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媒體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的新表現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們應敬畏歷史、透析歷史、反思歷史,并以史為鑒,從歷史中把握規律,汲取經驗和教訓。但是在當前的思想理論界,卻泛濫著一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企圖按照自己的政治訴求,任意歪曲歷史事實,制造思想混亂,貽害至深。這股思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若干新表現,值得我們關注。
近日,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教授的一篇文章《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歷史清醒》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熱議,文章對打著“反思歷史”、“還原歷史”旗號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進行了學術探討和理性批判,闡述了如何在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格局中做到真正的歷史清醒。這篇文章對于我們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但是,正是這樣一篇富于學理性、體現時代性、充滿正能量的文章,卻出人意料的在網絡上遭遇網民的圍攻和謾罵。探究起來,我們發現一些網站在轉載這篇文章時,別有用心的將文章標題篡改為《盲目追求真相不講立場就是歷史虛無主義》。一些所謂的公知和大V只看文章標題,便進行了轉發。這種主觀臆斷在先,罔顧文章內容的行為讓人瞠目。知識分子身上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治學習慣,比如查找出處、核對原文、推敲文義等都了無蹤影,使人喟然。這些公知和大V平素都以真理追求者和捍衛者的面孔示人,卻舍本逐末,忽視了梁柱教授文章最核心的內容和觀點,用捏造的標題吸引眼球、制造噱頭,形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
梁柱教授在文章中談到,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歷史的主要手法,就是隨意剪裁和拼湊史料,往往是無中生有,以偏概全,把歷史變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很輕易地作出結論,并把它當成“創新成果”塞給讀者。梁柱教授筆下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歷史的手法,與釀成這次網絡事件的手法頗多類似。誠然,這些公知和大V不能簡單歸類為歷史虛無主義者,其中很多人與歷史虛無主義相去甚遠,但是我們需要警惕和反思這種行為滲透和表征的與歷史虛無主義相關的內容,這是新媒體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表現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改換文章標題,歪曲文章本來主旨的現象,是屬于相對直接的、較為簡單的、“顯性”的歷史虛無主義手法,通過簡單的比對就會得到澄清。但是這種明顯的歪曲依然在一定時間內獲得大量關注、轉發、評論,不經意間誤導了輿情,這體現了新時期自媒體的傳播特征。自媒體很大程度上改寫了信息的傳播模式,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布信息,自主性強,并且具有強大的互動性,能夠使信息在評價與轉發中實現裂變式的廣泛傳播。
新形勢意味著新任務。正確認識新媒體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的新表現,辨別其存在形式、認清其嚴重危害、摒棄其消極影響,不僅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明辨是非大有裨益,更有助于我們正本清源、扶正祛邪、激濁揚清,凈化社會風氣,倡導文明新風,從而有利于凝聚社會共識,增強社會認同,形成最大包容性的社會價值觀念。
要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歷史虛無主義,既需要加強監管、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也需要網絡公眾人物謹言慎行。網絡是公共空間,微博也是公共媒介,在公共場上發言,就應該受到監管。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重點人群的輿情管理,使其置于監督之下。廣而言之,如何更科學、更人性、更有效地履行網絡輿情引導職能,避免類似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歷史相關手法的影響,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課題、新要求和新挑戰。而對于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公眾人物本身,則應辨明形勢、認清責任、謹言慎行。遺憾的是,某些網絡公知和大V在對待涉及民眾重大關切的問題時,往往存在預設立場的嫌疑。不是客觀、全面、準確的呈現事物本來的面貌,不是以歷史的眼光進行觀察和思考,也沒有擔當起一個公眾人物應有的社會責任,而只是“取其一點,不及其余”,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網絡的輻射力,影響了一大批群眾。網絡公眾人物在發布信息之前,應核實真偽,再三甄別,不傳播不負責任的信息。傳播真實信息,對網絡名人來說,并非高標準,而是價值底線,如果發布錯誤信息,即使事后辟謠,惡劣的影響已經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