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底至1948年初組建渡江先遣支隊
準備先期南渡的計劃最終為什么沒有實現?
1947年10月至11月間,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乘皖西張家店、鄂東高山鋪大捷后的有利形勢,全線出擊,迅速解放了大別山東西兩側和南部廣大地區,并控制了長江北岸300余里。鑒于這一有利形勢,中共中央軍委于12月4日提出了新的作戰任務。要求劉鄧:“你們全軍(除陳謝)明年八月以前在長江以北作戰,完成創造大別山、桐柏山及江漢區根據地,并與陳謝、陳粟兩區連成一片之任務。明年八月以后,為著進一步分散敵力便于殲滅之目的,依當時長江以北任務完成之程度,決定派主力或派一部渡江,創建湘鄂贛邊區根據地。”為了更好地“執行上述計劃”,現在就“派少數地方工作人員或少數游擊支隊南渡求得生根……到明年夏季則準備派一個較大的游擊支隊南渡。以上均為先遣部隊。此種人員及部隊須加以訓練后派去”。按照這項指示的要求,1947年12月底至1948年元月,劉鄧大軍“前指”即在部署反“圍剿”的同時,著手渡江先遣支隊的組建工作。經過一段緊張籌備,1948年2月,當時對外稱之為獨立旅的先遣支隊于大別山南部的鄂皖邊境成立。旅長由熟悉江南情況的張體學擔任,下轄第三十七、第四十八兩個團。第三十七團系長期堅持大別山斗爭的老部隊,善于在崇山峻嶺中打游擊戰,第48團則是野戰軍分遣到鄂豫軍區的主力團,戰斗力比較強。獨立旅成立后,一面進行渡江和游擊戰爭訓練;一面派出小分隊勘察渡口、了解敵情,準備條件成熟后,便由廣濟田家鎮一帶過江。但是,在整訓開始后不久,3月中下旬,大別山南部的局勢即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駐防該地區的主力部隊奉命北移,轉往外線,使獨立旅失去了屏障和依托;二是敵人加緊了對南部地區的進攻,保衛和鞏固新建立起來的根據地已成了最緊迫的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南渡為目的的軍事訓練被迫停止,獨立旅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反“圍剿”斗爭。入夏以后,鑒于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變化,獨立旅奉命撤銷,所轄部隊分別回歸各自原來的建制。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這次先期南渡的計劃未能實現,但它集聚了優秀干部,訓練了作戰部隊,為來年大軍南渡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