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不怕”王杰,險些被誤會和埋沒的英雄
▲王杰生前照片。 新華社發資料片
▲王杰日記影印版。攝影:李燦
在江蘇省邳州市王杰烈士紀念館內,有一座造型奇特的亭子,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繞。奇特之處,是它竟然有12根柱子。
此亭建于王杰犧牲處。1965年7月14日,濟南軍區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杰,在組織民兵訓練時突遇炸藥意外爆炸。危急關頭,23歲的王杰奮不顧身撲向炸藥包,掩護了在場的12名民兵,自己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23歲。那12根柱子,代表王杰救下的12人。
王杰是曾經與雷鋒齊名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也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毛澤東主席為他題詞“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主席來到駐江蘇徐州的第71集團軍某旅王杰生前所在連。在王杰犧牲時遺留的血衣和鋼筆殘片前,習近平詳細了解王杰舍己救人的壯舉。習近平感慨地說:“我小時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習近平擔任軍委主席后不久就明確指出,軍人要有血性,血性就是戰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習近平先后多次強調,無論什么時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都不能丟。
王杰烈士紀念館館長王莉對記者說,“可惜前些年由于宣傳較少,青少年中知道王杰的人太少了!”
即便當初,王杰也差點被埋沒甚至被誤會。王杰犧牲后,當地民眾7月16日為他舉辦了追悼會,兩個月后,他所在的部隊才給他舉行隆重的追悼會。50多年過去了,我們重新走進歷史,借助王杰烈士紀念館內的諸多陳列,通過走訪當年“地雷班”的老民兵,感受彼時對一位犧牲的戰士到底是英雄還是責任人的較真,為英雄的浩然正氣深深打動!
意外爆炸,王杰救人犧牲
王杰1942年出生于山東省金鄉縣,1961年8月入伍后,年年被評為優秀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模范共青團員和一級爆破技術能手。
1965年6月,王杰所在的工兵營到邳縣張樓公社野營,在運河里進行游泳訓練。6月底,張樓公社黨委和人民武裝部領導找到工兵營,請求選派教練員幫助訓練公社民兵地雷班。
營長和教導員決定派王杰擔任教練員。從那時起,王杰每天很早即起床,5點準時到民兵集訓地給民兵上課,8點再回部隊參加游泳訓練。
7月14日,王杰給民兵上課的內容是“絆發式防步兵應用地雷”實爆。這種地雷不加導火索,要求瞬間爆炸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原地雷班班長李彥清老人回憶說,王杰對他們的訓練要求非常高,因為,“訓練場就是戰場”。如何跪著、臥著挖雷坑,以及挖雷坑時必須保持靜默、注意觀察敵情等,完全按照實戰要求進行。王杰當天選擇的教學地點,就是實戰時需要埋地雷的十字路口。
“我們用的是土地雷,用水泥包紙包好4個雷管,每個雷管裝二兩五炸藥,接上起爆裝置,埋入地里,就成了地雷。”李彥清說。
李彥清當時位于王杰的左前方,離王杰不到1米。其他11位民兵也團團圍在王杰周圍,或蹲或站,全神貫注。
王杰先講解了實爆要領,下達完訓練課目后,開始做實爆示范。他捆好炸藥包,將雷管、拉火管連在一起,一切都非常順利。他向圍成一圈的12人講解說:“我剛才所做的,就是炸藥包的實爆連接步驟。做完這些后,下一步只要拉去拉火管的拉火栓,立刻爆炸……”
就在王杰進行講解時,意外發生了:埋炸藥包的土層里冒出白煙,火星噴濺。就在李彥清等人驚恐萬分的時候,王杰已經撲了上去……
李彥清只是下意識地用雙手蒙臉,然后就被震暈過去了,腿部受傷。當年18歲的吳步良蹲在王杰左后方,距離炸點更近,他右半身的皮膚因爆炸全給扯傷,同樣被炸暈了……
當他們醒過來時,看到民兵羅漢瑞抱著自己的右腿哭喊:“我的腿沒了,王教員沒了……”
羅漢瑞站在吳步良右邊,緊貼在王杰身后。事后他們分析,王杰往地雷上撲的時候,爆炸沖擊波穿過王杰兩腿間的空檔,炸折了羅漢瑞的右腿。
王杰被炸得粉身碎骨。但他周圍的12位民兵,全部存活下來。羅漢瑞受傷最重,導致右腿截肢。
部隊官兵很快趕來保護現場,搶救傷員,收集王杰骨肉……
工兵營營長和教導員,邳縣武裝部部長和政委都趕到現場。他們聽了當時在場的12個人的介紹后,將王杰犧牲的情況上報師黨委。
拉火管為什么自燃?
