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
早在淮海戰役臨近結束時,蔣介石就已決定放棄淮河防線,將長江以北的殘余軍隊撤至長江以南。接著在“和談”的掩護下,又加緊部署長江防線。這時,國民黨軍隊在從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的長江沿線,部署了約70萬兵力。其中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部約45萬人,在江西湖口至上海的地段上布防;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部約25萬人,在湖口至宜昌的地段上布防。另以海軍艦艇120余艘、空軍飛機280多架支援作戰。他們幻想依憑長江天險和?哲妰瀯,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
針對國民黨軍隊在長江以南的布防情況,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軍及地方部隊共100萬人,首先在長江下游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同時以第四野戰軍一部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在平津戰役結束后迅速南下,參加渡江作戰。為了加強渡江作戰的統一領導,1949年2月11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在淮海戰役期間組成的總前委,在渡江作戰中“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沒有單獨討論軍事問題,但對戰爭形勢的發展極為關注。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后,3月下旬,總前委根據中央軍委的意圖,制定《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由粟裕、譚震林、劉伯承分別指揮的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在江陰至湖口間500余公里的地段上,有重點地分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江防;另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歸西集團指揮,在武漢正面鉗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
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上簽字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同時指出,對于凡愿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的國民黨地方政府和地方軍事集團,可以按照《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的大意,同他們簽訂地方性的和平協定。
4月20日20時,人民解放軍中突擊集團首先渡江,并迅速突破安慶、蕪湖間防線。4月21日晚,東、西兩突擊集團分別從鎮江、江陰間和貴池、湖口間渡江。解放軍用木帆船做主要航渡工具,廣大指戰員發揚英勇頑強、有進無退的戰斗作風,不顧國民黨軍隊陸?諈f同的炮火阻擊和多次反撲,千帆齊發,于4月22日勝利地突破國民黨軍隊近千里的江防陣地,登上南岸,并爭取江陰要塞守軍起義,控制江陰炮臺,封鎖了長江。
當渡江作戰即將發起時,4月20日9時左右,英國“紫石英”號軍艦由東向西,闖進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不顧解放軍警告,強行溯江上駛,雙方發生激烈炮戰。該艦被擊傷后,擱淺于鎮江附近江面。4月20日13時,停泊南京的英艦“伴侶”號下駛接應“紫石英”號,被擊傷后倉皇向東逃竄。4月21日上午,英國遠東艦隊副總司令梅登中將率旗艦“倫敦”號和快速艦“黑天鵝”號溯江西上,被解放軍炮火擊傷后東逃。三次炮戰斃傷英軍111人,包括艦長、副艦長4人(一斃三傷)。長江炮戰事件,震驚世界。英國議會反對黨領袖、后任工黨政府首相的麥克米倫在議會辯論此事時,不得不哀嘆英國政府的“炮艦觀念”似乎是“太過時了”。保守黨領袖丘吉爾主張派航空母艦到中國海上“實行武力的報復”。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在4月30日發表聲明,指出“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必須保衛,絕對不允許外國政府來侵犯”,要求英方道歉和賠償損失,并要求英、美、法等各國的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聲明中也宣布,人民政府愿意保護從事正當職業的外國僑民,愿意考慮同與國民黨政府斷絕關系的各外國政府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系。聲明表達了中國人民不怕威脅、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嚴正立場。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者依仗船堅炮利在中國橫行霸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國民黨政府在其江防被全線突破后,于4月22日下午倉皇部署總退卻,并企圖在浙贛路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御。國民黨政府留在南京的許多機構倉皇遷移廣州,“代總統”李宗仁逃往桂林。勝利渡江的人民解放軍,于4月23日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中心南京。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崩潰。4月25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由劉伯承、宋任窮分任正副主任,劉伯承兼任南京市市長。渡江戰役第一階段突破江防的任務勝利完成。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軍中、東兩突擊集團在粟裕統一指揮下東西對進,迅速在皖南郎溪、廣德地區包圍殲滅南京、鎮江逃敵五個軍,于5月3日解放杭州,進逼上海。西突擊集團分路向浙贛路齊頭并進,到5月7日,先后占領浙贛路上的上饒、橫峰、貴溪,解放金華、衢縣等城市,先期截斷浙贛路。同時,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占領湖北孝感、黃陂,逼近武漢。上述追擊作戰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在浙贛路組織頑抗的企圖,切斷了湯恩伯與白崇禧兩集團的聯系。渡江戰役第二階段結束。
湯恩伯集團一部在郎(溪)廣(德)地區被殲后,主力約20萬人退守上海及其周圍地區,在蔣介石直接部署下,企圖憑借囤集的大量作戰物資和4000多處鋼筋水泥工事堅守,并陰謀挑動英、美進行武裝干涉。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也是帝國主義長期侵略中國的重要基地。中央軍委要求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上海的過程中,既要徹底消滅敵人,又要盡量保護上海數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各種市政設施、工廠、學校,還要準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5月12日,第三野戰軍主力對上海外圍發起進攻。為避免戰火波及主要市區,攻擊部隊采取鉗形攻勢,分別自浦東、浦西進逼吳淞口,逼敵退出主要市區,縮集于蘇州河北,然后加以聚殲。第二野戰軍主力則在浙贛路上金華至東鄉段休整,準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挑釁。
5月23日夜,解放軍發起對上海的總攻,以快速勇猛的動作,多路直插市區追殲國民黨軍隊。到5月27日,除湯恩伯率5萬人登艦逃跑外,其余15萬余人全部投降或被殲滅,上海宣告解放。當天,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陳毅任上海市軍管會主任兼上海市市長,粟裕任軍管會副主任。在進占上海的過程中,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模范地執行黨的城市政策,露宿街頭,不進民房,保護外僑,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上海市民的熱烈歡迎和愛戴。
在第三野戰軍圍殲湯恩伯集團期間,武漢地區的白崇禧拒絕中共提出的忠告,不愿以和平方式解決中南地區的問題,并準備南撤湘、贛、粵、桂地區,繼續抵抗。5月14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在湖北團風至武穴地段橫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國民黨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官張軫率部2萬余人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與此同時,為策應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渡江,第二野戰軍一部于5月17日解放九江,22日解放南昌。第三野戰軍一部于6月2日解放長江口外的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勝利結束。
與進行渡江戰役的同時,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先后解放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國民黨軍隊在華北的殘余據點,使華北地區除綏遠西部外全部獲得解放。5月20日,第一野戰軍解放西安和陜西中部部分縣城,為隨后向甘、青、寧、新進軍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