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的歷程與寶貴的經驗
——訪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王炳林教授
2016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習黨的歷史經驗,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蹦敲矗绾卫斫恻h史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分期以及我們黨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寶貴經驗?黨史教育中有哪些方法?在高校進行黨史教育時應該如何把握這些方法?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王炳林教授。
記者:王教授您好,首先請您談談在高校進行黨史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王炳林: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研究和教育工作。毛澤東曾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他強調,“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在這里,毛澤東把學習和研究黨史提到了革命政黨能否指導當前革命運動的高度上看待,提到關乎革命運動成敗的重要位置來看待?梢娺M行黨史學習和黨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視歷史學習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用黨的歷史教育黨員、教育干部、教育群眾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黨史工作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總結和汲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睂τ诟咝6,開展黨史教育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第一,學習黨史有助于深刻領會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開展黨史教育能夠促進高校師生對于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發展和革命與建設規律的全面把握與深刻理解,能夠使廣大師生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學習黨史有助于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是善于理論創新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學習這些理論成果是黨史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學習黨史有助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通過學習黨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魅力所在。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對理論的認知。只有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記者:那么,應該怎樣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
王炳林:進行黨史教育,離不開對黨的歷史進程的理解和把握。在9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譜寫了壯麗史詩,集中體現為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第二件大事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認識黨的歷史進程可以有多種視角。俗話說,漫漫人生路,關鍵就幾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是如此,在漫漫征程中,有若干關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里,我談幾個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事件,或許對理解黨的歷史進程有幫助。
第一,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展黨史教育,首先要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社會歷史的必然產物。談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談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梢哉f,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成了共產黨的誕生。那么,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這是因為,進入20世紀20年代后世界形勢和中國的社會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適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的土壤和氣候。首先,需求是第一推動力。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敝袊锩枰R克思主義指導,關鍵是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其次,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毛澤東曾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提出了“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路”的口號。再次,思想解放的威力是無窮的。五四運動以后,思想界更為活躍,各種學說異彩紛呈,與馬克思主義一起共同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思潮。思想的解放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開辟了更寬闊的舞臺。馬克思主義就是在與其他社會思潮相互碰撞、爭論中得到廣泛傳播并逐步獲得認同的。最后,文化融通是基礎。中國古典哲學的若干基本傾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相通之處。其一,唯物論!妒酚洝芬昧斯苤俚囊欢卧挘骸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其二,辯證法!暗溬飧V, 福兮禍之所伏”,已成為人們的常識。《易傳》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更精粹更深邃的辯證觀點。其三,社會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儒家學者所撰寫的《禮運》篇中, 宣揚了“ 大同” 的理想。大同社會的原則是“ 天下為公”?傊,在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且日益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先進分子紛紛準備要建立工人階級的革命政黨,于是,中國共產黨從醞釀、準備到建立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第二,關于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幼年的黨在軍事斗爭等問題上經驗不足。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后,共產黨人遭到屠殺。毛澤東開始認識到,政權是從槍桿子里面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展武裝斗爭,開辟革命根據地,開辟了革命新道路。但是,由于王明“左”傾錯誤的擴大,導致第四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基本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端危機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標志。長征正是工農紅軍堅決貫徹靈活機動軍事理念的偉大勝利。長征,是苦難,也是輝煌。長征也鑄造了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第三,關于延安整風運動。在抗日戰爭時期,為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黨中央決定開展學習運動,努力將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中央成立學習委員會,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帶頭學習黨的歷史,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在全黨學習基礎上開展的整風運動,使全黨在思想上達到了空前的統一與團結,為黨的七大成功召開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礎。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更加成熟的重要標志。
第四,關于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終于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使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使占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第五,關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此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實踐,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歷史性轉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探索新道路奠定了可靠的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黨在開辟發展道路的同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大膽吸收借鑒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經過不懈探索,我們黨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一次次與時俱進中,先后創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的強大動力。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的改革開放、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等精神,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武器。正因為30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形成的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精神,才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功實踐,才使我國的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使中國真正進入了強國行列。
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可以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記者:能否請您進一步談談,如何認識我們黨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寶貴經驗?
