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四面八方”的經濟政策思想源于劉少奇?
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這里所說的,就是著名的“四面八方”政策。“四面八方”(即公私、勞資、城鄉、內外四對關系,八個方面)政策是建國前夕,隨著平津等大城市相繼解放,中國共產黨根據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入城市,從軍事戰爭轉向經濟建設的新形勢,貫徹落實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制定的一個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其目的是迅速發展生產,恢復和繁榮城市經濟,支援全國解放,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四面八方”政策的提出,應該說是對新民主主義經濟乃至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探索。
“四面八方”思想是劉少奇最先在天津提出的。其中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劉少奇1949年4月11日到天津后寫下的《天津工作問題》調查提綱。在這份提綱中,劉少奇明確寫到:“為在黨的總路線之下實現發展生產的目的,必須正確建立與改善以下各方面的關系:即公私關系,勞資關系,城鄉關系,內外關系。這四面八方的關系即全面關系都必須很好地照顧到。”就在這份提綱中,劉少奇提出了“四面八方”思想,隨后又用了“四個必須”進一步說明這四對關系,即“必須切實組織對外貿易”;“必須切實迅速通暢城鄉關系,物暢其流”;“必須貫徹公私兼顧的政策”;“必須貫徹勞資兩利的政策”。在提綱的最后,他還再次提出要解決好“勞資、公私、內外、城鄉”八個方面的問題。
如果結合薄一波、陶魯笳等人的回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認識:1949年4月11日,劉少奇到天津聽取黃克誠、黃敬等人的匯報后,根據自己長期的思考和當時接管城市的實際情況,寫下了《天津工作問題》,提出了“四面八方”的思想。中旬,當薄一波向毛澤東匯報劉少奇到天津后處理問題的許多思想時,毛澤東認為劉少奇的許多講話很好,除“剝削越多越好”不太妥當,還是講“四面八方”為好外,還概括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提法。應該說,這正是毛澤東對劉少奇提出“四面八方”思想的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礎上作了完整概括。此后,“四面八方”思想正式在全黨提出,并于同年寫進了《共同綱領》。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