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
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司令部禮堂接受日本侵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郎遞交的投降書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巡洋艦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①,世界反法謠斯戰爭也勝利結束。
此前的8月21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湖南芷江接受了日軍代表的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中國戰區日本投降代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侵華日軍128萬余人向中國投降。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臺灣從甲午戰爭后被迫與祖國分離50年,但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侵略者的統治。臺灣同胞除在島內開展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外,還有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團體,從事各種抗日活動,甚至親赴前線參戰,為祖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戰勝利的歡呼聲中,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發動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實力,長期打擊并牽制了日本大部分陸軍和大量海軍,使日軍不能輕易冒險地北攻或南下,從而減輕了蘇聯和美、英等國的壓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繼續吸引和滯留著日本陸軍的主要兵力,有力地支援美、英等盟國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總數在3500萬以上,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歐洲、亞洲太平洋等戰場的巨大勝利,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國抗戰。蘇聯、美國、英國等盟國給中國抗戰以人力、物力的援助。世界許多國家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還以各種方式支援中國。所有這些,都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直到最后勝利的重要因素。
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抗日戰爭創造了一個軍力、經濟力都不如敵人的弱國如何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經驗,為被壓迫民族爭獨立、求解放的斗爭提供了一個范例。中國之所以能夠進行這場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戰并取得勝利,是由于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空前覺醒和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凝聚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時中國已經有了使自己走向偉大復興的先進的政治力量——中國共產黨。在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戰爭中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戰爭獲取完全勝利的首要條件。廣大共產黨員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在一切艱難困苦面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精神,為人民利益貢獻出一切的自我犧牲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戰的覺懾翟度和組織程度,為民族精神的振奮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堅持和發展,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抗日戰爭開始時,國民黨掌握著全國政權,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但是僅靠這一點,中國不可能取得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努力建立和擴大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一切愛國階級、階層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全國人民一起,促進國共合作,推動國民黨抗戰。同時,從抗日戰爭的實際出發,黨正確地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提出了正確的統一戰線的策略和政策,強調各階級的利益必須服從抗日的利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爭取對統一戰線和民族解放戰爭的領導權;實行發展抗日進步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孤立反共頑固勢力的方針,對國民黨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在堅持與國民黨團結抗日的同時,對它的反共投降活動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貫通于黨的各項工作,如與同盟者的關系、軍事方針、經濟政策、政權建設等方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戰,最大限度地反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賣國賊,孤立頑固勢力的反共投降活動的有力武器。
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進步的革命的正義戰爭。全國抗戰開始后,國民黨政府實行一些有利抗戰的政策,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表現比較積極。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在抗日戰場上作出大量犧牲。但是,國民黨領導集團的片面抗戰路線和反共反人民傾向及活動,卻給抗日戰爭帶來嚴重的消極后果。中國共產黨根據抗日戰爭的特點,明確提出了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這時,共產黨雖然還沒有掌握全國政權,但卻是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是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共產黨提出和實行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在全國發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及時而大膽地向敵占區進軍,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成為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敵后軍民的持久抗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積聚和發展了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敵后戰場的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的日本兵力,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成為促使國民黨抗戰到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為贏得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所以能夠在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斗爭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由于到抗日戰爭時期,黨的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這個時期,黨克服了“左”右傾錯誤,進一步發展壯大,成為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特別是經過整風運動和黨的七大,在全黨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有了一條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空前團結和統一。黨已經破除教條主義的束縛,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具有成功地領導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以及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黨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黨同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不可分割的聯系,成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當之無愧的領導核心。在抗日戰爭中,黨的力量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和壯大。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民軍隊發展到120余萬,民兵發展到260萬;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①。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在整個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抗日戰爭是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①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的第二天即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