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中國抗戰歷史地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14年中,中國犧牲人數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截至1945年,中國戰場所消耗日軍人數超過太平洋及東南亞等東方各戰場的日軍總和……一組組數字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東方主戰場地位。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東方主戰場地位并沒有得到西方學界應有的重視,國內學界受制于資料有限等原因,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都亟待提升。8月15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學者圍繞如何認識和深化研究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歷史內涵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戰場打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
日本的投降,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也標志著二戰的徹底結束。在這場曠日持久、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的貢獻有目共睹。
中國率先舉起大旗,打響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武漢大學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會長胡德坤認為,“第一槍”是指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最早站起來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開辟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則指七七事變后,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形成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據統計,在整個抗戰中,中國軍民以3500萬的傷亡,牽制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中國抗戰,打亂了日本‘南進’和‘北進’計劃,為盟軍完成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轉折和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教授龐存生表示。
1945年1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陸地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人。”
在中國浴血奮戰下,1938年,日本經濟軍事消耗超過100億日元,形成日本天皇最不愿見的“帝國雄獅百萬受制于中國”局面。“自此,日軍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略進攻,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肖裕聲介紹,到1945年初,日軍大本營估計,日本能夠有組織地進行戰爭的時間,“即便竭盡所有,大概也只能以1945年中期為限”,日本失敗已成定局。
作為二戰中作戰規模最大的戰場,中國的抗戰貢獻贏得盟國認同。“中國由此贏得大國地位,成為聯合國主要創始國之一和常任理事國。”肖裕聲表示。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是全體中國軍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共御外敵所取得的近代史上第一次抗擊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學者認為,在這場勝利之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抗日大旗并倡導和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而中共中央則連續發表10多個文件,號召民眾武裝抗日。同時,派遣大批黨員奔赴東北,領導抗日斗爭,并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肖裕聲說,尤其中國共產黨力促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戰主戰場。根據肖裕聲的統計,從1938年開始,日軍投入敵后戰場的兵力不斷攀升。到1945年,侵華日軍108.85萬人中,75.87萬人投入敵后戰場,32.98萬人投入正面戰場。
“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在敵后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消耗日軍有生力量。”胡德坤表示,在不斷打擊日軍的戰斗中,中共抗日武裝持續壯大,敵后戰場上升為抗日主戰場。至1945年春,中共抗日武裝正規軍和民兵共計逾300萬人,成為中國戰場反攻的主要力量。
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龐存生介紹,早在1936年,毛澤東就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是中國的敵人,也是美英蘇法等國人民的敵人,并提出建立五國太平洋聯合陣線的思想。1937年,中共中央制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主張迅速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1年12月,中共再次發表宣言,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勝利”。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共26國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家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為爭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勝利凝聚力量、奠定基礎。
引導中國二戰史研究邁向更高臺階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去70年,但戰爭帶來的傷痛,人們記憶猶新。回顧和反思戰爭,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并使世人正確客觀看待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犧牲和貢獻,是二戰史研究學界的使命。
70年來,我國學者的二戰史研究成績卓著。特別是近年來,更多的國際法專家基于《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為我國海洋維權尋找國際法依據和保障,進一步深化了二戰史研究。
同時也有學者提出,當前我國二戰史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在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趙文亮看來,一是窮盡式、開拓創新性的研究少,粗放式、低水平重復性的研究多;二是與美英俄德相比,還存在差距;三是有明顯的急功近利現象;四是與國外同行欠缺交流。
趙文亮認為,二戰史研究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首先,應更加注重對史料的充分占有和使用,包括重新認識已知史料,加大引進二戰文獻資料投入,豐富我國二戰文獻資料庫。其次,解放思想,突破既有認識,拓展多元化研究思路,實現學術創新。再次,對于重大問題追求更宏觀的考察,進一步突破二戰史研究既定思維。然后,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最后,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學風,以扎實研究,糾正偏見,引導中國二戰史研究邁向更高臺階,與國際學術界展開平等對話。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和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共同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唐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