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及危害性論析
[內容提要]歷史虛無主義主要經由學術領域在中國傳播,但它并非是單純的學術或社會思潮,而是具有西方背景與強烈現實訴求的政治態度和意識形態主張。就理論立場而言,歷史虛無主義犯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根本錯誤;就現實影響而言,歷史虛無主義產生了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危害。必須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為此,要在史學研究領域尤其是黨史國史研究中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指導;要通過正確開展黨史國史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擴大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在人民群眾中的認同基礎;要加強對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引領和監管,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和管理,從根上瓦解歷史虛無主義的依托載體,切斷歷史虛無主義傳播擴散的主渠道。
歷史虛無主義是當代中國深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之一,具有強烈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屬性。與其他社會思潮相比較,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既不公開宣揚激進的政治態度,也不使用具有煽動性的通俗流行話語,而是以貌似嚴肅的學術面目出現,因而“更具迷惑性和欺騙性”。正因為如此,使得深入揭示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實質、堅決批判并肅清其危害性有必要成為一項持續性的任務。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發展演化及思想實質
歷史虛無主義發端于西方哲學中的主觀唯心主義傳統。主觀唯心主義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不存在客觀規律性,而是人的主觀精神和意志的產物,左右歷史發展的主觀精神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具體表現為“目的論”、“使命論”、“偶因論”、“唯意志論”等。例如,費希特認為,理性是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主線,而理性則取決于人對自身使命的主觀認識;叔本華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的意志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并決定了歷史的循環發展軌跡。既然歷史的發展取決于人的主觀需要和認知,那么對歷史的研究和解釋當然也就成了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主觀思維活動。狄爾泰認為,闡釋歷史是為了幫助人們理解生命的意義,歷史研究取決于人對歷史的“理解”和“表達”;尼采把虛無主義解釋為否定歷史傳統和道德原則的態度,并將這種態度貫穿于對歷史的整體性理解中,在尼采看來,歷史研究的目的就是“服務于生活”、“服務于個人和國家”,不能為了追求所謂歷史的真實而犧牲這個目的。
借助大眾媒介實現廣泛傳播是社會思潮得以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作為社會思潮的歷史虛無主義產生于19世紀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時期。工具理性所展示的巨大支配性力量使人的主體地位發生了嚴重危機,為了應對這種危機,相當一部分學者和思想家選擇退回到“精神科學”領域,力圖通過對歷史的主觀認知和解讀來重新喚回人的主體性力量,并得到了在社會急速變化中充滿虛幻無力感的大眾階層的共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后果導致了理性精神的幻滅和深刻的社會創傷,虛無主義成為人們對待歷史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普遍態度,導致了物欲橫流、享樂至上,青年人精神頹靡,精英階層生活腐化,民主淪為金錢和謊言的游戲,色情毒品槍支的泛濫成為無法治愈的社會毒瘤。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德格爾認為,“從其本質上來看,毋寧說,虛無主義乃是歐洲歷史的基本運動……它的展開只還能引起世界災難。虛無主義乃是被拉入現代之權力范圍中的全球諸民族的世界歷史性的運動。”基于唯心主義歷史觀,海德格爾還認為,作為現代性產物和表現的虛無主義不能被人所克服,甚至不能被人所認識,“那些誤以為自己擺脫了虛無主義的人們,也許最深刻地推動了虛無主義的展開。這個最可怕的敵人的可怕之處在于,它不能說出自己的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拉開了冷戰時代的帷幕,西方發達國家一方面深受歷史虛無主義之害,另一方面又為對抗和瓦解社會主義陣營而向社會主義國家大肆輸出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由此成為意識形態對抗的工具。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形成可追溯到新文化運動時期。“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為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登堂入室打下了思想和受眾基礎,胡適、陳序經等人的“全盤西化”論調對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歷史虛無主義最初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一些受西方后現代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的學者提出,要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之間的關系,并且開始對中國近現代史學科體系中的基本判斷與立論前提——“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提出質疑,這一質疑實質上是隱晦地指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的指導地位。進入90年代,前蘇東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以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在客觀上給予了歷史虛無主義以更大的滋長空間。一些學者在“重新認識百年中國”的口號下,以“強調學術”、“還原真實”的名義,開始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翻案,并公開美化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他們提出,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是“讓世界走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文明”。在這個階段,由于中央高層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政治上、學術上的西化傾向受到強力遏制,歷史虛無主義一則標榜自己所謂“價值中立”的學術態度以規避政治紀律的約束,二則將思想主陣地迅速向“自由世界”轉移以形成對大陸的反向滲透。進入21世紀特別是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加速轉型,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利益固化的藩籬亟待破解,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之間在利益訴求上的差異性日益凸顯,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態勢深入發展。歷史虛無主義為加速自身的傳播滲透,利用部分社會成員在利益訴求暫時受阻時所產生的困惑心理和不滿情緒,以扭曲、編造、杜撰的所謂“史料”、“史實”為依據,大肆丑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形象,肆意貶低和矮化中國共產黨的抗戰貢獻,將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割裂并對立起來,以此制造社會思想混亂,達到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拋棄四項基本原則、接受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政治目的,產生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
