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遵義會議也是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戰略轉變的關鍵?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后,成立了以項英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分局、以陳毅為主任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以項英任司令員兼政委的中央軍區,領導留下來的一部分正規紅軍和地方武裝堅持革命斗爭。
中共中央分局成立以后,領導留守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同“圍剿”紅軍的十幾萬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斗爭,有利地配合了主力紅軍的長征。但是,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敗局已定,中央蘇區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考驗。對此,中共中央分局主要負責人缺乏清醒的估計,把工作中心寄托在紅軍主力方面,仍然采取大兵團作戰方針。1935年1月28日,中央分局又以紅24師及地方武裝向駐在牛嶺的敵一個團發起進攻,結果慘遭失敗。戰斗的失敗迫使中央分局領導考慮改變戰略方針和斗爭方式。尤其是牛嶺戰斗失敗后,中央蘇區的紅軍及地方部隊面對敵人更大規模的分區“清剿”,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之中。為此,中央分局書記項英焦急萬分,一次一次向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發電報,匯報情況,請求指示。此時,正是遵義會議結束后不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對中央蘇區的斗爭極為關心和重視。收到項英的電報以后政治局和軍委立即就中央蘇區問題進行了討論,并于2月5日給項英和中央分局發來了“萬萬火急”的復電。2月13日,中共中央給中央分局再次發出了“萬萬火急”的指示電,詳細傳達了黨中央關于中央蘇區的決議,明確回答了中央分局向中央請示的問題,對中央分局今后的行動方針、組織形式和斗爭策略等問題作了重要指示。
1935年4月上旬,項英、陳毅在大余縣長嶺村召開了干部會議,即著名的長嶺會議。長嶺會議根據中央“二月指示”精神,結合贛粵邊實際,制定了“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針,明確了以油山、北山為主要根據地,長期堅持游擊戰爭的任務。在戰略上,要以保存有生力量為主,積極領導群眾斗爭,反對死打硬拼和消極隱蔽的傾向;在戰術上,采取機動靈活的斗爭方式進行游擊戰爭;在組織上,根據統一指揮、分散行動的原則,決定采取精干的、相適應的組織方式。這樣,長嶺會議就從組織上和思想上,為堅持長期分散的游擊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完成了南方游擊區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的戰略轉變。如果沒有遵義會議就不會有這種戰略轉變。因此,遵義會議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戰略轉變的關鍵。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