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紅軍為什么能夠在極端艱苦的
環境中多次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
紅軍反“圍剿”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的勝利。這種戰略戰術思想,是在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早在1928年5月,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色彩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即十六字訣就已經提出來了。紅一方面軍進行第一次反“圍剿”戰爭時,1930年10月又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方針,并在實際戰斗中應用成功。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時,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也就形成了。毛澤東、朱德等人在領導紅一方面軍進行三次反“圍剿”作戰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戰略戰術思想,是這一時期整個紅軍的戰略戰術思想的集中體現。鄂豫皖、湘鄂西以及其他根據地的紅軍,也從實際出發,采取了適合自己情況的作戰原則。它們對整個紅軍的戰略戰術思想的形成,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毛澤東等人關于工農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是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制定出來的。其中以下幾個方面是特別重要的:
(1)著眼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是紅軍作戰的基本指導思想。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紅軍面臨的嚴重問題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機破敵。因此,不能冒險出擊,也不能消極防御,同敵人拼消耗,而應采取積極防御即攻勢防御的方針,誘敵深入,把敵人引進根據地,使其分散力量,暴露弱點,而紅軍則可充分利用根據地內有利的群眾條件和地形條件,抓住戰機,舉行反攻,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圍剿”。
(2)集中兵力,各個殲敵,是紅軍戰勝敵人的最好方法。由于敵強我弱,紅軍在總體上處于劣勢,在戰略上處于防御地位,并且是在內線作戰。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法,可以使紅軍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或戰斗中,占據優勢,從而贏得具體的戰役或戰斗上的勝利。
(3)以戰役和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為內容的運動戰,是紅軍主要的作戰形式。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紅軍不能主要同敵人打陣地戰,不應有固定的作戰線,而必須以帶游擊性的運動戰為主要的作戰形式,“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樣有利于調動敵人,使敵軍脫離堅固據點,成為運動或臨時駐止狀態,并暴露其弱點;有利于發揮紅軍的長處,實行近戰、夜戰、包圍迂回,以攻擊敵人,從而可以有效地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作戰方法,打破“圍剿”。
毛澤東等人關于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解決了紅軍如何以劣勢兵力和落后裝備,去戰勝強大的敵人這個最復雜、最困難的問題,是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學說的杰出的貢獻。后來,毛澤東在1936年12月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對此作了系統的總結和深刻的闡述。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