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從五大坐標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
今年,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盡管斯人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偉人的音容笑貌依舊在人眼前。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新中國的創建立下的豐功偉績,為成功開辟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做出的杰出貢獻,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的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永遠彪炳史冊。歷史是人民寫的,而不是站在人民對立面的少數人寫的。公道自在人心。盡管各種“非毛化”的言論不絕于耳,各種污蔑毛澤東的謠言在流傳,但是這些都不能抹殺最基本的歷史事實,也不能撼動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豐功偉績。
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偉大貢獻,可以從以下五大坐標來審視。
1.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坐標來審視。
毛澤東所處的時代,恰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面臨新挑戰新機遇的時代。在這以前,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并且產生了金融寡頭和產業托拉斯的時代,是列寧解決了時代特征、主要矛盾以及如何實現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以及在帝國主義國家四面包圍之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創立了列寧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從學說變為了活生生的實踐。
而在毛澤東所處的時代,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反抗。一方面是帝國主義國家相互爭奪殖民地、相互瓜分勢力范圍的斗爭,最終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另一方面是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新覺醒,孕育著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是,由于時代變遷,這時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解放運動,已不再必然地同資本主義發展前途相聯系,而是成為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同盟軍。列寧看到了這一點,因而形成了由他執筆的共產國際《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決議》。毛澤東根據中國實際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成功地解決了在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如何緊緊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新民主主義革命納入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體系,使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逐步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一成功,為廣大民族獨立國家樹立了榜樣,也使馬克思列寧主義有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成功實踐,并且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的這一探索,并非一帆風順,遭遇了黨內把俄國十月革命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圣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條化的嚴重阻礙。因而,毛澤東的探索過程,既是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實踐、獨立自主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過程,也是從各種思想僵化和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條化中解放出來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不但以其一系列獨創性的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且極大地推動了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新認知。這突出地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關鍵在于運用、關鍵在于實踐的思想。實踐出真知。鄧小平說過: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期間回答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理論家時說過:我們所要的是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
二是馬克思主義要同本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毛澤東從1930年5月寫作《反對本本主義》一文開始,就強調要獨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他在195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又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個思想不但影響了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而且對世界社會主義都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更是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正如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所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
三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毛澤東還強調: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論斷也要放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
上述新認識,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中反復得到的,由此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的靈魂,這就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因此而言,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辟者,也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中三個活的靈魂的奠基人。
2.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坐標來審視。
毛澤東時代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發展極其重要的一環。在以下幾個方面,毛澤東的探索都是前無古人的。
一是成功解決了一個東方農業大國如何通過無產階級政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避免資本主義前途而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在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毛澤東冒了巨大的政治風險。首先遇到的就是中國革命的中心應當放在中心城市還是放在廣大農村。毛澤東是在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失敗以后,才走上了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特殊道路的。接著就遇到了中國革命扎根在農村,建立黨組織、建立紅色政權、建立人民軍隊的主要成分是農民的問題。這就發生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是把黨的水準降低到農民意識的水準上,還是使其用無產階級思想克服農民意識而提高到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水平之上,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建黨”的實質。這件事是經過了從紅四軍七大前后到九大最終形成“古田會議決議案”才得以實現的。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將這一決議案的最主要的部分命名為《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由此形成了建黨綱領和建軍綱領。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毛澤東總結出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精心培育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三大優良作風,保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解放戰爭革命與反革命兩大營壘的決戰時刻,毛澤東還總結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土地革命總路線,系統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文化綱領,為新中國的誕生繪制了完整的藍圖。
二是成功解決了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農業國如何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而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問題。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的時候,毛澤東面臨著兩大歷史傳統:一個傳統來自蘇聯。蘇聯進入社會主義是采取“一舉進入”的方式,對于工業是一舉實現國有化,對于農業是一舉實行土地國有化,消滅富農經濟,普遍建立集體農莊。這種實踐,對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中國共產黨人影響極大。另一個傳統來自中國自身。按照毛澤東的設想,在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是完全有可能通過“不流血的革命”來實現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的。然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沒有“不流血的革命”的先例。封建王朝的更替,要么是通過農民起義、農民戰爭來實現,要么是通過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等暴力方式來實現。近代以來,就連極其溫和的戊戌變法,也不能不以譚嗣同等血染刑場的方式而告失敗。如今,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能不能以最低限度的避免社會震蕩、避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的方式取得成功?這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實際上,也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其結果,這條道路最終走通了。正如毛澤東在1956年1月指出的:“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對于這種方法,過去在共產黨內和共產黨外,都有許多人表示懷疑。但是從去年夏季以來,由于農村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和最近幾個月以來城市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他們的疑問已經大體解決了。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說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頁。)