王炳林:通過黨史教育,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黨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主要體現在:
第一,科學判斷形勢是制定正確政策的前提。正是因為科學判斷了中國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也對抗日戰爭的國際形勢有全面的分析,才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面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復雜國際形勢,我們的對策主要表現在:其一,新中國成立到50年代末期的三條方針,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其二,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兩個中間地帶戰略,即一個中間地帶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后國家;另一個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的戰略是依靠第一中間地帶,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國際形勢有了新的判斷:其一,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其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其三,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我們黨提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科學決策。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其雙刃劍的特性進一步明顯,機遇和挑戰并存。在世界經濟發展風險因素增多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不利狀態。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威脅世界安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境內外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核心價值觀影響制度設計和權力運行,進而影響到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我們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第二,認清國情是制定政策的基礎。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發展目標,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新時期我們對國情的基本認識是:我國社會主義必然存在一個長期的初級階段。正確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是我們能夠成功改革的基礎。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仍然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征。主要表現在: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總體判斷,還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目前,我國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從社會和諧方面看,人與人、人與自然等方面還有諸多不和諧之處。城鄉差距大,自然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文明建設更為迫切。 我們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從而探索出新道路?偠灾挥姓_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才能使我國政策的制定得以更加合理正確。
第三,堅持解放思想、勇于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先導,解放思想不僅要同實際聯合起來,而且要做到以人為本。回顧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黨的理論和實踐的每一步前進,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結果。其一,解放思想是改革成功的一大法寶。解放思想不是頭腦發熱,更不是空想蠻干。解放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脫離實際的解放思想是空想,以實際不成熟為借口反對解放思想是因循守舊。二是解放思想與以人為本的統一。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價值標準是為人民服務,也就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三是解放思想與科學發展的統一。其二,理論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先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歷過兩次歷史性的飛躍:第一次飛躍,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產生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第二次飛躍,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產生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這個理論體系,獨創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克服兩種傾向:其一,經驗主義;其二,教條主義。
第四,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在改革開放中,我們注意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這樣的結合,既避免了不少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政治劇烈震蕩,又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有俄羅斯學者總結過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其一,中國領導人在改革開放之前進行了意識形態領域的配合工作。毫無疑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起到了解放人們思想、為改革培育土壤的作用。其二,所有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國特殊國情為基礎,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改革。而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照搬西方經濟教科書上的教條,結果導致經濟崩潰,工農業產量銳減,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經濟改革的后果,至今仍留有影響。其三,政府推廣政策時采取“慢慢來”的做法。這是為了確保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理解政策的含義,并且充分考慮到民眾對變革的承受力,讓大家相信困難是暫時的、是可以克服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是說,既清楚應該走什么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清楚不該走什么路: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保持社會穩定必須有堅定的領導核心,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有一個堅定的領導核心,這個核心只能是中國共產黨。這是因為,堅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都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記者:您認為,黨史教育中有哪些方法?在高校進行黨史教育時應該如何把握這些方法?
王炳林:進行黨史教育,最根本的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時代中,海量的網上信息真假難辨,甚至出現篡改歷史、捏造歷史、褻瀆英雄與領袖的現象。面對這種情況,進行黨史教育要基于研究者查閱的大量史料,并從中甄別可靠的信息,區分好歷史事實與歷史評價,尊重客觀規律,從歷史事實出發,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正確地看待歷史,從而避免被錯誤的歷史觀誤導。
從根本上說,進行黨史教育的指導理論是唯物史觀。具體來說,黨史教育還應該堅持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辯證分析法。進行黨史教育應當注意到古今的聯系,揭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辯證關系。正如毛澤東強調的那樣,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這里的歷史主義,指的是不要離開歷史的觀點去研究歷史,注意把辯證法應用于歷史研究的過程之中。在黨史教育中對辯證分析法的運用,應該摒棄那種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簡單化傾向,具備辯證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古今中外法。1942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話中,提出了這一概念: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強調歷史的連續性,研究者要用發展的觀點考察歷史,不能割斷歷史;其二,認為歷史條件的變化導致歷史不斷發展,呈現出具體歷史現象的暫時性和階段性。因此,一切具體歷史現象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歷史研究者應當把研究對象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來考察,不能用任何固定的、先驗的原則判斷歷史事實,不能用后人達到的認識水平來苛求前人。其三,強調歷史發展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過程,要用全面的、聯系的觀點來考察歷史,研究黨史要有寬廣的視野,要放到國內外大背景下進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運用古今中外法對歷史事件和人物作出科學評價,無疑能夠對高校進行黨史教育產生深遠的積極意義。
第三, 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的應用又可以具體分為三個方面:其一,縱向的比較,即從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中尋找可資借鑒的規律性東西。從歷史的類似發展中,捕捉經驗和教訓,是當下進行黨史教育應該堅持的一個方法。其二,通過橫向比較同一時期不同空間的歷史現象,深化對黨的歷史與現實的認識。這也為我們的黨史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思路。其三,突出時代特點,以寬廣的國際視角看待黨的理論和實踐。
第四,史論結合法。這里的“史”和“論”,有多重含義。其一,如果“史”是指歷史事實,“論”則是指研究歷史的指導理論。黨史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其二,如果“史”是歷史資料,“論”則是指研究歷史得出的結論。進行黨史教育應該建立在充分的黨史研究基礎上,黨史研究必須詳細地占有史料,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史論結合的方法不僅為研究黨史提供了科學的方法,也為黨史教育提供了思路。
轉自:《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