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
19塊根據地數量存在質疑?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根據地究竟有多少個?史學界較為流行的說法是19個,但這種說法并不準確。
其一,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解放區,包括十九個大的解放區,其地域包括遼寧、熱河、察哈爾、綏遠、陜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1945年8月15日,朱德總司令致美英蘇三國說帖中說:“經過我們八年的苦戰……建立了十九個大塊的解放區。”毛澤東和朱德提到的19個大塊解放區(即根據地),與19個解放區的內涵是不一樣的。
其二,抗戰時期,根據地是不斷變化的。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其中第十條提到:“中共方面開始提出的方案為:依照現有十八個解放區的情形,重劃省區與行政區,并即以原由民選之各級地方政府名單呈請中央加委,以謀政令統一。”這里所說的雖然沒有指出哪18個解放區,但聯系該《紀要》看,其中包括陜甘寧邊區是十分明顯的。由此可見,這里的18個解放區的說法與19個解放區的說法也不吻合。
其三,19個解放區之說中的晉察冀區和冀熱遼區是兩個并列的抗日根據地。其實,冀熱遼區是晉察冀區的三級機構,直到抗戰結束時,冀熱遼區仍隸屬于晉察冀軍區、晉察冀分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1944年7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晉察冀分局和軍區下劃四個區黨委及軍區的決定》中明確規定將冀東軍區改為冀熱遼軍區作為四個區之一。可見,冀熱遼區是隸屬于晉察冀根據地的。
其四,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由太行區、冀南區、冀魯豫區組成的。1941年7月成立了統一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楊秀峰為主席。1945年8月,成立了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為書記,劉伯承為軍區司令員。而19個解放區之說把晉冀魯豫區和冀魯豫區并列為兩個解放區是不妥的。
其五,19個解放區的說法把鄂豫皖區和湘鄂贛區并列為兩塊根據地。鄂豫皖區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豫皖邊區行署。1942年6月,豫鄂邊區黨委改名為鄂豫邊區黨委。1944年6月成立鄂豫皖軍區,10月改稱湘鄂豫皖軍區。同年冬,由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南下支隊與湘鄂豫皖軍區部隊會師,該區黨委、行署、軍區因轄區擴大而改稱鄂豫皖湘贛區黨委、行署、軍區。湘鄂贛區是南下支隊在作戰途中在鄂南與新四軍五師四十團配合建立的。1945年5月,經中央批準,成立了湘鄂贛臨時區黨委、行署及軍區。同年7月,改稱為鄂南地委,湘鄂贛軍區改為鄂南軍分區,湘鄂行署改為第七公署,全區劃歸鄂豫皖湘贛區黨委、軍區、行署領導。可見湘鄂贛抗日根據地是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把湘鄂贛和鄂豫皖湘贛并列為兩個區是不準確的。
其六,是關于浙江抗日根據地的稱謂問題。浙江抗日根據地,包括浙東和浙西兩個,浙西抗日根據地與蘇南抗日根據地是密不可分的。1945年1月,粟裕率領新四軍一師主力渡江南下到達蘇浙邊長興地區與第十六旅會合,并成立新四軍蘇浙軍區。蘇浙軍區的主要任務是恢復蘇南、開辟浙西,并統一領導蘇南、浙西、浙東三個地區的黨政軍工作。8月初,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蘇南區黨委與浙西區黨委合并為蘇浙區黨委,粟裕任書記。浙西行署對外保留名義,對內改為專署,由蘇南行署統一領導蘇南、浙西兩區政權工作。因此,蘇南和浙西地區實為統一的抗日根據地,把蘇南和浙西并列為兩個根據地是不妥的,把浙西和浙東合并起來稱浙江抗日根據地也是不準確的。
準確的說,經過八年抗戰,中國共產黨建立了16個抗日根據地。這16個抗日根據地是: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蘇浙、浙東、蘇中、蘇北、淮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贛、東江、瓊崖。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