師黨委決定,派師政治部主任劉德一帶領調查組,到王杰所在的營、連和張樓公社,找當事人了解事情經過。劉德一等人到工兵營和張樓公社后,被王杰的舉動所感動,決定按因公犧牲的烈士來擬定上報材料。
但是,在起草調查報告時,調查組遇到一個問題:拉火管為什么會自燃?到底是因為拉火管自燃,還是因為王杰操作失誤造成爆炸?這個問題,直接關系王杰犧牲的性質認定。如果不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并進行詳細回答,報上去的材料,也會因為存在疑問而被退回。
李彥清等人分別接受調查組單獨調查,他們回憶王杰現場操作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步驟都足以說明:王杰的操作完全正確,根本不存在操作失當的問題。
拉火管自燃仍是困惑大家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樣的事,實在是少之又少。在有調查組全體成員列席的營黨委擴大會議上,有人提出“除非有人預先在拉火管上做了手腳”,甚至有人認為是“一起人為的惡性事故”。
調查組通過與邳縣人武部、張樓公社的一些干部對王杰犧牲前幾天的情況進行深入調查,特別是當天是否有人經手武器裝備或者接觸炸藥的情況進行反復調查,排除了“有階級敵人做手腳”的疑點。
這時,師黨委打來電話,催促調查組盡快拿出調查結果。劉德一只好將調查的情況和關于王杰犧牲性質認定的不同意見加以綜合,寫成一個匯報提綱。
根據調查組報來的情況,當時只有王杰本人接觸過爆炸設備和材料,又排除了“階級敵人破壞”的可能,而營黨委擴大會議上,有很多人提出拉火管不可能自燃,這樣,只剩下王杰操作失誤的可能了。師黨委經過反復研究,只好根據調查組的電話報告,把王杰犧牲定性為“一起由于違反操作規定而造成的責任亡人事故”。這樣一來,王杰不但不能被認定為英雄,而且將被認定為錯誤而給予嚴重處分。
時值盛夏,天氣炎熱,當地干部群眾和部隊戰友收集到的王杰遺體保存不住。地雷班的民兵們,開始為王杰趕做棺柩。在當地干部群眾的強烈要求下,部隊決定把王杰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
7月16日上午,張樓公社黨委和工兵營黨委聯合召開安葬儀式,男女老少約1500人冒雨參加追悼,公社書記丁如光在靈柩前領路。他們按照當地風俗將王杰安葬,周圍村莊的百姓抱著扎花、紙幡等,從四面八方涌來,淚流滿面。
由于師黨委已經把爆炸定性為“一起由于違法操作規定而造成的責任亡人事故”,當天下午在工兵營為王杰舉行的追悼會,就與地方為王杰送葬的情況完全不同。會上,沒有介紹王杰的事跡,而更像一個情況通報。營教導員在悼詞的結尾說:“王杰身為班長、學雷鋒標兵、一級技術能手,釀成了不該發生的惡性事故,給部隊建設和群眾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這個追悼會引起全營官兵的不解。追悼會結束后,大家議論紛紛:不管怎么說,王杰為了掩護在場的12人,躍身撲向炸藥包,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救了其他人的生命,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出來的。這個行動本身就說明,王杰是偉大的。他不是英雄,還有誰能當英雄?
王杰的戰友們對“違反操作規定”的結論提出質疑。他們說:在連隊,王杰的爆破技術水平最高,責任心非常強,心非常細,是連隊最放心的實爆手,怎么會“違反操作規定”呢?
意外發現王杰日記
師政治部主任劉德一在張樓聽到了王杰戰友和當地群眾對師黨委結論的不同看法,并把意見帶回師里。他在師黨委會議上強調:一定要對九泉之下的王杰負責,不能草率了事!
他向師黨委提出復查的請求,黨委同意重新成立調查組,對王杰犧牲的原因進行調查。劉德一帶隊重新對民兵地雷班和張樓百姓進行了細致的走訪。被王杰救護下來的12位民兵,強烈要求確立王杰的英雄行為;張樓公社的百姓,向調查組傾訴著王杰曾經為他們做過的好事。
劉德一再次被感動,初步意識王杰在撲向炸點的瞬間,一定還有很深的“隱情”。
調查組又來到王杰生前所在的連隊,對他生前遺物進行復查,意外在王杰的枕頭下、衣箱里、桌子的抽屜里,發現了23本日記。這是王杰最私密的東西,從不示人,因此,也是他真實思想的記錄。
“人一生,以服從祖國的需要為最快樂……”這是王杰入伍前的日記。
“人活著要怎么樣學習做人?做什么樣的人?通過學習《為人民服務》,我深刻認識到:做人就是做一個雷鋒式的、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1963年8月3日)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1964年7月28日)
“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1965年5月1日)
“李玉和說:‘共產黨員,怕死就不要干革命!’……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像李玉和那樣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鐘。”(1965年6月28日)
隨著不斷翻閱日記,王杰的可貴精神躍然紙上。23本日記看完后,劉德一的雙眼紅了——如此高尚、純粹的戰士,怎么會制造事故破壞部隊建設呢?