從歷史虛無主義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無論是作為學術思潮還是作為社會思潮的歷史虛無主義,都具有鮮明的政治特征和意識形態傾向,即出發點和落腳點上的徹底的反馬克思主義。從出發點來說,歷史虛無主義不尊重歷史的客觀性,主張歷史研究就是一種“話語”,是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進行隨意選擇的“敘事方式”,這是與唯物史觀根本相違背的歷史唯心主義立場;從落腳點來說,歷史唯心主義通過他們所謂重新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反思”過程,得出的是否定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執政的合法性的結論,在理論邏輯上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背道而馳,在現實邏輯上與中國近現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完全脫節。基于這樣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傾向,作為學術思潮的歷史虛無主義完全背離了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誤導學人、敗壞學風;作為社會思潮的歷史虛無主義動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否定中國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確性、渙散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極大的顛覆和破壞作用。
二、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文藝作品宣傳擴散其政治主張,并通過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實現對社會心理的廣泛滲透
歷史虛無主義雖然自詡為“學術觀點”,但基于其強烈的政治訴求和意識形態傾向,它從未打算止步于學術領域,而是在學術的幌子下不失時機地向社會各領域進行侵蝕和滲透。文學藝術作品由于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和通俗性、形象性、直觀性特點而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因而成為歷史虛無主義重點利用的對象。早在20世紀80年代歷史虛無主義嶄露頭角之時,它便開始謀求與文學藝術載體的結合。通過這種形式,歷史虛無主義貶低和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全盤西化”的主張不僅得到了傳播,而且贏得了不少信眾。歷史虛無主義的鼓吹者們發現:將“學術”與“文藝”熔為一爐,是擴大政治影響力的絕佳途徑。近年來,由于黨和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判斷更加精準、管控更加嚴格,歷史虛無主義轉而利用不引人注目的歷史細節做文章,通過歪曲編造歷史來渲染“權力崇拜”、隱射現實,對主流價值觀和社會良俗的建設產生了極大的侵蝕和破壞作用。
當今世界已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由于其全天候、廣覆蓋、跨時空、互動性等特點和優勢成為應用最廣泛的傳媒方式,對社會思潮的傳播、社會心理的塑造產生著深遠影響。事實上,新媒體已經成為深刻影響公共輿論導向和公眾價值判斷的主流媒體形式。歷史虛無主義看到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這種傳播優勢和巨大影響力,通過多種方法和渠道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不僅在各種新媒體尤其是交互性強、擴散速度快的自媒體平臺表現活躍,而且主動順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受眾心理訴求而采取相應的表達方式。首先,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呈現方式上的多重復合性特點,往往是圍繞同一個主題將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等同時呈現,為順應這一特點,歷史虛無主義以圖文聲色俱全的方式炮制虛假信息。這些信息在自媒體平臺出現后很容易得到海量轉發和迅速擴散,即便事后能夠揭露其虛假性,形成的負面影響也很難挽回。其次,當前中國的網民結構呈現出中低收入者比例偏高、中低社會階層者比例偏高、未成年人比例偏高的“三高”特點,獲得感、成就感在整體上處于偏低水平。在網絡的匿名環境和“自由氛圍”影響下,一些網民容易進行主觀隨意的負面情緒宣泄,而另一些網民則在有意無意間扮演了跟風者的角色,在不對信息真偽進行考證、不考慮對自身言論負責的情況下進行跟風式的附和與強化。經過一些別有用心的“輿論領袖”的策劃和煽動,各種以“人民”的名義不負責任地發表觀點、造謠惑眾和攻擊謾罵他人的言論容易得到跟帖擴散和點贊轉發,形成一邊倒式的虛假民意傾向,給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提供了可乘之機。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與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
三、抵御和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危害的對策路徑思考
(一)深刻吸取反面教訓,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史學研究領域的侵蝕滲透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后現代主義、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思潮對中國史學研究領域的影響經歷了從隱性到顯性、再到不斷擴大和深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作為史學研究的指導思想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要充分重視這一問題嚴重性的地步了。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優良傳統,以客觀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能夠血脈相傳、繼往開來的寶貴經驗總結;反之,“欲亡一國,必先去其史”,以不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歷史往往是國運衰敗的征兆和前奏。
