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發現二處紅軍戰斗遺址
廿八都興墩村嶺下 黃茅嶺戰斗遺址
廿八都興墩村嶺下二處戰斗遺址遠景
2015年3月23日,是紅軍挺進師挺進浙江八十周年紀念日。當天,浙江省江山市史志辦二十余人前往江山廿七都山區探尋紅軍足跡,途經廿八都興墩村時意外發現二處紅軍戰斗遺址。
該戰斗遺址位于江山市廿八都鎮興墩村嶺下自然村一座山峰頂,當地人稱黃茅嶺。黃茅嶺海拔約700米,嶺頂茅草叢生,砍掉一人多高的雜草后意外發現用石頭堆砌的圓形碉堡遺跡,面積約50多平方米。碉堡中心有一直徑約2米、深約2米的深坑,據推測應是儲存彈藥之用。黃茅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處閩浙交界處,牢牢扼守著由福建浦城官路鄉王村進入浙江江山的交通咽喉。
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又發現了附近的五銀澗山戰斗遺址。五銀澗山位于黃茅嶺后方,海拔約1000米,山頂發現殘存的圓形碉堡遺址。此山是瞭望放哨絕佳地點,站在山頂四面八方環境均一覽無余。
查閱江山市檔案館民國檔案:1932年10月,民國江山縣政府在廿八都嶺下修建二座碉堡。一座在黃茅崗,碉名嶺云,種類為甲種。另一座在五銀澗山,碉名嶺秀,種類為乙種。碉堡建筑材料下層用石,上層用磚,夾層用三和土。
1932年6月和9月,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紅軍二打廿八都,給國民黨地方當局以沉重打擊,江山縣政府決定在廿八都修筑碉堡。1934年9月12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為掩護主力紅軍長征,率領6000多人由江山市廿八都鎮興墩村嶺下進入浙江境內,在江山境內經過5天激烈戰斗后繼續揮師北上。先遣隊進入江山時,曾派五十五團二營政委洪家云帶領一個加強營,護送傷病員和戰利品回閩北。9月16日,洪家云率隊返回江山時因遭敵重兵封鎖無法趕上大部隊,遂到廿七都山區開展游擊活動。9月30日,洪家云率領加強營襲擊了廿八都的徐家墩,翻越崇山峻嶺到達嶺下村,趁黑夜國民黨守兵防守不嚴,火燒了黃茅崗和五銀澗山二座碉堡,為后來挺進師挺進浙江掃除了障礙。1934年10月,加強營回閩北改編為閩北獨立師第三團,1935年3月,被編入紅軍挺進師。1935年3月23日,挺進師500余人在粟裕、劉英的率領下由浦城官路鄉王村經嶺下進入江山,挺進浙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先后創建了浙西南、浙南、浙東革命根據地。
廿八都興墩村嶺下戰斗遺址是紅軍留給江山的珍貴紅色記憶,它見證了紅軍在江山艱苦戰斗的崢嶸歲月。值此紅軍挺進師挺進浙江八十周年紀念之際,廿八都興墩村嶺下戰斗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挺進師戰斗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是江山市黨史研究的一大成果,更是緬懷革命先烈,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的“活教材”。
(浙江省江山市史志辦 姜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