三是對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其成功為最終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其失誤也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毛澤東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本質來說,也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此之前,整個世界上的現代化道路無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盡管就其具體內容也是千差萬別,但總起來說是同一種類型。另一種是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強大物質基礎。但是,這條道路也有其嚴重的弊端,特別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直接滿足人民生活的輕工業生產也長期不能過關。可以說,蘇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社會主義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一根本目的。毛澤東看到了這些問題,因此著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道路。在1957年2月《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專門有一部分是探討“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的。他認為:在我國這樣一個大農業國里,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他還特別強調:輕工業和農業有極密切的關系;沒有農業,就沒有輕工業。重工業要以農業為重要市場;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如果我們的農業能夠有更大的發展,使輕工業相應地有更多的發展,這對于整個國民經濟會有好處;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這樣,看起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實際上不會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遺憾的是,后來歷史的發展并沒有完全按照這個思路來辦,而是走了曲折艱難的道路。但是,就提出這一思想本身來說,已經是前無古人的。
以此同時,毛澤東在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創新上有三大突破:一是突破社會主義無矛盾、無沖突的思想框框,形成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二是突破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重輕農為序的思想框框,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以農輕重為序、充分發揮兩個積極性、兩條腿走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三是突破社會主義陣營必須以蘇聯為中心的思想框框,形成獨立自主地搞建設、獨立自主地搞國防、獨立自主地搞尖端技術、獨立自主地搞外交、獨立自主地進行道路探索的思想。
總之,毛澤東是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成功實踐的第一人。
3.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的坐標來審視。
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20世紀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大變化的三位偉人之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理想和追求。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中華民族的無數仁人志士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犧牲,也出現了站在時代前列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大變化的三位偉人。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站在時代前列,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旗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希望推動中華民族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外國列強侵略,推動中國跟上世界發展進步的步伐、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
然而,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孫中山先生未竟的事業,毛澤東將其繼承下來,并且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革命道路。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同時也是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影響深遠的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和事業,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的巨大歷史進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了新紀元,譜寫了新篇章。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并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亙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為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
當然,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也出現過嚴重失誤。一個是發動“大躍進”,犯了超越社會發展階段、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錯誤,另一個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犯了階級斗爭嚴重擴大化、背離經濟建設中心的錯誤。盡管毛澤東的動機是要更好更快地推進現代化建設,是要確保黨和國家不改變顏色,但是由于主觀嚴重脫離實際,結果事與愿違。徹底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康莊大道的歷史重任,就落在了鄧小平肩上。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一方面,他親自主持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全面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避免了中國重蹈蘇聯全盤否定自己歷史的覆轍;另一方面,他又繼續毛澤東開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事業。經過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接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顯示出蓬勃生機和活力,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夢為全世界所矚目。
4.從中華文明發展的坐標來審視。
可以說,毛澤東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集大成者,也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系統整理中華文明的第一人,解決了中華文明發展在近代以來面臨的困境問題:既要實現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又要使中華文化的文化基因得以保留和傳承。
自從1840年中國國門洞開,各種西方思潮接踵而至,中國傳統思想武庫又無法為中國變法圖強或革命自強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之時,中國的有識之士就一直在苦苦尋找救國圖存的思想。從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到效法日本明治維新,再到辛亥革命創建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一切救國方案都試過了,都沒有成功。只有到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形勢才為之一變。先是由五四運動給予封建腐朽文化以致命的打擊,繼而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掀開了中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新篇章。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聯合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形成了中國革命史上最為徹底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浪潮。
在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同樣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批判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成功之路,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獲得了新生。這一點,康有為、梁啟超沒有實現,孫中山同樣未能實現,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旗手們沒有實現,只有毛澤東實現了。正如毛澤東所說:“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頁。)
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講這番話的同時,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一千古命題。可見“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在毛澤東的心目中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以其獨具一格的詩詞藝術和書法藝術,將古老的詩詞書法這種表現形式同豐富的時代內涵高度融合為一體,為世人樹立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典范。
5.從世界文明發展的坐標來審視。
毛澤東的許多探索,具有廣泛的國際性。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激勵著廣大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國家走獨立解放之后自主發展道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沖破美蘇冷戰格局的束縛和阻礙形成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作出了突出貢獻。毛澤東身處于舊殖民體系解體、民族獨立、民族解放成為世界發展不可抗拒的潮流的時代。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年代,毛澤東始終對亞非拉美國家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給予極大的同情和支持。在新中國國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仍然對亞非拉美的窮朋友們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使得中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享有極高的威望。正因為如此,當中國高舉起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和蘇聯霸權主義的國際旗幟時,很快就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找到了戰略支持,并且在它們的積極支持下,促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71年重新恢復了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不僅如此,中國從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中走出來,成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件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圍繞二百海里經濟權和石油生產國定價權而開展的捍衛發展中國家經濟權益的斗爭,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蓬勃發展起來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斗爭進一步發展為爭取和捍衛經濟發展權的斗爭,促使整個世界朝著和平發展的方向進步。正是在這樣孕育著深刻變動的國際背景下,毛澤東審時度勢,提出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以世界多極化的趨勢為支撐、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國際戰略理論。這是毛澤東對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所作的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平等性的追求,盡管其中存在著某些歷史的局限,其積極意義也是不可低估的,也曾經對世界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平等性的追求,不但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奮斗目標有著積極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思潮中贏得獨立、捍衛主權、爭取平等的理念廣泛傳播、深入人心起了極大的推動與示范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說毛澤東是為世界和平進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偉大人物的理由。迄今為止,國際上為了構建一個更加平等、更加公正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斗爭遠沒有結束,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仍具有極大的生命力、影響力。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也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國際聲譽。
(本文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