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黎平會議在改變中央紅軍
戰略方針避免陷入重圍問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1934年12月召開的黎平會議,是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會議改變了中央紅軍的戰略方針,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
中央紅軍長征開始后,一直是按照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前進的。蔣介石當時雖然考慮了幾個方案,但是其最擔心的是紅軍在湖南重建根據地,將來在鄂湘川黔建成一片蘇區,因此確定在湘江以東“圍殲”中央紅軍的戰略方針。但是蔣介石對此并不放心,仍怕紅軍突破湘江防線,于是發布了調集重兵于湘江以東的命令。10月17日又發出了在湘江以西地區“圍殲”中央紅軍的計劃大綱,指出如中央紅軍進至湘江、漓水以西,應以不使其“長驅入黔”,會合四川紅軍,“及蔓延湘西,于賀、蕭合股之目的”,“圍剿”中央紅軍于黎平、錦平、黔陽以東,黔陽、武岡、寶慶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龍勝、洪州以北地區以消滅之,并制定了于以上地區趕筑工事、堅壁清野、組織團防、相機堵截及尾追等具體綱領。
1934年11月底,中央紅軍經過激戰大部分渡過湘江。但是如果按照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繼續前進,勢必進入敵人的重兵包圍,陷入被動。1934年12月11日,中央紅軍占領通道縣城,中共中央負責人在這里召開了緊急會議,為了避免進入國民黨軍隊的羅網,毛澤東建議放棄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以便整頓隊伍,創建新的根據地。大多數同志同意了毛澤東的意見,于是中央紅軍揮師向西,進入貴州。
毫無疑問,這次計劃的改變對于避開敵人的包圍,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通道會議上并沒有真正解決中央紅軍的戰略方向問題,毛澤東的建議并沒有說服當時掌握領導權的李德等人從根本上放棄與紅二、六兵團會合的原定計劃。如果經黔東北上轉入湘西,仍然會陷入敵人的包圍。1934年12月14日,中央紅軍進入黎平,在黎平會議上中央紅軍正式改變了戰略方向。周恩來主持會議,并在會上幾次發言公開批評李德;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他在通道會議上的意見,正式建議放棄北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而向川黔的遵義地區挺進,并在該地區建立一個新的根據地。經過激烈的爭論,大多數人同意了毛澤東的建議,會上正式通過了《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明確指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并且是不適宜的”,“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這個決議的通過,說明中央政治局在戰略方向上基本統一了思想,正式改變了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開始了戰略方針的轉變。
正是黎平會議對戰略方針的轉變,中央軍委于12月19日作出了《為建立川黔邊根據地軍事行動的決定》,指示中央紅軍進至施秉、黃平;紅二、六軍團應該在常德地區積極活動,并向永順西進及向黔境行動;紅四方面軍應重新準備進攻,以便中央紅軍向西北前進時鉗制川軍,減輕各路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又在烏江邊的猴場召開會議,重申了黎平會議的精神。接著,中央紅軍渡過烏江,進占遵義,把十幾萬的敵人甩在了湘西和烏江以南,不僅避免了陷入重圍甚至全軍覆沒的危險,而且減輕了壓力爭取了主動。
不難看出,黎平會議在中央紅軍戰略轉變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它標志著中央紅軍戰略方向的正式轉變,在紅軍的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