劉德一在師部黨委會上捧出王杰的23本日記。常委們相互傳閱,他們同樣被王杰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將23本日記迅速送濟南軍區裝甲兵黨委。
裝甲兵常委會各常委相互傳閱王杰日記后,當即拍板:一是將王杰日記報送中央;二是請有關專家對事故進行評估。
炸藥和爆破專家的現場報告
在邳州王杰烈士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份《來自現場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專家組到民兵訓練的現場進行勘察拍照后,分別找12名參訓人員逐一調查,繪制出當時王杰與12人的各自位置。為了查證王杰在爆炸瞬間撲向炸點的情況,專家組決定進行現場實爆試驗。
8月上旬,師工兵科科長田永泰組織實爆。實施實爆者是具有豐富爆破經驗的季家祥,長期負責軍訓工作,在師工兵教練員集訓隊曾是王杰的教官。
季家祥用拉火管連接好雷管后,按照民兵描述的王杰原來操作的程序、操作的姿勢,一腿跪著,一腿蹲著。他把拉火管拉開后身體往后一滾,雷管“啪”的一聲爆炸,季家祥安然無恙。
實爆顯示,王杰作為一級爆破能手,在發現炸藥即將爆炸的危急時刻,只要往后迅速一仰,避開爆炸形成的45度最大殺傷角,完全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卻放棄了自救,毅然撲上炸點,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專家組在現場測量、調查所獲的數據驗證:爆炸形成的沖擊波把王杰拋出地面一人多高,身體被拋到其作業位置的后方,頭部距離炸點2.1米,腳距離炸點3.7米。這是他身體往前撲,重心對準炸點而被甩導致的——如果保持原姿勢不變,只會被沖擊波原地沖向后倒,不可能拋出2至3米,也不可能讓身體倒轉過來。5名受輕傷的民兵身上都有王杰的碎骨,更證明了是王杰以自己的身體蓋住了炸點……
專家們還用王杰使用的同類爆炸材料進行了30多次試驗,最后得出結論:一、王杰當時所用的拉火管已過期,處于失控狀態,拉火管突然自燃,采取任何補救措施都來不及,只需幾秒炸藥包就會爆炸。拉火管過期,只有火藥專家進行實物檢測時才能發現,作為爆破作業專門人員的王杰,很難發現;二、在事發地點,從王杰的位置看,在炸藥包爆炸前的瞬間,只要他往后仰倒,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
7000人參加的追悼大會
專家們的鑒定,不僅推倒了先前“操作失當”“違反操作規定”的結論,而且通過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王杰是為了救別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真正英雄。
濟南軍區裝甲兵黨委把專家鑒定結論反饋給師黨委。師黨委再次開會,在將王杰確認為革命烈士的基礎上,又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同時決定,由師黨委主持召開王杰追悼大會。
1965年9月16日,濟南軍區為王杰召開隆重的追悼大會。參加這次追悼會的有濟南軍區和來自山東、江蘇、徐州、徐州軍分區、邳縣、金鄉縣的干部群眾和戰士7000多人。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政治委員黃志勇敬獻了挽聯:“毫不利己實一心服務人民,臨危不懼真人民英雄本色”。
地雷班的所有民兵都參加了這次追悼會,李彥清代表地雷班民兵在會上發言。“我還記得當時發言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是再現王杰撲向炸點保護民兵的英雄之舉,第二部分,就是表態,要接過王杰的槍,繼續他未竟的事業。”
后來,王杰的事跡在更大范圍內傳播開來。僅1965年第四季度,全國各大報刊、電臺發表與王杰有關的報道就達1300多篇。其中,10月30日和31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分別刊登和播發了王杰日記摘抄,新華社記者和《解放軍報》記者聯合發表了長篇通訊《革命青春的贊歌》。11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學習王杰同志一心為革命的崇高精神》……
今年已經71歲的吳步良,當時在醫院恢復20多天后,醫生從他傷口中取出一塊小骨頭。“羅漢瑞的腿被炸折了,沒有碎片。那塊骨頭,肯定是王教員的……”吳步良說。