如果任由歷史虛無主義扭曲我們的黨史國史、虛無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虛無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年代的正確領導以及執政的必然性與合法性,那么最終“告別”的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幾十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具有外源性,是西方思潮傳播和滲透的產物。因此,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難以公開宣揚其政治主張,而是以各種隱晦的方式來表達立意和訴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是不可識別、不能防范的。歷史虛無主義以“史”立論,防范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荼毒就應當從史學研究領域入手。這首先意味著要正確認識史學研究的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特征。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東方還是西方,歷史研究都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特征,都為執政者所高度重視并大力主導。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治史、修史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學術活動。如果一個政權及其執政者不能正確認識并嚴肅對待自己的歷史,以虛無主義的態度任意篡改和否定自己的歷史,那么就有可能導致人亡政息的悲劇結局。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握黨史國史研究的正確導向和科學方法
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影響與滲透發軔于史學領域,其中,又以黨史國史研究為重點攻擊和非難的對象。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態度和意識形態主張。它的策動者們深知:黨史國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影響,事關中國的前途命運,如果能夠扭曲和虛無當代中國的黨史國史研究,特別是否定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得出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結論,就能夠成功解構廣大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泯滅他們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擔當,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拋棄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制度。因此,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抓住黨史國史中的一些局部、個別素材大做文章,甚至進行憑空捏造,借此抹黑黨的歷史、丑化黨的領袖、否定黨的領導。
與歷史虛無主義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對黨史國史研究進行干擾和滲透相比較,當前主渠道的黨史國史研究需要大力加強。近年來,由于黨和國家的重視,《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官方修訂版相繼推出并得到推廣使用,在相當程度上對各種黨史國史海外版本的傳播起到了抵制和糾偏的作用。但同時必須看到,主渠道的黨史國史研究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亟待加強。首先,應進一步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主渠道黨史國史研究中的指導地位。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指導,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史國史研究在方法和結論上的正確性、科學性。因為這種研究方法徹底克服了唯心主義的各種偏見和臆想,“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為此,應加強對專業研究人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不斷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他們識別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滲透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要準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修訂和完善黨史國史教材和專業研究典籍,并且充分發揮主流渠道的推廣作用,保證這些教材和專業典籍真正進入課堂為學生所學習和掌握,同時成為專業研究人員的必讀必備書目。其次,加強專業研究隊伍的建設。應大力加強對專業化研究人才的培養力度,在留住用好現有人才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從青年一代中培養選拔研究人才。基于黨史國史研究在史學領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要從各個方面為專業學者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研究條件,使他們能夠潛心鉆研和扎實積淀,以深入持久的研究形成具有厚重學術分量、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高水平成果,在國內外不斷提升中國主渠道黨史國史研究的影響和地位。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對民間黨史國史研究的指導和規范。
(三)突出重點,加強主渠道的黨史國史宣傳教育
黨史國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以科學觀點和正確結論掌握最大多數群眾,更好地凝聚共識,堅定“四個自信”。因此,黨史國史研究的生命力根本在于運用,在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踐行。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黨史國史的理論研究與宣傳教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黨史國史宣傳教育應以青少年和黨員干部為重點對象。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使廣大青少年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和信念,就必須高度重視對他們的黨史國史教育。對青少年的黨史國史教育要注意尊重和體現他們的特點。青少年思想活躍,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在新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還具有對傳統媒體興趣下降、喜歡以感性化的“讀圖”方式接受信息、樂于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通過“刷臉”開展社交等特點,對他們進行黨史國史教育,只有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才能使教育內容為他們所喜聞樂見并且深入心靈、外化為行動。此外,青少年普遍對社會生活懷有新鮮感和好奇心,希望了解社會,并力圖以自己的方式融入社會,但與此同時,青少年由于年齡和閱歷等方面的限制,又往往不能正確看待社會現象尤其是負面的社會現象,容易產生片面甚至是偏激的想法和行為。根據這樣的特點,對青少年的黨史國史教育不僅要注重理論引導,而且要注重實踐印證,在這個過程中,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運用。