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根據地的開辟
黨的六大以后,其他地區的紅軍游擊戰爭也進一步開展起來,農村根據地隨之逐步擴大。
在贛東北,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在領導弋陽、橫峰起義后,依靠群眾武裝,組成工農革命軍,把武裝斗爭和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結合起來,推動紅色政權波浪式地向前發展,建立了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和贛東北根據地。在粉碎國民黨軍隊多次“進剿”后,到1929年下半年,贛東北根據地發展到弋陽、橫峰、德興的大部分地區和上饒西北的部分地區,同新開辟的貴溪、余江、萬年等縣的根據地連成一片。同年10月,在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召開第一屆信江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以方志敏為主席的信江蘇維埃政府。此前,在贛東北紅軍斗爭的影響下,1928年9月,閩北崇安農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舉行起義。1930年2月成立閩北紅軍獨立團,后進入贛東北根據地。1930年7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原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的基礎上,成立紅軍第十軍,周建屏任軍長,吳先民、胡庭銓先后任代理政治委員,胡庭銓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8月1日,成立贛東北革命委員會,方志敏為主席。隨后,根據地擴大到閩北、浙西等地,形成閩浙贛根據地。
在廣西西部,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和張云逸、雷經天、韋拔群等,于1929年12月11日領導在共產黨影響下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教導總隊和右江農軍,舉行百色起義,建立紅軍第七軍,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兼政治委員。接著,在恩隆縣平馬鎮召開右江第一屆工農兵代表會議,成立右江蘇維埃政府,雷經天任主席。1930年2月,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領導在共產黨影響下的廣西警備第五大隊舉行龍州起義,成立紅軍第八軍,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兼任政治委員,李明瑞任紅七、紅八軍總指揮。隨后,成立左江革命委員會,王逸任主席。右江蘇維埃政府建立后,百色、恩隆、東蘭、風山、奉議、思林(今屬田東縣)、果德(今平果縣)、隆安、向都(今屬天等縣)等縣區,也相繼成立各級蘇維埃政權,并同左江根據地一起,稱為左右江根據地。不久,在國民黨軍隊進攻下,紅八軍遭到失敗,左江根據地喪失。紅八軍余部經過艱苦斗爭,與紅七軍會合,編人紅七軍。
在廣東東江地區,由于國民黨軍隊兵力強大和黨組織的領導中的盲動錯誤,革命斗爭在1928年5月曾遭到失敗,少數人員轉移到附近的八鄉山等山區堅持斗爭。從1929年春開始,革命力量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同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后,占領海陸豐乃至東江地區的國民黨軍隊陸續調走,中共東江特委乘機把分散活動的革命武裝集中起來,相繼建立紅軍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二團,開展游擊戰爭。隨后在五華、豐順、揭陽交界的八鄉山和潮陽、普寧、惠來交界的大南山等地區建立根據地。1930年5月,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以陳魁亞為委員長的東江蘇維埃政府。同時,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上述紅軍各團編組成以古大存為軍長的紅軍第十一軍,主力達3000多人,各種群眾武裝達2萬人左右。在根據地內,群眾也廣泛地發動起來,進行了土地革命。
在海南島,中共瓊崖特委領導的紅軍轉移到母瑞山地區后,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斗爭。在瓊崖特委遭到敵人多次破壞后,于1929年下半年成立瓊崖臨時特委,紅軍恢復發展為獨立團。1930年4月,召開瓊崖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重新成立以馮白駒為書記的瓊崖特委。新特委成立后,利用國民黨新軍閥混戰、海南島兵力空虛的時機,廣泛發動群眾,有力地打擊地方反動武裝。紅軍發展為獨立師,并恢復和擴大了根據地。
在川東地區,以王維舟為書記的中共川東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萬源、宣漢兩縣邊界的農民于1929年4月下旬舉行武裝起義,建立紅軍川東游擊軍,隨后逐步形成了以固軍壩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在浙南,1928年6月至1929年5月,黨組織先后在永嘉、瑞安、平陽等縣舉行過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形成了一支工農武裝。1930年春,中共中央派金貫真回浙南組織特委。5月,組建了紅軍第十三軍。隨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紅十三軍遭到嚴重挫折而失敗,余部分散轉入地下,堅持斗爭。
在蘇中,(南)通海(門)如(皋)泰(興)起義失敗后,當地黨組織于1929年2月在南通東五區建立游擊隊和小塊游擊根據地。6月,如皋、泰縣的黨組織建立了革命武裝。同年秋,在中共通海特委的領導下,游擊區軍民粉碎南通、海門等六縣反動武裝的“包剿”,游擊隊和農民自衛武裝發展到2000余人。1930年4月,成立紅軍第十四軍,7月在對敵人發動進攻作戰中失敗。
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發展到約7萬人,連同地方革命武裝共約10萬人,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四川等十多個省的邊界地區或遠離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區。這些地區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后,占優勢的仍是沿用舊的耕作方式的小農經濟,有些地方還停留在杵臼時代。群眾中大多數人不識字,封建的家庭組織和迷信習俗很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帶濃重的流寇思想和游民習氣而嘯聚山林的綠林武裝。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既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存在和發展,同時又使它的存在和發展遇到很多不易克服的困難。大革命失敗后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樣的條件下,創建紅軍和紅色政權,開展武裝斗爭,實行土地革命,經過艱苦的戰斗,使紅軍游擊戰爭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日益擴大和鞏固起來。紅軍戰爭已成為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已成為積蓄和壯大人民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基地。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