如今,吳步良在家安享天倫之樂,有兩個兒子,3個孫子1個孫女。“現在日子過得很好,也比較富裕。”每次路過王杰烈士紀念館,他都感慨萬千:“如果沒有王教員,就沒有我的現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不僅在日記中寫道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僅用最后的那次犧牲證明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貫地不怕苦、不怕死,是個驚人的言行一致的人!”王杰紀念館館長王莉激動地說,在沂蒙山區施工時,突發山洪卷走了物資,他義無反顧奔去搶救;爬險路、鉆山洞,他總是不畏艱險,沖在前面;施工爆破,他總是冒著風險搶先裝藥、放炮。有時出現啞炮,他也爭著沖上前去排除。
至于平時的好人好事,更是舉不勝舉!他在1964年2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為了完成國防施工,不怕粉身碎骨。現在苦些是為了千萬人民不受苦,什么樣的苦我都能忍受。”在1964年3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牢記: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他連續3年被評為“五好戰士”,被授予“模范共青團員”“一級技術能手”稱號,兩次榮立三等功。
王杰還是一個高度自律,不斷見賢思齊的人。當兵4年他記下的10萬字日記,充滿了對先進人物的崇敬和對自己的嚴格解剖。一次,他得知要訓練緊急集合,就在前一晚上做好準備,第二天又提前半小時起床等著,搶了個第一名。事后他認識到這是弄虛作假,就主動找排長檢討,并在日記中記下:“要不得的第一。這樣得到的表揚是不光榮的。今后我一定要正確對待榮譽問題,做一個無名英雄。”一次,他在日記中反省自己“集體看電影找好位置,洗澡找好地方,干活總找個好工具。”說“自己處處把‘我’放在第一位,太沒出息。”
當然,王杰并非不食人間煙火沒有生活情趣的超級英雄。工作學習之余,他同樣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邳州市王杰烈士紀念館內,收藏著王杰使用過的樂器(二胡和笛子)、集郵冊以及放大的日記影印件等。顯然,讀書寫日記是王杰最熱衷的愛好。王杰留下的23本日記,足有10多萬字,忠實記錄著他從入伍到犧牲前的心路歷程,頻頻閃現出王杰的思想火花。
后來,人們把王杰精神總結為“一心為革命,兩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伸手(在榮譽、待遇、物質上不伸手),四個自問(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人最痛苦的是失去人民的信任和為人民工作的機會。)”
講好王杰故事的春天再次來臨
從王杰犧牲的那天起,邳州(原邳縣)人民一天也沒有忘記這位英雄。在這片獻出他寶貴生命的土地上,“王杰”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的象征,與時代共同前進,成為邳州黨員群眾的“活教材”,激發當地干部群眾干事創業,延續至今。
為持續開展學習王杰精神,邳縣縣委于1966年3月10日在王杰犧牲地建立王杰烈士墓。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12年,邳州市對陵園和紀念館提檔升級改建。王杰用生命掩護下來的“張樓民兵地雷班”,1985年被江蘇省軍區命名為“王杰民兵班”。駐地中小學分別被命名為“王杰中學”“王杰小學”,激勵青少年全面發展,做王杰小傳人。
在邳州,宣講王杰事跡,弘揚王杰精神的活動從未間斷。進入新世紀后,更把弘揚王杰精神作為提振干部精神、改進工作作風的強大動力。市委把王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作為教育、動員干部的基地,每年都組織全市科級以上干部和四套班子到陵園祭掃,緬懷英雄,接受英雄精神的洗禮。
12位民兵中的李彥清,1973年5月在為一位女民兵排除啞雷的過程中,被意外爆炸的地雷奪去了雙眼。他堅持學習王杰,宣講王杰精神,被譽為“活著的王杰、當代的保爾”。78歲的李彥清,至今已演講3000多場,聽眾210多萬。
邳州市委書記陳靜等人認為,推進新時代偉大斗爭,尤其需要王杰精神。陳靜表示,共產黨員作為推動新時代發展的先鋒戰士,要像王杰同志那樣平常時間能看得出來、關鍵時刻能沖得出來、危難時刻能豁得出來,要有隨時為黨和人民事業犧牲奉獻的政治自覺。
“講好王杰故事的春天再次來臨。”王莉說,“盡管王杰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3年,但是他活得非常精彩,即使用當下時髦的眼光來看,年輕的王杰,代表著積極向上、樂觀、忠于職守,同樣貼合當下很多年輕人推崇的時代精神,講好王杰故事,理應受到年輕人的歡迎。而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個不伸手’的革命精神,不僅是全黨全軍的寶貴財富,也是激勵全國人民奮發圖強的強大動力。”(記者朱旭東、李燦、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