全會,實際上開始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的大框架,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大框架。
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0周年大會上,中央評價鄧小平的這篇講話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言書。這個新時期就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條新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因其在艱難時刻帶領中國轉型,鄧小平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978年年度人物。在1979年1月1日的序言里,雜志撰稿人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央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在他撰寫的《鄧小平時代》里,把這次講話視為“鄧為改革開放做準備”。
今天重讀講話,我們仍然能感受世紀偉人鄧小平40年前引航中國巨輪的高屋建瓴、高瞻遠矚。40年后的今天,繼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繼續解放思想,更加需要一大批改革闖將,更加需要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改革創新精神。精讀細讀這篇講話,領會其精神實質,能給改革者以動力,給奮斗者以智慧,給前行者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