黨員干部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形象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擔當者和踐行者,是黨史國史教育對象的重中之重。對黨員干部進行黨史國史教育,首先要注重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只有把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起來,才能使黨員干部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從黨性原則的高度了解國史,從人民性原則的立場理解黨史,深入認識、牢固把握黨史和國史的內在關聯、血肉聯系。其次,對黨員干部的黨史國史教育要注重理論性、系統性,要使廣大黨員干部形成對黨史國史全面系統的認識,以此保證理解上的準確性、科學性,這樣才能不被一些碎片化的歷史細節所干擾,避免帶來理解上的歧義與偏差。再次,對黨員干部的黨史國史教育要立足實際,與工作需要緊密結合。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肩負著特定的工作職責,聯系工作實際、以問題為導向、有的放矢的學習方法能夠帶來更高的學習效率、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鄧小平同志指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近年來,黨的思想建設不斷加強,各種學習教育活動持續性、常態化地開展,這就是一個將黨史國史教育融入實際工作當中,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良好契機和重要抓手。
黨史國史宣傳教育還應當廣泛面向群眾,注重形式和手段的創新,不斷擴大認同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獲得了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國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絕大多數人發自內心擁護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制度,但與此同時,群眾的認識又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處于自發狀態,容易被一些錯誤信息所誤導,因此,有必要持續性地開展廣泛面向群眾的黨史國史宣傳教育。要善于運用各種文化載體、文化活動增強人民群眾從正面接觸了解黨史國史的興趣和熱情,善于從黨史國史的生動素材中講清楚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善于從解答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現實問題中講清楚黨史國史的基本立場和觀點,不斷擴大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基礎。
(四)加強對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引領和監管,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和管理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當代中國文藝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文藝,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對歷史題材文藝作品進行有效引領和監管,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領導的題中應有之義。首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導向,摒棄庸俗頹廢、虛假浮夸的創作題材。其次,要加強對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發行渠道的有效監管。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往往具有特定的政治內涵和宣傳導向,進行更為嚴格的發行審批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新媒體是歷史虛無主義傳播擴散的主渠道,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和管理,需要從“防”、“疏”和“堵”三個關鍵環節上下功夫。
“防”,即重在事前,黨和政府相關部門應對各種新媒體平臺特別是自媒體平臺加強預防性的引導和管控,從源頭上降低歷史虛無主義言論通過新媒體擴大影響的可能性。21世紀是互聯網的世紀,以互聯網為關鍵技術與核心樞紐的新媒體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和接收的方式,也使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意識形態博弈出現了全新的特點。為了有效地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斗爭,黨和國家亟須培養一支黨性強、業務精、技術好的網絡管理者隊伍,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及時有效地預防和攔截歷史虛無主義有害言論的登場,維護中國網絡的意識形態安全。
“疏”,即重在事中,雖然現在的網絡管理技術越來越成熟,但百密未免一疏,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仍然能夠利用各種技術手段繞開網絡監管,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中不時亮相發聲。在有害言論冒頭之后,應對重點就要從“防”轉移到“疏”。在這個環節,主旋律、正能量要及時發聲,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堵”,即重在事后,歷史虛無主義言論的影響業已形成之后,要及時切斷有害信息的傳播途徑,防止影響的進一步擴大。應當綜合運用“堵”的措施。屏蔽有害信息是最常見的做法,雖然有助于控制影響,但只是一種被動應對,并且網上信息的傳播異常迅速,即便屏蔽及時,有害信息的影響面也很難控制。因此,對有害信息的處理不能簡單屏蔽了事,而是要綜合運用多種追蹤手段,及時追蹤深挖和切斷信息源,然后根據不同的情況,對信息源進行分門別類的處置,盡可能杜絕其隱患。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客觀真實,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容不得歪曲,更容不得虛構和虛無。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學術立場,在研究方法上拒斥唯物主義、堅持唯心主義,在研究過程中以極不負責的態度任意編造、扭曲、篡改歷史,毫無學術品行,遑論學術成就;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態度,意在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顛覆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瓦解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終把中國納入西方國家所主導的“自由世界”體系,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和顛覆性。因此,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必須加以清醒認識,進行旗幟鮮明的反對。徹底批駁歷史虛無主義,需要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以解決現實問題、破解發展難題為旨歸,在還原歷史真實的過程中彰顯“四個自信”,把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道路”更好、更堅定地走下去。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